中国艺术家张晓刚参与了韩国中央集团(JTBC)公共艺术项目“Station”,创作作品《时间的抽屉》,并被永久收藏。近日该项目于首尔上岩洞中央集团新办公楼揭幕,艺术家本人亦前往出席。“Station”是一项在“东北亚和解’价值引领下,由韩国、中国和日本现代美术家共同参与的艺术创作。
这个项目中,张晓刚在墙壁上使用混凝土做成巨大的抽屉形状造型,并在抽屉中插入使用韩中日三国儿童照片做成的视频内容。这一作品与同样参与项目的日本艺术家柳幸典设置的球状媒体展示造型和韩国艺术家文敬媛和全俊浩的照明、音响设计实现了完美共鸣。
张晓刚于“Station”项目现场,于首尔上岩洞中央集团新办公大楼,由Remedia Lab供图
这一“抽屉”形式的创作手法,在2018年年末艺术家于武汉合美术馆的个展“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1975-2018”中便有展现。其中“记忆的抽屉”单元以时间为轴线,将张晓刚的人生经历归纳为存在与虚无(1982-1985)、彼岸徘徊(1986-1989)、重复的空间——一种手记(1989-1992)、身份的觉醒(1992-1999)、失忆与记忆(2000-2018)五个阶段。试图用图像文献与文本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从艺术发展脉络、作品实践,以及历史文献的三个角度入手,以包括作品原作、手稿、笔记,以及视频与照片在内的丰富资料对张晓刚的作品进行梳理和研究,清理张晓刚艺术的创作分期和情境还原等问题。通过一系列历史素材还原各年代的时代氛围,呈现一些历史的细节,以帮助观者进入特定的场景中,去深刻体会和消化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精神力量。
“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1975-2018”现场,2018年12月15日-2019年5月15日,合美术馆,武汉
此次“Station”项目中的《时间的抽屉》融合了照片和视频等各种元素,张晓刚称, “我不想把自己的工作局限在绘画这个框架里。我的作品依然以图画为主,但会根据主题使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这个作品是在挑选出数百张照片之后,用手机把它们拍摄出来,制作而成。”
被问及为何参与此项目,张晓刚说,“和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合作进行艺术创作,这一点吸引了我。这是我第一次与其他艺术家合作,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大家使用的语言各异,一起为一个空间进行创作,我曾一度担心大家的作品是否能够和谐。但从结果来看,三人的理念似乎存在很好的默契。”
张晓刚与其作品《时间的抽屉》,于首尔上岩洞中央集团新办公大楼,由Remedia Lab供图
关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创作,张晓刚介绍道,“从去年开始,我在设法将各种不同的纸片组合到一起,创作一幅整合的拼贴画作品。以后还会不会继续进行数字作品的创作,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不会考虑明天的事情,只会集中精力完成今天的工作。”
“对我而言,不存在周末,每天都是星期一,几乎没有休息的日子。每天上午,我都会睡到很晚才起床,吃完午饭后,喝杯咖啡开始创作,一直工作到凌晨12点或者1点等,重复这种创作的生活”。
现正展出
“张晓刚‧毛焰‧仇晓飞”展览现场,2019年11月22日-12月21日,佩斯香港 © 张晓刚,毛焰,仇晓飞
关于艺术家
张晓刚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他曾积极参与了中国八十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创作出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与个人内在体验的作品。九十年代初,他以一组奠定个人风格的“血缘—大家庭”系列描绘出了中国特有的家庭关系、集体关系乃至社会权力结构。该系列作品为张晓刚赢得了圣保罗双年展铜奖以及国际范围的关注,并随后受邀参展了包括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在内的多个国际艺术大展。此后,张晓刚陆续创作了“失忆与记忆”、“绿墙”、“里和外”等系列,并在国内外美术馆及艺术机构中举办了一系列个人展览。
张晓刚的作品如今已被全世界广泛收藏,包括上海美术馆(中国上海)、OCT艺术中心(中国深圳)、福冈美术馆(日本福冈)、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澳大利亚堪培拉)、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美国亚太博物馆(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迪纳)以及庇卡底博物馆(法国阿密)等。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