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天下大乱。
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
中原士庶纷纷跟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
从此,南北分裂,中原文化大规模转移向南,北方则成了战火连绵之地,政局动荡,朝廷迭代频繁。
正所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多少豪门大户在政局的翻云覆雨中灰飞烟灭,多少文人高士为避纷乱隐匿乡间山野——这也促进了民间书法的普及。
战火之中,竹木绢纸都不利保存,唯有立碑刻石才能保全流传,因此在北方,立碑刻石成了流行。
保存典籍要立碑,记载大事要立碑,表彰批判也要立碑。
到了后来,哪怕是普通百姓人家,家里有人过世,你要不立个碑刻个墓志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走在路上都会被人指指点点,骂你不孝。
另外,由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迫切需要精神的麻醉。
所以,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宗教,尤其是佛教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面向广大底层劳动人民,最有效的宣传方式是什么?
现在是诱导发朋友圈,做病毒式传播,再往前十几年就是在田间地头刷墙体广告、贴大字报。
而在南北朝期间,则是立碑刻经。
立碑给了无数落难文人一条谋生的道路,甚至连雕碑的石匠也跟着学起了书法(这就叫拓展服务,全产业链通吃)。
为了适应刻碑的需求,北方的书法风格为之一变,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运笔更加险峻,速起急收、点划棱角分明,字体更显方正,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魏碑。
之所以叫魏碑,主要是因为北魏统一北方后,北魏孝文帝提倡汉化,发展教育,人们终于有时间和环境来精研书法,在刻碑之时也越发讲究,刻碑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所用的字体形成了相对统一的风格。
魏碑介于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间,因其代表作是龙门石窟一千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因此又称为龙门体、伊阙宗等。
也有人认为魏碑是楷书的一种,所以又称魏楷,与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为三大楷书字体。
由于魏碑主要是刻在石头上,结构稳定、笔画分明,因此特别适合标准化。由此在后来还形成了“魏体”字,成为现在最常用的汉字印刷字体之一。
魏碑印刷体发展 张米笛整理
康有为特别推崇魏碑,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魏碑主要分四类:碑碣、造像记、墓志铭、摩崖,下面一笑就分别取其代表作向各位进行介绍。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