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们上线了一档讲述西方当代艺术的短音频节目,也算是小试牛刀。听过的朋友不少都表示收获良多,特别是从“人”的角度去解读艺术,颇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也期待着主讲人王瑞芸能够再出一个节目。
今天就是一个实现愿望的日子,王瑞芸带着她的新音频节目归来,这一次,索性把西方艺术上上下下讲个通透。
这样一来,想听个别艺术家的故事,有视频节目《局部》可看;想了解周详的艺术历史,有音频节目《西方艺术三万年》可听。但愿你在看完、听完后,都会觉得,确有所值。
来源 | 看理想音频节目《西方艺术三万年》
(文稿经整理删节)
你好,我是王瑞芸。
熟悉看理想的朋友会知道,距我去年秋天推出的《十件作品里的西方艺术史》节目到现在已经一整年了。
一些听众朋友希望能够多讲一点西方艺术史,因为上一个节目讲的只是西方艺术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变化,时间跨度只有一百年。
那么,在新推出的这个节目中,我就把西方艺术史从头讲起,一直接到上个节目开始的地方,也就是西方现代艺术为止。这样两个节目加起来,一部西方艺术史的轮廓就完整了。
完整地了解一遍西方艺术史很值得,也很有趣,因为艺术史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有看头”,学起来简直如同享受。何况其中有太多精彩的人、太多有趣的故事了。
再说,艺术一直都是每一种文明最醒目的招牌,凡要了解那种文明的人,我们可以说,读那个文明的艺术史会是最有效最快的途径了。
1.
我们如果不懂艺术,
我们还能不懂人心吗?
眼下西方艺术史的视频音频节目有了不少,我们这个节目该给听众朋友们贡献些什么呢?我根据自己历年的讲课经验知道,把艺术演化的历史脉络清晰地整理出来最为重要。
说起来,西方艺术史有各种归纳法,比如蒋勋先生讲得很动人的“美的沉思”,从美归纳艺术史;也有人从风格手法去归纳,或从游戏移情去归纳……总之,归纳的角度有很多。
我们则打算通过人心和观念的变化去归纳,说得更干脆一点就是,先去看人是怎么生活的,再去看人做下的东西。
我一直认为,复杂的事情一旦还原到人本身,事情会变得容易得多,因为我们如果不懂艺术,我们还能不懂人心么?
我们大家基本都能同意,人在不同的地理气候中,不同的生产方式中,不同的社会结构中,会形成不同的心思和观念,结果就产生了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而艺术这个东西,正好是能把这些不同最清楚、最准确地反应出来的。
英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罗斯金 (John Ruskin) 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伟大的民族在三种手稿中写下它们的自传,这就是行为之书、语言之书和艺术之书。
如果不读其他两本书的话,其中任何一本都无法读懂,但三本书中只有最后一本是值得信赖的。」
最后一本就是艺术之书哦。
罗斯金给予艺术这样的特殊地位,就是因为艺术中的含金量实在非常之大,人心观念、禁忌崇拜、社会历史、趣味爱好,全都可以搁进去。
而且人类的一切生命行为,一切的心思活动,在别处或者遮遮掩掩,在艺术中却是不遮掩的,因为无论是行为还是语言,在一个社会中受到的约束都比艺术更大,所以艺术的可信度反而更高,而且内容浩瀚。
艺术的那点儿事,其实全是人的事;而人的那点儿事,又全都是人心观念的事。
因此我们这个音频节目不是单纯讲艺术的相貌,一种风格,另一种风格,再一种风格,只盯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去列出一张越来越长的名单;
我们的重点会放在帮助听众朋友了解每个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对世界抱了什么观念,他眼中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而艺术是如何因为他的想法呈现了那种样子——这等于揭示了艺术与人的内在连接。
2.
学艺术史,
其实是“买一赠一”
可能有人会说,哎呀,学一点艺术史,能讲得出不同风格形式的区别,看画展时不是个“美盲”,就物有所值了,别扯太远了。
可是照我自身的经验看,这个“扯远了”其实蛮重要。
一方面是,这能帮助人在了解艺术时学会从根本上去把握艺术的变化,这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法子。
不然的话,西方艺术史通过近两百年的发展,艺术风格已经被研究得越来越细致,学者们的书越写越厚,弄得普通读者站在门口都有点儿望而生畏了,感觉不专门拿出个两年三年的时间,要对艺术有点内行,那是想都不用想的。
另外一方面是,我们一旦看见人心观念与艺术的密切联系,就会在了解艺术之时,对人心的状态有更多的理解。这里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学习体会吧。
刚开始,我跟很多人一样,只能欣赏一种艺术,那就是有形象的写实艺术,只有把东西画像的作品,我才认可是好的艺术,其他的都不能算。
这样的一种观念导致自己看到变形或抽象作品时,心里起的抵触就特别大,觉得那不过就是胡闹,根本不能算艺术……我当时的这种狭隘真的不算太丢脸,要知道,这个情况远不是我一个人有,在西方整个社会中都曾经发生过。
比如1911年纽约的一家前卫画廊,第一次在纽约为毕加索办了个小型作品展,展览结束后,画廊主好心建议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负责人不妨花2000美金把毕加索的这批展品全买下来,他认为特别值。
可是那个负责人听见了忍不住笑起来:“哎,你居然让我把这些东西当艺术品买下来,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这家伙的东西不能算艺术!”
瞧,当时人们的接受程度就是这样的,说这句话的人还是一位专家呢。当然这位专家估计后来把肠子都悔青了,他对于艺术的狭隘眼光让他错过了一笔上好的交易。
我要说的是,对艺术的欣赏空间是要一点点去拓展的,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我自己的经验正是这样的。
后来,我在了解了西方现代风格产生的种种理由之后,欣赏毕加索的画就没问题了,也就是说自己的艺术观念中放得下两个种类了,古典写实艺术和现代抽象艺术。
再后来,又遇到了像杜尚的小便池那种观念艺术,马上就又有麻烦了,因为我内心的艺术空间中是放不下那种东西的,当然就会很排斥。但后来通过对杜尚的深入了解,懂得了西方当代艺术产生的理由,就学会了欣赏、接受小便池那种观念艺术了。
这么一来,我自己心中的艺术观念里就放得下三个种类了,西方古典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
这个过程让我亲眼看见,对艺术的学习过程,竟然会成为一个内心的拓展过程,而这个拓宽的结果让自己相当受益。
其次我发现,当自己能够对艺术变得宽容和接纳的时候,这种思维习惯多少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中的待人处事,在面对不同的观念主张时,无论是道德上的、政治上的,还是宗教上的,会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持有的观念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有了这种警觉,就会让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和谐。
当我发现学艺术史还能给自己带来这样的心量变化时,简直觉得是赚到了,这等于买一送一,私下里,我甚至觉得送的那个比买的那个还值。
3.
与做人一样,
艺术也忌“排斥异己”
我们真的要小心,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差异都很大,遑论每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了,定出一种美的标准来看艺术,对一个人简直是灾难性的。
另外要小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变化,当成是艺术持续不断的进步过程,千万不能那么去想。 艺术不是科学技术,它不存在落后与先进的区别。
原始人的洞窟壁画所表达的,和一个现代画家所表达的,除了材料和手法不同,没有高低的区别,它们具有同样的生命力和充沛的观念含量。
且不说不同观念是不可比的,那种分出高低或先进落后的想法,会让我们成为一个善于排斥异己的人。我们只需借助自己的日常经验就能知道,人都愿意跟一个能包容不同的事物、不随便指责别人那种大心量的人在一起,而不会愿意跟一个只抱有一种标准,并且还时时拿那种标准来划分对错、制造对立的人在一起,对不对?
说到底,我们所做的任何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建设我们自己,让自己变成更好更丰满、更受人喜爱的人。
只说愿意来了解艺术史的朋友们,肯定是希望自己变得能欣赏种种不同的艺术种类。比如学会接受古埃及那种似乎是刻板的造型,接受中世纪那种手法几乎幼稚但虔诚的宗教图像,当然还有毕加索的变形和抽象,杜尚的小便池和现成品……
最终我们在学会接纳不同的艺术风格时,也学会接纳人群中不同的观念思想,自己的内心空间会因此扩大,大到如同我们古代圣贤所教导的那样:海纳百川。
有句话说的是,知识就是力量。这里我不妨添加一句,知识就是成长。 我们生而为人必须让自己成长,通过一切有效的手段去成长,不然这一世就白过了。
4.
西方的自传
上面说的是从我学习西方艺术史的切身经验中来的,拿来与大家分享。正因为自己从中受益了,我这里就会把自己试过的有效过程,作为制作这个节目的指导方针,让你们与我一样,在学习西方艺术史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成长。
最后要说明一下,这个 50 讲的节目内容是——
开头有概述原始艺术的一讲,最后有概述现代艺术的一讲;
中间详细讲述的内容则有八个部分:埃及艺术,希腊艺术,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19 世纪的理性与激情艺术;
然后接上去年推出的专讲西方现代艺术的节目《十件作品里的西方艺术史》,两套节目合在一起,就概括了整个西方艺术史。
而这里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介绍,都是先把导致那种艺术产生的文明模式讲清楚。
比如埃及艺术形成那种教条般千年不变的造型模式,是如何从他们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有对生死的特殊看法中生长起来的;
而希腊艺术达到那样完美的写实,又是如何从全靠自己灵巧肯干才能活得下来的地理条件中,对自身充分肯定的态度中生长起来的;
中世纪艺术的虔诚和珠宝气,是如何从宗教管理和战争动荡中形成的......
我们这种讲述方式,是在一个更大的人类生活图景中去定位艺术,还是前面说的那句话:我们不了解艺术,我们还能不了解人心么?
一旦获得这个基本立场,在接近艺术时会多少减轻我们对艺术敬畏感和高冷感,然后知道,自己心里有什么就会说什么、做出什么,那么反过来也一样,我们去看别人做下了什么,然后知道,哦,原来他心里在想什么。
我们来试试,这样去接近了解艺术,会不会容易些。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