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未来”已至,艺术与科技将会构建怎样的现实?
日期:2019-06-07 07:45:10  点击:
来源:艺术中国ArtChina  作者:

 

隋建国“元素·Element

 

62日下午,「一个美术馆」举办的隋建国个人公共艺术项目“元素·Element”于中粮·置地广场开幕。此次展览呈现的艺术作品《云中花园-手迹3号》是隋建国的最新创作,以3D打印的方式集中呈现出了艺术家近期的创作风格、思想以及以往的创作脉络。

 

展览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系主任郝刘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方向教授费俊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机器复制时代之后:艺术与科技的相遇》的论坛。论坛由演讲和对谈两部分构成,各位嘉宾从科技与艺术的共同之处及功能上的差异性、科技与艺术的转换方式谈到了精神和物质世界的关系,这场内容丰富的讨论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带来了颇多启发与思考。一个美术馆也将在近期陆续发布关于论坛的详实内容,请感兴趣的读者持续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

 

论坛的演讲部分首先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艺术史的拓宽与挑战》的讲座。王春辰在演讲中谈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人们生活的各领域都被整合进同一系统。而在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现代科技的快速迭代让艺术的创作观念、表现形式、理论阐释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很多人开始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甚至怀疑“艺术还存在吗?”在这个层面上,王春辰以近期策划的展览“艺术可否5G?”为例,指出:“我们也需要达到一种5G的思维方式,即艺术是整体性的,它是集合了所有关于艺术的知识、艺术的变化而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称其为艺术的5G。”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俊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方向教授费俊以《身体与媒体》为角度,与到场的观众们探讨了艺术、科技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数字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加速的革新不断引发的我们对于人类本身主体存在的思考,也就更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身体缺失的焦虑。如何将虚拟图像与真实世界建立强关联、如何构建全球化话语在实体空间中的连结,如何在一个更快的世界正要到来的时候理解人类与自身身体的关系,是他进行艺术创作一以贯之的理念之一。

 

威尼斯双年展作品之《有趣的世界》装置二

 

“戏游,寻找生命中丢失的一小时”、“戏游2”、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以及亚洲数字艺术展,费俊以近期创作的重要展览及作品为线索,试图探索与解答一开始向观众抛出的问题:今天这样一个由科技引发的身体缺失的年代,灵与肉是否可以独立存在?艺术是否只能靠肉身来依托?还是可以用机器来承载?等在这个时代迫在眉睫需要去捕捉科技所带来的新伦理状态,以及如何按照人文的自然规律去同技术发展之间寻找有效互惠关系的重要命题。

 

策展人段少锋

 

随后,策展人段少锋分享了他在展览策划过程中,对于隋建国先生的艺术“体系”的研究。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体量庞大的工作。但是如果以“元素”的角度去窥探他的艺术会变的很条理化。隋建国先生本次展出的《云中花园-手纹3号》有三种转化,首先是艺术家身体和物质实际接触所产生的结果转换为数据,然后又从数据转化为放大的雕塑,在放大的雕塑过程中有通过模块化和规模化的劳作完成。物质转化为数据可以放大是一种举轻若重,而实际的搭建和处理又是一种举重若轻。

 

“元素·Element”:深夜布展的隋建国先生

 

隋建国先生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体现在了作品的体量上。“放大”这个动作使得他的雕塑具有了纪念碑性雕塑的肃穆感,而在隋建国先生OCAT十年回顾的采访中不难发现,这与他所接受的学院教育的纪念碑雕塑传统紧密相关,正是这种纪念碑雕塑的情结,以及对于宏大叙事的感受形成了那一代艺术家的底色。

 

隋建国先生旧照

 

回到1992年隋建国先生第一次个展中他所写到的自述,他说:“我们将自己的生命能量注入石头,以便安慰自己。好像周围的世界由此变得熟悉亲切,成为对话者,并在对话过程中将意义赋予这个世界,以抵御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物种在浩渺孤寂的与重重的孤独感”。隋建国先生的《云中花园-手迹3号》的转化中实际上加强了这种生命能量的注入。

 

对谈环节

 

演讲过后的对谈部分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系主任郝刘祥以及青年美术史学者张晨一起参与了主题讨论。各位嘉宾从虚拟技术所带来的现实和虚拟之间边界模糊的问题、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带来的关于人的生命定义模糊的问题,谈到了生命政治以及新型信息社会结构等关乎每一个人切身利益却又被急速资本运转中所忽略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系主任郝刘祥

 

反思是艺术家原生的责任,技术伦理也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现实而严峻的命题。嘉宾所讨论内容都在不断地提醒着聆听者:科技貌似改善了生活,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但它同时又有另外一面。当它不能在一个伦理的语境中有效发展的时候,它也有失控的危险和代价。无论是从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到对材料应用的重新思考,还是关于康德先验主义想象力的论述,人类历史也是不断地在这样的权衡之中经营发展。在人类对科技的焦虑面前,导致今天我们要重新从艺术和人文的角度去认知科技,去认知科技的后果是什么。

 

艺术介入执行总监洪基伶讲述一个美术馆历程

 

两个多小时的哲学漫游也是一场激烈的思想风暴,相信到场聆听的观众一定能从中有所收获。我们也由衷的相信具备沟通能力的公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的是人们本能的思考和创造力,它的基础是对艺术更大'民主化'的愿望。未来,一个美术馆将继续在“白盒子”以外的公共空间系统,继续拓展展览和知识分享的形式,让不同的受众能够通过对于作品的阅读与分享,使得当代美学的公共教育,能够有延伸式的落地。

 

中粮·置地广场副总经理赵光明开幕致辞

 

而推动这一公共艺术形态在社会空间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人文艺术环境有追求的实体空间和背后运营者的支持。正如中粮·置地广场副总经理赵光明先生在展览致辞中所谈到的,中粮·置地广场以策展思维赋能物理空间,持续更新艺术内容,不仅是为了满足楼内租户的精神需求,提升项目品质与空间体验,更希望结合公众艺术的社会属性,能在商务办公空间发挥其多元性,使中粮置地广场对区域及社会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和价值,进而达到与东城区打造艺术强区的重要策略。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嘉宾合影

 

嘉宾合影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