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许幸之——生平篇
日期:2019-06-03 14:09:44  点击:
来源:写生派  作者:

  

编者按语:在中国画坛,是谁最早在1930年,就提倡画家走出“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去体验和表现工农劳苦大众辛酸生活的?是许幸之;在中国影坛,是谁最早在1935年,就导演了拿起武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片《风云儿女》,从而诞生了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是许幸之;在戏剧园地,是谁最早在1937年,就把鲁迅的不朽名著《阿Q正传》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演出的?是许幸之;在美术史论领域,是谁最早在1958年,就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挺身而出为“印象主义”画派“辩护”和“正名”,从而遭到围攻和批判的?是许幸之。所以,我们今天不应该忘记许幸之。

 

《多才多艺许幸之》,是写生派工作室推出的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APP系列之一,它涵盖了许幸之先生的生平、绘画、电影、话剧、诗歌、美术史论等六个篇章,本平台将陆续推出供大家欣赏。

 

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许幸之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

许幸之(19041991),江苏省扬州人。一位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人民大众解放事业的革命者,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诗人、戏剧电影编导、艺术史论家,是一位关注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爱护青年的社会活动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最早在绘画领域崭露头角而跻身2030年代文坛,稍后在戏剧、电影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最后又回到画坛,在美术领域结束自己的艺术生涯。他和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有着不解的缘分。虽然,他在影剧事业上的成就,如作为影片《风云儿女》(由田汉编剧)的导演和作为《铁蹄下的歌女》(由聂耳作曲)的词作者,已使他的名字无愧地载入我国现代文艺史册,但是他在美术领域里的功绩和成就,同样不可忽视、不可埋没。这不仅是因为他在30年代曾担任过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主席,是一位忠诚的左翼文艺战士,在当时的革命美术运动中起过先锋作用,而且还因为他是一位颇有天赋和创作才能的绘画家。他的绘画创造成果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摘自《许幸之画集序言》

 

许幸之青年时代肖像,1930年代上海。

 

故乡家庭

 

 

父亲许炳文

 

母亲沈氏

 

故乡扬州瘦西湖,少年时代常在湖畔吟诗作画。

 

学画经历

 

1916年,12岁的许幸之拜江南著名书画家吕凤子为师,习画做诗。192023年,许幸之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科学习,并受到“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思潮的影响。毕业后,他进入上海东方艺术研究会深造。

 

 

图为吕凤子先生自画像

 

上海美术专门学校门口

 

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同学合影,右一为许幸之。

 

1923年,许幸之(学名:许逹)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毕业证书

 

1923年,许幸之的画作在展出时,得到“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的赞赏,从而结识他们。后来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得到他们的教诲与帮助,成为终生的良师益友。

 

 

“创造社”时期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1924年夏,许幸之赴日本勤工俭学,在日勤工俭学期间,在上海教书的郭沫若每月从自己菲薄薪金中寄去20元资助许幸之求学。后来郭沫若流亡日本间,许幸之曾多次前去探望。

 

 

图为流亡日本时期的郭沫若

 

1925年,许幸之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三年级时进入著名油画家藤岛武二画室深造。1930年毕业。

 

 

日本著名油画家藤岛武二,早年曾留学法国、意大利。

 

图为正在画室作画的藤岛武二

 

1930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当时许幸之的学名为许逹。

 

早期绘画

 

1920年代许幸之在日本留学期间的部分绘画作品

 

 

许幸之素描:《朱理二世石膏像》,1925年。

 

许幸之油画:《青春》,约1928年(原作已佚)。

 

油画《绿衣少女》(原作已失)

 

1930年代许幸之创作的部分绘画作品。

193411月,许幸之与吴印咸在上海青年会联合举办绘画、摄影作品展。

 

 

许幸之油画:《马蹄莲》,1934年。

 

许幸之油画:《逃荒者》(原作已毁),该画深刻反映了连年水灾、慌乱中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展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许幸之油画:《夕照》(原作已佚)

 

许幸之油画:《天光》(原作已佚)

 

参加左翼文化运动

 

在日本留学期间,许幸之就在课余积极参加左翼文化活动,除了组织“青年艺术家联盟”、学习进步文艺理论、举办各类讲座外,他还参加日本左翼剧作家联盟主办的戏剧讲习班和进步话剧团体的演出活动。

 

许幸之在日本留学期间,曾于1927年春返回国内参加北伐革命,摄于上海。

 

3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1929年秋,许幸之回国后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主任、副教授。不久发起组织“时代美术社”,任社长。1930年夏被选为左翼美术运动组织——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美联”)的主席。

 

 

图为原“中华艺术大学”校门,现为“左联成立大会纪念馆”馆址。

 

当时“中华艺术大学”为上海左翼文化运动活动中心,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大会曾在这里举行。许幸之为大会布置了会场,并因是参加左联成立的会员之一,他长期被统治当局列入查禁、迫害的黑名单之中。

 

 

1930年春夏,鲁迅先生多次对许幸之组织的左翼美术活动给予关怀和帮助。

 

1930年许幸之在上海《萌芽》、《沙仑》和《艺术》等刊物上发表了《时代美术社宣言》,《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等文章,阐述了以他为代表的左翼美术家的思想与主张。

 

1929年秋,许幸之在参加左翼美术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了郑伯奇、冯乃超、夏衍等人发起的“上海艺术剧社”的演出活动,上演了一批进步剧目,并且加入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图为“上海艺术剧社”的演出海报

 

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春,许幸之接受了中共地下组织的委托,导演了反映爱国青年投身抗日救亡斗争的故事片《风云儿女》(田汉编剧,电通影片公司出品),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宣传拿起武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影片之一,在当时国民党当局残酷迫害主张抗日爱国人士的政治环境下,这样做是要冒极大政治风险的。

1949年,该《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5年许幸之在《风云儿女》拍摄现场

 

电影《风云儿女》剧照,由袁牧之、王人美饰男女主角。

 

电影《风云儿女》海报(1980年代)

 

音乐家聂耳,他曾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和插曲《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作词)作曲。

 

由许幸之作词、聂耳作曲的《铁蹄下的歌女》最初发表在1935年出版的《电通画报》上。

 

1937年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13”日本军队入侵上海,中国军民奋起抵抗。许幸之除了积极参与赵朴初等人发起的难民救助工作之外,还与老朋友吴印咸一起,冒着炮火烟硝,拍摄上海四行仓库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孤军奋战的场景,并编辑、剪辑了大型抗战题材纪录片《中国万岁》。

 

 

战火中的上海

 

30年代中期许幸之与吴印咸在上海合影

 

1940年秋,许幸之应新四军军长陈毅邀请赴苏北抗日根据地盐城从事文艺工作。

 

 

图为新四军军长陈毅

陈毅对许幸之在苏北开展的抗日文艺活动曾多次给予鼓励和赞扬

 

图为1941年“皖南事变”后,根据陈毅军长的指示,许幸之为新四军设计的新臂章“N4A”。这种样式的臂章,新四军部队由1941年春季开始佩戴,直到1947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才停止佩戴。

 

文学创作与戏剧活动

 

文学创作

192040年代,许幸之除了美术、电影创作外,还有大量文学、戏剧作品问世。在这期间,许幸之在不同的报纸、杂志上发表五十多首诗歌,其中《割麦鸟》、《大板井》、《卖血的人》、《不平等的列车》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歌作品充满了对各个劳动阶层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套在中国人民头上沉重枷锁的激烈声讨,表达了沉痛的悲愤和抗议。

 

1941年许幸之诗歌合集《诗歌时代》由上海海石书店出版

 

1940年许幸之散文集《归来》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戏剧活动

1937年春,许幸之根据鲁迅原著改编了六幕话剧《阿Q正传》,先是发表在《光明》半月刊上,1940年该剧本第五次修订后由上海光明书局出版,后又多次重新出版。话剧《阿Q正传》在解放前后曾经不断地在全国各地上演,也曾被延安的人民抗日剧社搬上舞台。在19381940年上海“孤岛时期”,许幸之还导演、改编了多部爱国进步话剧和外国名剧。

 

19396月,许幸之亲自执导上海中法剧社上演《阿Q正传》,图为演出海报。

 

许幸之改编的话剧《阿Q正传》1940年由上海光明书局出版

 

图为50年代上演话剧《阿Q正传》时的剧照之一

 

图为50年代上演话剧《阿Q正传》时的剧照之二

 

许幸之舞台设计稿:俄国话剧《大雷雨》,1940年。

 

1942年许幸之编剧的剧本《最后的圣诞夜》(又名《香岛梦》)由桂林今日文艺社出版

 

19421948年,许幸之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学、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和南京戏剧专科学校。

 

建国初期

 

1949年解放后,许幸之应邀返回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电化教育系主任,并被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苏州市第一届文联主席。

 

 

1949年秋,许幸之与妻子卓文心合影于苏州。

 

1950年,许幸之调到北京工作,担任文化部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编导,并接受导演故事片《海上风暴》的任务,这是一部反映解放军某部受困孤岛,克服艰难险阻,凯旋归来的影片。

1953年出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主管行政和拍片工作。

 

 

许幸之摄于1950年代初期

 

电影《海上风暴》海报

 

电影《海上风暴》剧照

 

重返美术教育岗位

 

1954年春,许幸之辞去电影界的所有职务,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先是担任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建立了国内首个系统的外国美术史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学骨干,并发表多篇介绍外国美术家的论文。

1958年起,许幸之担任油画系教授,恢复了绘画教学工作。同期,他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50年代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校门

 

1956年许幸之带领中青年教师赴山西大同考察云岗石刻艺术

 

绘画生涯

 

 

许幸之油画:《船坞之晨》,1957年。

 

1959年春,许幸之回到故乡扬州进行绘画写生,图为在瘦西湖畔作画。

 

许幸之为扬剧女演员画肖像后与其合影

 

1960年在哈尔滨为儿童列车站长画肖像

 

许幸之油画:《风浪中的向日葵》,1960年。

 

许幸之油画:《蔬菜丰收》,1961年。

 

1960年代中期,中央美术学院五位老教授合影(从左至右为:董希文、许幸之、吴作人、罗工柳、艾中信)。

 

文革浩劫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中,许幸之受到了严重的政治冲击,被戴上“30年代文艺黑线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57年漏网大右派”等大帽子,受到无端的批判和揪斗。除家庭被查抄、家属受株连外,一些作品被拿去作为“黑画”展览,珍爱的书籍、文物、手稿等被抄走,长期积累的宝贵资料丧失殆尽。在被关进“牛棚”长达三年的政治审查期间,身心遭受到严重摧残。

 

改革开放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之后,许幸之已是年近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但他仍然焕发着艺术青春笔耕不辍,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红灯柿》、《水晶世界进行曲》、《伟人在沉思中》等多幅油画和大批色粉画,还撰写了一批回忆文章和介绍外国美术名家的论文。

 

许幸之油画:《红灯柿》,1977年。

 

许幸之油画:《水晶世界进行曲》(局部),1977年。

 

1979年秋,许幸之创作油画《伟人在沉思中》。

 

许幸之粉画:《归途》

 

巡回画展

 

1984年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庆祝许幸之八十诞辰从艺六十周年纪念会”。1985年春,许幸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而后,在南京、扬州、苏州、上海、珠海、香港和广州等地举办巡回展览。

 

 

1985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期间,许幸之与家人在中国美术馆前合影。

 

在扬州办画展时,许幸之进行户外写生。

 

在香港办画展时,许幸之与美术界人士探讨画艺。

 

艺苑友情

 

 

1978年,许幸之与诗人艾青(右)、画家阳太阳(左)同游于北京西郊。

 

1985年,在北京画展期间与女雕塑家王合内交谈。

 

1985年,许幸之与著名老电影导演高梨痕叙谈,高曾把他编写的电影剧本《望夫山》搬上银幕。

 

1987年,许幸之向著名画家叶浅予祝贺生日。

 

1988年,许幸之与画家侯一民、日本留学生小林由纪子在一起。

 

1989年,许幸之与画家王文彬在承德避暑山庄。

 

许幸之夫妇与诗人、书法家柳倩夫妇。

 

家庭生活

 

 

1956年,许幸之与妻子卓文心、长子许国庆、次子许和平合影。

 

1972年,“文革”期间,许幸之下放到湖北省丹江口“五.七”干校时,与前来探亲的长子合影。

 

1975年,许幸之全家福照片。

 

1985年,许幸之与妻子卓文心外出写生。

 

1985年,许幸之与孙子许濛在一起玩耍。

 

缅怀追忆

 

19911211日,许幸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9245日, 适逢许幸之诞辰88周年,首都美术、电影、戏剧界人士在中央美术学院集会,以纪念这位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先驱者。

 

图为纪念会会场

 

1997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许幸之画集》

 

2004年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许幸之诗集》

 

许幸之在家中,1981年。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