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黄粱
日期:2024-04-08 10:12:13  点击:
来源:邯郸晚报  作者:杜杰

  青年时期,曾经梦想着金榜题名,壮志凌云;
  壮年时期,曾经梦想着飞黄腾达,前程似锦;
  中年时期,竟然在不惑之年的某个黄昏,被一面青铜时代的古镜照醒了,镜中人不是卢生,是我自己,也是每一个被照到而惊醒的人。
  它就是我手里这面以“一枕黄粱”为题材的金代桃形手柄镜。辗转千百年,手柄已经失缺,不知身落何处。即便如此,我依旧看到它抱残之美。
  闲暇时,每每把玩观赏,平添几分遐想——镜背上图案,呈现的是一家庭院的场景:右侧树木繁茂,树荫下一位小生伏案而憩,酣然入梦;案前一老者浅坐几凳,面侧向小生,上身微微前倾,双手抚膝,慈眉善目,似在低声轻语;左侧茅棚下,炊烟袅袅,一老妪于灶前添柴煮饭。镜中人物形象生动,画面感强,对“一枕黄粱”的故事进行了清晰地表达。

 


一枕黄粱故事镜拓片 缘闲堂藏
 

  在邯郸市北10公里处的黄粱梦镇,有座千年古观——黄粱梦吕仙祠。清代《畿辅通志》卷五十《祠祀》载:“吕翁祠,在邯郸北二十里黄粱店。”黄粱店是始自明代的村名;1966年,以黄粱梦为村名。
  据《邯郸县志》记载,吕仙祠始建于北宋初期,它以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为依托建成,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和保存状况最好的道教宫观之一。进午门,先后是钟离殿、吕祖殿和卢生殿。

 


吕仙祠
 

  《枕中记》的主角卢生姓卢名英,字粹之。《枕中记》故事大意是: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书生卢英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这天,路过黄粱店村,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后传为吕洞宾),卢生连声叹息自己的贫困境遇,郁郁不得志。吕翁见他一心“待要一生得意”,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度其入梦。卢生倚枕而卧,便入梦乡,仿佛戴上了虚拟VR镜,之后的日子如身临其境,先娶了美丽温柔的清河崔氏女子,又中了进士,历任显职,建立边功。历数十年,生五子,传十余孙,享尽荣华富贵。八十岁时,生病久治不愈而亡。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老妇人蒸的黄粱饭还没熟。卢生顿悟人生如梦,稽首再拜而去。
 



一枕黄粱故事镜 缘闲堂藏

 

  耳熟能详的成语“一枕黄粱”“黄粱一梦”“黄粱美梦”和毛泽东诗句“一枕黄粱再现”等均出于此。
  故事中所言“黄粱”,即“粟”。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粟,出土地在邯郸武安的磁山遗址。早在八千多年以前,磁山文化的先人们已开始人工栽培粟,磁山遗址也被确定为“世界粟的发祥地”。
  隋唐以前一直有着“南稻北粟”的说法,北方人以粟为主食。唐代后期,小麦的种植得到大力扶持和推广。到了宋朝,小麦的种植面积全面超过小米,粟在人们食物中的地位逐渐被小麦取代,小麦成为了北方最重要的主食。
  吕仙祠应是目前中国罕见的、唯一有实物载体的入梦之地。卢生殿内,有青石雕就的卢生睡像,长约5尺,一手托腮,一手安然置于胯上,头西足东,侧身而卧,两腿微曲,睡意朦胧,维妙维肖,梦中诸事尽现东、西、北三面墙壁。从梦到醒,恍如人生,不知唤醒了多少梦中人,亦不知多少梦中人终究没有走出这样的梦境。
  倒是殿前圆柱上的那副对联都说明白了——“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所谓荣华富贵、功成名就莫要过于执着,一百年后终将化作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世人观之,皆当顿悟。

 


卢生像
 

  后来,因这虚幻的黄粱梦,文人们附庸风雅,留下了300多首与黄粱梦有关的词曲篇章。宋代王安石最早为黄粱梦题诗《听人叙黄粱梦》:“邯郸四十余年梦,相对黄粱欲熟时。万事只如空鸟迹,怪君强记尚能追。”金代元好问也有《过邯郸四绝》云:“邯郸今日题诗客,犹是黄粱梦里人。”元代王恽《过邯郸》也说:“黄粱梦短不须惊,满马红尘过赵城。独上荒台重惆怅,野烟无处认温明。”元代词人马致远根据《枕中记》创作了杂剧《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代汤显祖也创作了杂剧《邯郸记》……
  我们从文献中看到,卢生就是邯郸人。清代《邯郸县志》载:在黄粱梦村北偏东约二公里处(旧邯郸县治西北二十里处)有卢英宅,村名曰卢英堡。明代隆庆末期邯郸县知县张第的《过卢英堡》诗曰:“当年仙迹已荒芜,此地犹闻旧姓卢。不见青驹何处去,独余风月满平湖。”这说明,张知县当年过访的卢英堡村,就是唐代卢生的故里。还有,《枕中记》文曰:“俄有邑中少年卢生。”此句也足以明确卢生即是邯郸本地之人。
  卢生入梦,是因了那颈下的瓷枕。《枕中记》写道:“(吕)翁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生俯首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遂至其家。”
  先秦时期,枕已是人们生活必备的寝具。《诗经·陈风》载:“弃寐无为,辗转伏枕。”《礼记》《周礼》《国语》上也有记载。

 


战国文字 “枕”
 

  “枕”字最早见于战国,从字形字义分析,最早的枕头应该是木制的。目前考古发现年代较早的木枕,是安徽青阳县龙岗春秋墓出土的。
  寝具发展到隋唐,又出现了瓷枕,宋元达到兴盛,这时,画师们也已开始在瓷枕上留诗作画,枕头的文化内涵愈发丰富。元代磁州窑画师就曾将《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的故事艺术地展现在瓷枕上。

 


元代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瓷枕 磁州窑艺术馆藏

 

  是的,故事中卢生的瓷枕就出自邯郸。汤显祖《邯郸记》唱词道:“这枕呵,不是藤穿刺绣锦编牙,好则是玉切香雕体势佳,呀,原来是磁州烧出的莹无瑕。”磁州即今邯郸磁县、峰峰矿区一带,是磁州窑中心窑场的窑址所在地。磁州所产瓷器,亦称“磁器”。那时“磁”“瓷”二字通用,可见磁州窑的影响力。
  古书记载“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乾隆帝体验磁州窑瓷枕后,特意作《瓷枕》诗称赞:“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僧榻雨花乱,客衾霜月寒。卢生如识此,岂复叹邯郸。”

  青铜有梦系黄粱。铜镜带着时代的烙印和艺术的个性特征,从金代走到了现代。
  幸运的是,这面“一枕黄粱”铜镜,承蒙邯郸永年的百镜堂主人陆现忠先生割爱相让。感激之余,我愿以邯郸的名义,唤起更多人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播,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邯郸黄粱梦,神话还是现实,如出一辙。有人看得穿,有人不愿醒。这面沧桑的镜子,至今仍启迪着现实的人们,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脚踏实地做人,一分劳动一分收获。
  黄粱梦中蕴大道。若干个流年之后,我们不胜卢生,至少卢生是活着的,他躺在道观里,睡在铜镜上。路过的人们,至少在一捧黄粱里,能听到那振聋发聩的惊梦!人生如梦,不如向现实寻,击破邯郸道上的黄粱梦,抛开繁文缛节的世故情,学会宁静致远的生之道。

 


 
往期精选

●  河南河北换地,邯郸赢麻了,大名府血亏,安阳很尴尬

●  虞云国|刘子健的学术生涯与故国情怀

●  河北“被遗忘”的北宋老城,曾是北宋第二大城市,如今却沦为无人知晓的小县城

●  几条题记背后的东西魏洛阳争夺战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王边溪谷美术馆



王边溪谷艺术中心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