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冠县有着共同源头的“春秋晋冠氏邑”,在3、400年时间的历史跨度中,究竟设于哪年?
日期:2023-01-18 14:34:24  点击:
来源: 大运河时空  作者: 文剑

   河北省馆陶县和山东省冠县两地隔卫运河相望,今天虽然分属两省,但是它们的渊源极深,不说近代因行政区划变更造成原馆陶县的一部分被划归到冠县,就从历史上来说,两者也是有着同一起源。

 

  在两地地方志的“沿革”中,都记载着这样的一句话:“春秋时晋冠氏邑”。意思是说,在春秋时期,今天的馆陶和冠县都是属于晋国的“冠氏邑”。河北省馆陶县和山东省冠县两地隔卫运河相望,今天虽然分属两省,但是它们的渊源极深,不说近代因行政区划变更造成原馆陶县的一部分被划归到冠县,就从历史上来说,两者也是有着同一起源。

  

 

馆陶、冠县有着共同源头的“春秋晋冠氏邑”,在3、400年时间的历史跨度中,究竟设于哪年?

馆陶县、冠县的县志“沿革”的记载中,均有“春秋晋冠氏邑”

 

  从空间维度上来说,春秋时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很弱,一个城邑所能够包含、控制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今天属于两省的两地均属“冠氏邑”也很正常。

 

  但是从时间维度上来讲,“春秋时期”开始于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元年),结束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时长295年,近300年。

 

  而晋国历史更长,受封于周武王时期的公元前1033年,结束于公元前376年的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有650多年的历史。即便是从春秋时期开始计算,到晋国正式消亡也有394年的历史,近400年。

 

  因此,说在300——400年的时间跨度里来讨论“春秋晋冠氏邑”,就显得有些太不精准了,对于了解晋国冠氏邑的设立没有一点参考价值,那么怎么确定“冠氏邑”设于哪一年呢?

 

  晋国能够设立冠氏邑的首要条件,得是这一区域属于晋国才行,只有属于了晋国才能由晋国来设立冠氏邑。

 

  据《邯郸历史大事编年》记载:“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1年),周公封武王少弟康叔于卫,为卫侯,建卫国,邯郸属卫国。”

 

  此外,在战国时期所著编年体史书《左传》中,记载在馆陶南部大名县东有五鹿城:

 

  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杜预注:“ 五鹿,卫地”。

 

  距离馆陶以西、以南不远的区域均属卫国,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当时馆陶、冠县一带也属卫国。

 

  那么馆陶、冠县一带是什么时间由卫国改属晋国的呢?

 

  这个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632年。据《左传》记载:

 

  僖公二十八(公元前632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侵曹、伐卫。正月戊申,取五鹿。

 

 

  卫国以及卫国的五鹿均在馆陶南部,可以想象五鹿既然属晋国,此时位于其北部的馆陶一带也自然就属于了晋国,当时这里仍然是莽荒一片,没有城邑及人烟,所以也不能被史籍所记载。

  

 

馆陶、冠县有着共同源头的“春秋晋冠氏邑”,在3、400年时间的历史跨度中,究竟设于哪年?

春秋时期的晋、卫、齐三国,及冠氏、五鹿两城

 

  “冠氏邑”仍然是在《左传》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据《左传·鲁哀公》的记载,某人劝说某人的一段话中提到了“冠氏邑”:

 

  昔晋人伐卫,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因与卫地,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

 

 

  在晋国伐卫时,齐国为了吸引晋国军队,减轻卫国的压力,就攻打了晋国的冠氏邑,结果却损失了500战车,战争打输了,只得把济以西的一些地方赔偿给了晋国。

 

 

  这个“昔晋人伐卫”中的“昔”,指的是在卫灵公三十四年(公元前501年)的晋、卫、齐之间发生的战争。从记载里可以看出,此时“冠氏邑”已经建立了起来,并且还被齐国认为这里是“攻其必救”的晋国的一个战略要地,由此可以推断出,那时的“冠氏邑”无论是在城镇建设,还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能够在历史记载中,可以把“冠氏邑”设立的时间推断到公元前632年至公元前501年的130多年时间里,显然这个时间还不算精确,能否再把这个时间段缩短呢?

 

 

  其实还有个事件可以考虑进去。《汉书·沟洫志》记载:“定王五年河徙”。

 

 

  按照《禹贡》记载的黄河河道走向,原本在今天河北省南北向的中间经过,今天的馆陶县位于古黄河的东部。

 

 

  但是黄河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发生了改道,今天馆陶县城和冠县县城之间、冠县东古城镇东边的老沙河,就是那次改道之后的黄河故道。

  

 

馆陶、冠县有着共同源头的“春秋晋冠氏邑”,在3、400年时间的历史跨度中,究竟设于哪年?

馆陶位于两条黄河故道之间,东部的故道晚于西部的故道

 

 

  “城濮之战”后,虽然晋国夺取了卫国位于黄河东部的地区,但是由于无险可守,时常受到齐、卫两国的侵扰,无法发展,只能放任自流。黄河向东改道之后,天然的防线实现大幅度向东推移,也就给晋国建立城邑、扩大势力范围提供了机会,“冠氏邑”估计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并且发展起来的,成为了晋国向东攻略齐国、向南攻略卫国的桥头堡,也成为齐、卫两国选择攻晋而晋必自救的着力点。

 

 

  如果以黄河改道(公元前602年)之后,河道固定下来能够建设城邑需要10年计算,晋国最初设立“冠氏邑”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12年。而公元前501年“齐为卫故,伐晋冠氏”的时候,“冠氏邑”已经发展到了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如果把从开始建城到城邑具有影响力的时间需要50年推算,设立“冠氏邑”的时间应该为公元前551年。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的晋国设立冠氏邑的时间段应该在公元前612年至公元前551年,大约60年左右的时间里。

 

 

  晋国设立了冠氏邑以后没多久,就发生了“三家分晋”事件,“冠氏邑”属于赵国,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赵王在冠氏邑西北的陶丘旁边设立了馆驿,供来往各国的使者和商旅住宿。在平原地带,人们为了辨别方向,往往会找一些高大的建筑或者自然景观作为地标,馆驿旁的陶丘自然就是最佳选择,看到了陶丘就会有馆驿休息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但是在距离这里几百里的南方,还有座有着“陶为天下中”美誉的定陶陶丘,其名气比起冠氏邑的陶丘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区分两地,就把此地称为“有驿馆的陶丘”,久而久之就简称为“馆陶”,这个名字随着行人慢慢扩散到了各地,其影响力越来越大,“馆陶”一名也就逐渐取代了“冠氏”。直到隋朝,在馆陶县东部区域析置了一个新县,以古冠氏邑为名,取名“冠县”,古老的“冠氏邑”又以新的一种形式得到了重生。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