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风华》连载26 山陕甘帮②
日期:2022-11-03 09:55:56  点击:
来源:神钲书院 (公众号)  作者:

 

《大商风华》连载26 山陕甘帮②

碛口古镇

 

山陕甘帮·安秋生          

 

碛口古镇兴盛韩

 

 

碛口古镇坐落在山西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是一座古渡口。到清末,碛口“人烟辐辏,货物山积,船泊叠岸,驼铃不绝”,已是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货物枢纽。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是碛口商业经济的鼎盛时期,当时共有坐商400多家,五里长街,店铺商号一家连着一家,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商贾、旅客过往,日来船只50多艘,船上装货不下百万公斤。

 

 

武安城韩家乾隆年间到碛口经商,开初沿街串户当货郎,卖些笔墨纸张过日子,时间不长就自己租下店铺,开起了“书笔墨局”。后来回老家探亲时,见邯郸市场药材价格比碛口便宜很多,于是就买了几骆驼药材,返回碛口开起了药店,起名“兴盛韩”。经过十多年苦心经营,兴盛韩富甲一方,名闻遐迩。

 

 

时至嘉庆年间,韩家三个儿子长大成人,从老家武安去到碛口学做生意。父亲对儿子们要求非常严格,衣食、劳作都与其他伙计一般看待,决不允许儿子们有少东家的优越感。经过几年教导和磨炼,儿子们都懂得了艰辛创业的道理,父亲就打算给他们分家。有钱人分家不是一件易事,儿子们都想要“兴盛韩”这块名牌。为让儿子们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和生意经,父亲煞费苦心,请来山西著名的太谷“广升远”、祁县“永春源”、平遥“道生明”三家著名商号的老板,给儿子分别讲他们创业的经历,激发其自立自强的精神,然后才正式提出分家。儿子们理解了父亲的苦心,明白了“瓜要自己种,业要自己创”的道理。在贵客们的调处下,大儿子分到兴盛韩老匾和50两银子,在碛口镇东市街上另立门面依旧称“兴盛韩”;二儿子分到老店基和50两银子,也在拐角上立起一个门面,称“兴胜韩”;三儿子得到两个元宝,在东市街上立起新商号称“新盛韩”,都做药材买卖,三家药店相互关照,生意都是红红火火。

 

 

韩福兴是“兴盛韩”韩家二门的七世孙。据他回忆,在20世纪40年代,碛口街上十分热闹,光是大小药店,就有祁县、禹州、平遥和本地人开的10多家。每年去赶河北祁州药市的大庙会,碛口药店都是赶着骆驼队,把口外的甘草、枸杞等药材运往药市出售,然后采购其他地方的道地药材运回碛口。韩家当时虽然财大气粗人多势众,但绝不欺行霸市,而是平等交易,遇到穷人还减价售药。

 

 

兴盛韩店中供奉“武财神”关公,讲求以信义为本,不发不义之财,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烧香磕头祭祀一番。韩家自制丸散膏丹,一律采用上乘药材,加工程序一丝不苟、绝不含糊。进药,远则北京同仁堂,近则太谷广升誉、广升远,因此是远近闻名的“信得过”药店,他们的药远销口外。当时碛口商会有个规定,凡资产达到一定数额,可按资本的10~15%印制发行票子。兴盛韩也印有自己的票子,客户事先购存,届时打折购药。可见其在当地富有信誉。

 

《大商风华》连载26 山陕甘帮②

 

大雁塔下武安人

 

 

古都西安有着素称发达的商业,又是西北的经济中心,大雁塔下,活跃着武安商人的身影。20世纪40年代,在中正路(今解放路)上的树德堂药店,东家为武安龙泉人武文华,有门面房3间,员工20余人,是一家中等规模的药店;另一家药店广泰堂,东家为中孔璧村的刘庆来。和泰祥丝绸店是庄晏村韩和山开设的分号。德茂恒丝绸店是武安德茂恒的分号,拥有30余人,在同行中也是不小的商号。福盛庆是龙泉白家开设的商号,东家白福祥,店中员工20余人。维昌德丝绸店也是龙泉人开设的商号。这些商号在西安都有一定的影响。

 

 

1947年5月,在战争的烽烟中,又有一家武安人的商号移师西安在大雁塔下开业,这便是武安城姚家的“太和医室”。从此他们的事业开始在三秦大地生根发芽。

 

 

太和医室为武安城西关街姚氏于清咸丰末年所创,创始人姚福年(1838-1923)。姚福年自幼家贫,18岁赴五台山习武学医,受傅青主(傅山)派影响颇深,1861年回乡创办了太和医室,坐堂行医。姚福年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虽至重之疾,亦能手到病除,妇孺皆知其名,以致门庭若市,还经常应邀去外地出诊,游走于河北与山西之间。姚福年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认为“百病繁杂,须配合道地药材,方可见神效”。太和医室开诊不久,便在武安城南关街开起一家字号为“太和发”的药店。医药结合如虎添翼,前来就医购药者络绎不绝,药店规模不断扩大,至同治年间已成为武安颇具影响的药行。

 

 

据太和三代传人姚兴华生前回忆,他青年时代常常亲去东三省采选道地药材。太和发规定:凡本庄之药材外购,必有一姚氏族人亲随采购人员,尽最大可能到原产地采购道地药材,以得真材实料,故而太和发药行以药材正宗、品相上乘、货源充足、价格公道而闻名远近,引得武安本县及周边药商、药店纷纷前来进购。

 

 

太和发药行占南关街5大间门面,纵深7进院落,库房阔大,货物堆积如山。为防备土匪掠抢,置数十人持械守卫。1937年日寇进攻华北时,药行为避免日寇飞机轰炸毁坏贵重药材,在药垛上撑起支架,架顶再置以灯草、通草、竹茹之类的药材,足见太和发存货之多。太和发仅采购山楂一项,便是以一火车皮为单位,约50吨之多,亦可想见当年太和发药行经营数量之大和药材贸易之兴盛。

 

 

清末民初为太和发极盛之时。积累了大量资金的太和发也成为当地商人的借贷场所。即使武安当地最大的商铺也在太和发贷用资金周转生意。民国年间,三代传人姚兴华曾被推举为武安县商会会长。由于战乱频繁,加之日寇入侵,民不聊生,百业凋敝,各地药商也备受冲击日渐衰微。姚兴华独撑危局欲挽狂澜,于30年代在武安城南关街又开一源和兴药行;40年代初和同仁合作在邯郸开办了天顺玉药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邯郸购得日本人留下的一栋洋楼,开办了太和春药店,由其次子姚树棠负责经营;同年秋,又收购磁县马头镇一家药店,更名“同春堂”,仍由其次子姚树棠与王玉珍共同经营;当年底,姚兴华参股安阳的德聚西中药大货栈;1947年春,又在安阳西大街开设太和堂药房;后姚兴华派四弟姚尉生在商丘开设药号,派次子姚树棠到安徽亳州开设药号。1947年5月,姚兴华带全家人移居西安。

 

 

建国后,国家安定,百废待兴,太和姚氏医药乘势而上,得到了长足发展。1958年,姚兴华被邀请至西安第二医院担任中医科主任,直到1967年7月辞世。其子姚树锦1958年也在西安市第二医院参加工作,科研成果累累,由他研制的多种中药品获得国内外大奖,1996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

 

 

姚氏家族很多有突出成就者,其中姚树鑫民国后期去往台湾,其子姚晓东为新加坡赫比集团创始人、首席执行董事长,赫比集团是一家在全球拥有20多个工厂的国际化公司,除亚洲外,在欧、美等地设有制造工厂,全球员工近2万名,是新加坡股票上市公司,自1997年到2001年,赫比集团连续五年入选新加坡“50家最佳企业”。姚树棠之孙姚蕤,是陕西蕤琦医疗科技公司总经理,师承姚树锦研习中医药,太和医室中医药先后被列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政府保护,在当地的影响日渐扩大。

 

(未完待续)

 

《大商风华》连载26 山陕甘帮②

 

作者简介 


安秋生,又名安隆,字季三,号神钲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神钲书院院长。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传记等著作多种。研究武安商帮20年,著有《药鬼子记事》《武安商帮史话》《大商风华》等,曾受邀赴日本明治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和国内多地演讲。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