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风华》连载14关东帮③
日期:2022-10-20 14:04:54  点击:
来源:神钲书院(公众号)  作者:安秋生、图片:江芳延

 

关东帮③(《大商风华》连载14)

东北乡村小药店

 

 

关东帮·安秋生          

 

 

齐齐哈尔恒升豫

 

20世纪30年代初年,齐齐哈尔最繁华的正阳大街上新开了一家中药店,名叫“恒升豫”,东家兼经理是武安下团城村人杨兴泉。

 

杨兴泉十几岁独闯关东到沈阳,在一家老药铺学徒十年,不仅学会了药店的十八般武艺,医术也日益精进,可以独立诊病行医,掌握了在中医中药行业独当一面的本领,后到沈阳汉医讲习所,给著名中医韩锦元充当学生与助手。这个讲习所是张作霖为了发展中医亲自出资创办,既是培训教学单位,也是学术交流部门。在此,不仅可以系统学习中医中药理论,还可以经常接触到省内、国内著名中医中药学者专家。杨兴泉如鱼得水,在韩老师的亲自教授和点拨下,医术愈加精进,蜕变为一位满腹才学的青年才俊,在沈阳中医、中药界小有名气。就在这时,沈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日本人蠢蠢欲动,沈阳的形势骤然紧张,大帅资办的这个讲习所也不得不停办。杨兴泉离开讲习所,毅然北上,来到当时的黑龙江省会卜奎,即现在的齐齐哈尔,先在一家中药店当伙计,而后自立门户,用父亲在老家变卖良田换来的钱,开办起自家的恒升豫中药店。

 

杨兴泉亲任药店经理,兼坐堂中医,大家尊称其杨经理或杨先生;大哥杨森泉主管全店的经营管理和收支账目,大家称其大掌柜。凭借杨兴泉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大哥的悉心管理,药店日益兴隆。人们都喜欢到恒升豫买药,都愿意找杨先生看病。那一年春天,赶上麻疹大流行,病人特别多,死亡率很高,每日求诊者人满为患。这本是赚钱的好时机,杨兴泉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一个决定:凡是麻疹患儿一律免费就诊;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全部到患者家里往诊。此一善举受到老百姓交口称赞,进一步提高了恒升豫的公众形象,扩大了药店的知名度,也使杨兴泉名声大噪。当时齐齐哈尔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个好药店恒升豫,人人都知道有个好大夫杨廉波(杨兴泉字廉波)。一次,杨兴泉成功救治了驻军马司令刚满三岁的小公子,司令不胜感激,给予重金酬谢的同时,了解到杨兴泉还擅长治疗黑红两伤后,马上决定聘请杨兴泉为该部队的兼职医官。

 

杨兴泉不仅风度翩翩、医道高明,而且烟酒不沾,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经过十多年时间的打拼,杨兴泉成为黑龙江全省公认的一代名医,恒升豫也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杨家兄弟相继在热闹的南门脸附近开设了恒升泰药店,在火车站附近开设了恒升庆药店,又在老家武安置买田地,在齐齐哈尔置买房产。

 

多财多德和发祥

 

武安伯延人程立金光绪初年下关东,在奉天学做绸缎生意,奋斗多年,由街头摊贩起家,直到挂起自家招牌,办起“庆丰玉”绸缎庄。在一场战事中,一颗炸弹炸毁了店铺,程立金只好关门停业返回家。其子程道薪跟父亲一样具有创业精神,光绪末年跑到泰天自立商号。父亲得知后非常支持,一是送来资金8000块银元,二是送来一句“学做生意,先学做人”8字真言。

 

恰在此时,伯延村西头徐文盼也在挑选人才,寻求合作伙伴。经人介绍,他了解到程道薪有雄心壮志,有胆量、有谋略,便决定投资一万洋元与其合股。程、徐两家的“和发祥”绸缎庄很快在奉天挂幌营业。程道薪以德经商,以和为本,全部字号都以“和”字命名,很快孳生出四大字号:和发永、和发东、和发祯、和发祥。四大字号的大商铺设立在奉天主要街道,小商铺散布奉天全城。和发祥善于用人,以“舍得”为特点:舍得给掌柜,舍得给劳金,员工积极性非常高涨。进货大部来自上海各大纺织厂,也有来自俄国、德国、法国、日本的进口产品,市场覆盖到整个东北地区和华北北部。某个账年分红,程道薪分到8万银元,徐文盼分到10万银元,为资本银的10倍,可见其效益水平。

 

麻雀飞遍黑土地

 

德泰兴、徐和发、德庆增等商家在关东的成功,在武安商界搅起了一股又一股旋风。药商们只要涉足东北,就个顶个地满载而归,这个事实告诉武安人,东北那块神秘的土地上,不仅到处有森林草甸和沃土良田,而且到处都是金元宝!于是,想发财的人到东北去卖药!想活命的人到东北去卖药!想长出息的人也到东北去卖药!资本,人才,百川归海一般流向东北。伯延、同会、龙泉一带的女人们,甚至这样教育他们年幼的男孩:“孩儿,孩儿,快长吧!长大了去关外做生意。关外的元宝在地上膝盖那么深哩!”

 

武安商人在东北顺风顺水的黄金时代里,除了有实力和名望的大字号,还有许许多多“并无分店”的单门独号。它们或由一家出资,或由几家联合出资;或由股东一分为几设立,或由药店的掌柜、伙计积攒够本钱后出号开办;还有的,根本就是“家卷铺”,小本经营,不雇佣任何外人,男人出外进药、收账,家眷们在家里制药卖药,也足以养家糊口。在深山老林的小村里,只有几十户人家,居然也有卖药的武安人。撰写1940年版《武安县志》的学究们,遣词造句一向谨慎冷静,当写及武安药业在东北的蓬勃兴起时,却一反常态,显得有些手舞足蹈,使用了“千数百家”“指不胜屈”“风起云涌,盛极一时”这些形容词。

 

一句话在民间广泛流传:在东北,凡是冒烟的地方,就有武安人在卖药!

 

在一册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老店铺招幌》书中,另有一版出自东北人之口的说法: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河南武安人开的药铺。

 

麻雀,武安俗语称之为“小虫儿”,是一种其貌不扬,但生命力极为强盛的小鸟。

 

麻雀的翅膀能飞到的地方,武安商人的双脚就能走得到!

 

麻雀能够生存的地方,武安商人就能够生存,就能够发展!

 

武安商人就是具有强劲生命力的麻雀!他们凭着自己的顽强,自己的坚韧,飞遍了东北三省的每一个角落,逐渐垄断了整个东北的药材行业,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药商能够与之抗衡。这种局面从上世纪之初一直持续到50年代。谨以一个大城市哈尔滨,和一个县城开原为例——

 

在哈尔滨,1949年以前,这座城市的中药铺95%以上是武安人开的。1932年日寇占领哈尔滨的时候,仅道外区就有11家武安人开的中药店,且实力雄厚,规模较大,一般都是批零兼营,如德泰恒、锦和盛、和发魁、大德堂、瑞昌号、恒泰德、四盛和……,其中德泰恒药店有3个分号,分布在道外北七道街、太古街、十四道街,3个分号也都是批发兼零售。在道外的十几家药店中只有世一堂和泰华西2家药店是老呔帮开的,老板不是武安人,但他们店里的工作人员尤其是药剂师都是武安人。哈尔滨还有七八家类似于药材加工厂的片子房,全为武安人开设,专门加工中药饮片向外批发。

 

在辽宁省开原县(今开原市),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河南大院”的地方,当年住的全是武安药商及其家属,《辽宁日报》曾以“开原有个武安村”加以报道。解放前后,仅在开原城的武安人,就有100多人。1942年、1943年武安闹灾荒,家眷们纷纷过来,没地方住,就在火车站附近陆续盖起一片房子,一圈30多家,住的全是武安人,当地人遂称之为“河南大院”。这么多人,一律靠卖药谋生,开原街一共有药店 14 家,其中12 家为武安人所开。开原城以外,凡较大的村镇都有武安人的药店。开原县商会会长也是武安人。

(未完待续)

 

关东帮③(《大商风华》连载14)

 

作者简介 

 

安秋生,又名安隆,字季三,号神钲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神钲书院院长。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传记等著作多种。研究武安商帮20年,著有《药鬼子记事》《武安商帮史话》《大商风华》等,曾受邀赴日本明治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和国内多地演讲。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