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盛和店员合影
关东帮·安秋生
稀有巨商德庆增
清朝嘉庆年间,徐和发药店的一名店伙杨某另创药店“顺发”,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咸丰初年,经人撮合,实力雄厚的伯延房家盘下了这家药店,将之收在自家的“德”字号旗下,更名为“德庆增”,继续经营药材。从此房家的资本和精干伙友大举进入东北,在各地广建商号。
德庆增沿袭了武安药商现成的经营模式:制造与销售结合,批发与零售兼营,格局上前店后坊,即前边是门市,后院就是大大的作坊,相当于一定规模的制药厂或制药车间。药号批量购进生药,进行切片、加工、炮制,使之变成可以入药的饮片,同时制作中成药,丸散膏丹应有尽有,除了供应自己的联号,同时直接面向市场销售。他们雄心勃勃,组织专门人员收集天下良方、秘方,分门别类整理成药案,遵古方制造各种成药,还开发试制独门药品。品种繁多的药品个顶个质量上乘,其中“补天丹”做得尤为成功,上市后广受欢迎。
德庆增资本雄厚,不失时机广建分号。他们以铁路沿线为发展重点,除了沈阳本柜外,在长春有德庆钰,在吉林县有德庆通,四平有德庆同,梨树县有德庆亨,佳木斯有德庆宏,哈尔滨有德庆益,通辽县有德庆通,还有某地的德庆福,这9家都属二级总店,他们的下一级分店,遍布农安、齐齐哈尔、营口、辽阳、大连、抚顺以及河北张家口、内蒙的呼和浩特等地,总计达到70多家。用现在的概念讲,德庆增相当于连锁经营的企业集团,以其实力驰誉东北市场。
德庆增也灵活运营自己的无形资产,有人要求使用“德庆”的字号,德庆增审核其实力、信誉后,以持有其股份为条件,允许他们加入其企业集团。这些药店可以和其他“德庆”号一样直销德庆增总号生产的药品、并得到总号的业务指导。这使得“德庆”号药店的规模和影响迅速扩大。
哈尔滨德庆益位于道外的正阳六道街,有豪华门面房 13 间,职工总人数70多人,进药材都是整汽车或者整火车进货,仅切药工就有13人,专门有一个小掌柜管理,被称为“刀头”。13把药刀一字排开,从早到晚不停地切药,规模上比驰名东三省的世一堂都大。
有人将武安几大著名药庄加以比较,总结出“三大硬”:“德庆钱硬,和发人硬,兴顺诚货硬”,说的是德庆增资本雄厚,堪称“稀有巨商”,其他商家难以望其项背。
房家经营绸缎具有上百年经验,他们在沈阳闹市区设立了德庆元绸缎庄。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末其资本银为4万两,主营生丝,兼营绸缎。民国年间,该号地处沈阳闹市区的三层楼房鹤立鸡群,令不少路人仰视。在这座楼房里,不仅装有暖气而且自备盆塘,这些在今天看来十分寻常的家庭设备,在近一个世纪以前,其奢侈豪华自不待言。据 1990 版《武安县志》记载,此时的德庆元年营业额30余万银元,纯利润3万余元。房氏的商业王国,此为盛景之一斑。大掌柜吴梦熊人高马大,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人称“吴瞎子”。“吴瞎子”经营有方,是房家生意的大功臣,每次回到伯延,都被房家的当家人房锦云奉若上宾。
可惜的是,1930年德庆元遭遇一次意外火灾,财产损失殆尽。吴梦熊后将其搬到某县城继续经营,但风光不再。绸布业率先受到战争影响,价格断崖式下滑,缎子每尺由一元四五落至三四角,洋布每匹由十二三元落至六七元。“商家购货到手,未及售卖,即行贬价,亏累歇业屡见不鲜”①,吴梦熊无力回天,一蹶不振。
“德庆”号与整个武安商帮的命运相一致,1931年由盛转衰,1956年前后走向终结。
德庆增商业登记表
锦和庆崛起长春
“锦和庆”从光绪年间在长春开业那天起,便是股份生意,它的股东是朱姓和程姓等三家。后又有刘、关等家与之联号在绥化一带开设锦和盛。朱家始终为经理东家,从朱锦而朱凤鸣,而朱宜之,代代相传。
锦和庆、锦和盛生意兴隆,像母鸡下蛋、蛋又孵鸡一样,到处开设分号。当时,同是武安人的生意,长春以南有好多个和发魁分布在各市、县,长春以北各市、县几乎都有锦和盛。其它药铺和这些药铺竞争,谁也不是对手。因此,当地药行里称和发魁为“南霸天”,称锦和盛为“北霸天”。
20世纪 40年代,锦和庆老柜设在长春市西四三道街,同时在南马路、三马路、四马路设有分柜。老柜不以零售为主,加工批发配货是它的主要业务。锦和庆常年有两个外柜跑营口,跑沈阳,订货发货。除了加工,后边还专门有人负责批发,通过车站发“小荷物”(包裹),打箱发往外地分号,也发给一些不属于锦和庆的小字号。锦和庆总柜在楼上设有客房,专门招待来这里办货的老客。
锦和盛对发展民族工商业雄心勃勃,曾购置新式印刷机械,在明水、嫩江等地开办印刷厂,在当地扮演新式工业的领跑者角色。据《嫩江工业志》记载,1936年,嫩江县锦和盛药店购进手拉八页石印机一台,两年后又增脚踏八页铅印机一台,承印文告、表册和学生用本,此为嫩江县印刷业之开始。1943年,该店又增脚踏八页铅印机一台。1944年,日伪当局为阻止反满抗日宣传品的印刷,将锦和盛的印刷设备和技术工人悉数并入东亚印刷所,锦和盛涉足工业的梦想就此夭折。
“锦和盛”的名号被黑龙江人民所钟爱,至今被东北许多商家使用。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某机构遴选“中华百年老店”,“锦和盛”名列其中。
锦和盛药店处方
风起云涌积盛和
大洺远村尹氏“五福堂”的积盛和,是武安商帮中的后起之秀,崛起之速令人咋舌。
尹家人最早先到辽阳县,与人合股办起了崇盛东药店,十几年辛苦创业,获得了经营药材的经验,也获得了自家开店的资本。然后尹氏来到了长白山的通化,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3月,办起了药店积盛和。不久,生意到了尹懿堂(1873-1943)手上。尹懿堂手中资本并不算多,但他利用了营口药市上可以先销货后付款的行规,大胆出手,广建分号,大肆扩张,时间不长积盛和分号便达数十家之多,以至于名气和影响一度超过了诸多老字号。通化为积盛和老号,沈阳为积盛和总号,长春有积盛和,西丰有积盛兴,柳河县有积盛丰,东丰县有积盛隆,抚松有积盛广,金川有积盛长,西安县有积盛寿,蒙江有积盛德,海伦有积盛庆,伊通有积盛宏,公主岭有积盛义,老家武安城里还有积盛会,等等。
与别的商人相比,尹懿堂不仅懂生意,而且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他和先后担任过吉林长春府知府、长白府知府和兴京府知府的张凤台(安阳县人,袁世凯的儿女亲家)过从甚密。官府开发长白山,张凤台并不熟悉情况,需要借助尹懿堂的见识,尹懿堂扩大生意,也需要仰仗张凤台的庇护,于是二人成为至交。在东北开发的过程中,尹懿堂参与了修筑公路、营建村镇等许多重大事务,经张凤台禀报朝廷,朝廷赏赐尹懿堂五品顶戴。同时,尹懿堂借助消息灵通的优势,在准备开发的地方提前圈占土地,建成大片房屋出租或出售,盈利不少。
尹懿堂高瞻远瞩,在经营上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不仅从事药材的采集、收购、加工、批发、零售,在抚松还办有养鹿场,选送当地产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博览会。为了事业扩大的需要,他把总柜移至大城市沈阳,还在北京购买了公馆,一方面方便关内关外的来往和联系,一方面让尹家的子女在北京读书。他自己往来于老家武安、药市安国、北京和关外各地。
尹懿堂穿着讲究,谈吐不凡,做派儒雅,诗书传家。他对他的店员的要求也与其他药店不同,要求店员注重服饰,鼓励他们穿长袍,穿西装,而且订下规矩:店员们谁买长袍,买西装,由药店给予补助。店员须学习日语和朝鲜语的日常会话,还要会讲几句俄语,以便和日本、朝鲜以及俄罗斯的客户打交道。店员外出办事不许步行,必须打洋车。因此在当地,积盛和的伙计一出门,从穿衣打扮和做派上很容易被人认出来。大家都羡慕积盛和的店员,积盛和的店员也很有自豪感。
尹懿堂名满东北商界和家乡武安,在药市安国同样享有盛誉,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九一八事变后,尹懿堂居留北京不再出关,主要将精力放在教育子孙上,把积盛和的事务交给了长子尹大本和妻侄李向宸。在日寇铁蹄下的积盛和同样命运多舛,但仍然勉强维持经营,解放后在东北驰名的名医彭静山就曾在沈阳积盛和做坐堂医生20年。东北解放后,积盛和多家商号被当作官僚资本而没收,少数维持到公私合营。
积盛和商业登记表
①1940年版《武安县志》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安秋生,又名安隆,字季三,号神钲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神钲书院院长。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传记等著作多种。研究武安商帮20年,著有《药鬼子记事》《武安商帮史话》《大商风华》等,曾受邀赴日本明治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和国内多地演讲。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