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风华》连载7 卖布卖药谋生路
日期:2022-10-13 09:36:58  点击:
来源:神钲书院   作者:安秋生 图片:江芳延

 卖布卖药谋生路(《大商风华》连载7)

织布场景

 

卖布卖药谋生路·安秋生          

 

 

武安人同样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他们的选择,就是打破“土里刨食”的成规,不再单一依靠土地,走出家门去做买卖。务农可以养家,就“以农为本”;仅靠种地没法过活,就外出经商。至少从明朝中叶开始,他们便尝试着做买卖谋生。“要想富得快,庄稼搅买卖”,“从商者富,守成者穷”的观念,被许多家族接受,经商逐渐成风。①“针葫芦针,年年戴,俺去山东做买卖。”如此这般的童谣在母亲与儿女之间传唱,说明武安人对经商的心态已然改变。

 

 

武安人能够较早转变对商业的心态,把经商当做生存门路,还有两个因素不可忽视:一是此时武安的人口中,明初大移民之后裔占了相当比例。祖辈经历过大迁徙,比起久居一地的土著视野较为开阔,思想较为开放。而老家人晋商的发达,对他们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冲击。二是有一条通晋大道从武安穿境而过。如前所述,这条大道将山东、江苏、山西、陕西等数个省份串联起来,而在武安境内,沿线形成了康二城、店子、午汲、下白石、铺上、徘徊、固义、固镇、冶陶等数十个市店村镇,通晋大道上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的客商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武安人,别人能经商,我为什么不能?商业观念在武安这块山地上慢慢植根。正像徽商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徽州的大山是封闭的,但新安江这条可以直达杭州的黄金水道却是流动的、开放的,它为徽州人走出大山提供了可能。同理,武安的大山是凝固的,但一条大道把外边的精彩带给了武安人,也把武安人带出了大山。

 

 

由于土质的原因,武安曾盛产棉花。乾隆版《武安县志》记载:“武邑广出木棉,见于旧志,今犹昔也。盖地多沙田,宜于种棉,因志为货物之冠。”地里收了棉花,便家家安起纺车架起织机,女人们起早贪黑把棉花纺成线织成布,除了自己穿用,还有长余,男人们便琢磨着把这些长余的布匹拿到市场上换成钱花,于是便有了前文说到的罗峪村贾老麟们挑担推车下彰德卖布之旅。这些土布被面在市场上很抢手,家里心灵手巧的女人越是干得上心起劲,织机由两匹缯改为四匹缯,被面花色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一个由织造到售卖的产业链就这样有了雏形。再后来,武安商人们由走街串巷的行商改为坐地经营的坐商,开设店铺“陈肆辨物”②,由卖乡下女人的手工织品到把全国各地的绸缎布匹摆上柜台,越来越专业化,买卖越做越大,越做越顺畅。

 

 

武安商人涉足中药材一行,路径与此大同小异。武安山场广阔,峰高沟深,最高处海拔高度达到1800 米以上,深山老林里人迹罕至,植物富有多样性,盛产各类中药材。早在东汉初年,就有邺城人台佟跑到七步沟一带“凿穴为居,采药自给”,名之曰“隐士”。仅嘉靖《武安县志·食货志》记载的药材就有:苍术、菖蒲、车前子、香附子、干葛、茵陈、蟾酥、天花粉、五灵脂、细辛、射干、薄荷、黑牵牛、菟丝子、瓜蒌、旱莲、斑蝥、生地黄、何首乌、瞿麦,计 20 种。这当然不是全部,还有许多药材,甚至后来被外界认可的大宗药材未曾载入,例如柴胡、荆芥、连翘、黄精、蝉蜕、益母草等等。据说武安自产的药材可达上百种之多。“武荆芥”“武柴胡”等,都属业内认可的道地药材。

 

 

武安商人最初进入药市,带去的是便是采自太行山的这些土产。他们或背口袋,或挑箩筐,或推小车,把山民采集的药材运到祁州、禹州、东昌府等地药市出售。到后来眼界打开,不再满足于运销本地药材,而是推着小车往返于药材产地和几大药市之间进行贩运,或从药市批发到药材后走乡串村兜售。再后,在全国各地广设店铺货栈,由行商变坐商,在经营地一面销售自己的货品,一面收购当地药材,拿到药市一交易。再后,又不满足于本小利微的买买卖卖,而是延伸到加工制造,炮制成饮片,做成丸散膏丹等成药,产业链大大拉长,利润增值。再后,前店后厂,批发零售,集团架构,规模经营,快速膨胀,向外扩展,形成一种全新的业态。

 

 

有的人投身药业,是他们认为这个行业既可赚钱养家,也可首先确保自家人吃药保健,同时可以活人性命,是一种仁义买卖。武安高村侯起和原在和村镇附近一个衣服店做生意,和村镇东山上有一座常乐寺,寺里的师父经常路过此店,喝杯水,说说话,时间长了,对侯起和产生了好感。有一年武安地区发疟疾的人很多,这位师父给了侯起和一包药,说能治疟疾病,侯起和拿回村去一试果然有效,治好了不少病人。以后知道那种药叫“奎宁”。侯起和切身体会到医药是治病救命的仁义行当,便萌生了让下辈人做药的念头。他有三个儿子,老大侯在朝 14岁,侯起和托人介绍,让侯在朝出关,到吉林四平一家药铺学徒。隔了几年,老二侯忙成、老三侯在位也带着父亲的嘱托,相继去了四平药铺学徒。经过弟兄几人多年的奋斗,侯家渐渐有了点积蓄,同时学到了医药行的一些经营之道,20世纪20年代初,哥仨在四平道东三马路建起了自己的药店。为纪念父亲侯起和当年的嘱托,为药号取名“育发和”。经过多年经营积累,育发和又在四平道西五马路开了一家分店。之后他们又决定往关内发展,1938年,侯在朝把四平的买卖交给三弟侯在位管理,他亲自到天津选择经营处所,最后买下一处房产,开起了新的药店,从此主要在天津发展。

 

 

除了卖布卖药,还有不少武安人擅长手工技艺,例如补锅,掌箩,烧盆烧砖等。最初他们只在农闲之时去附近村镇走走串串,挣个零花钱补贴家用。后来逐步专业化,长年在外游走经营,而且随着从业人数渐多,游商区域越来越大,走遍大半个中国,形成了有名的行帮生意。

 

 

武安人经商经历了从小到大、由近到远的过程,最初仅在县内以及附近地区流动经营,基本格局是“春季推车而往,岁末推车而归”,涉足地域不大。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经验的增加,他们的目标渐渐变得远大,由赚取养家糊口之资,变为实现发家致富之梦,渐渐放开手脚,大踏步进入府城、省城,向着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东北、西北等广大地区进发。

 

①参见胡伟成《安定堂家族商号的兴衰》,《神钲书院年鉴 2019》第 224 页

②见《武安房君墓志》

卖布卖药谋生路(《大商风华》连载7)

作者简介 

安秋生,又名安隆,字季三,号神钲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神钲书院院长。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传记等著作多种。研究武安商帮20年,著有《药鬼子记事》《武安商帮史话》《大商风华》等,曾受邀赴日本明治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和国内多地演讲。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