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风华》连载2 武安自古多商贾
日期:2022-10-05 16:06:05  点击:
来源: 神钲书院  作者:安秋生

 武安自古多商贾(《大商风华》连载2)

武安自古多商贾·安秋生 

 

关于武安商帮在明朝的活动,除了《彰德府志》的记述,现在可以看到的直接文字记载不多。其中原因,一是武安商人属于“民商”,在很长的时间里,其活动范围主要在民间,难以引起官方和士人的关注,很少有人想到去记录;二是中国长期存在“轻商”思想,即使在民间,包括墓志等涉及商人的记事作品,写到的也多是其读书科举、农耕以及孝行等,对其商业活动提及较少,甚至刻意避之不谈。值得重视的是,各种民间记忆为“武安最多商贾”的史实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佐证。

 

武安磁山,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著称于世的“磁山文化”证明,远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一带定居和繁衍生息。大量的出土文物证实,这里是粟谷的最早种植地,核桃的最早栽植地,家鸡、家犬的最早养殖地。而磁山村北的红山,则是一座露天的“慈石山”,这里的铁矿石富有极强的磁性,可以“引针不坠”,是当年制造司南必用的原材料。据此,磁山被专家认定为“中华指南针的故乡”。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红山脚下、南洺河北岸的磁山村,逐渐成为户密人稠、商贾云集的货物集散地。

 

据《磁山村志》记载,早在明代,得风气之先的磁山,便有了外出贸易的行商,他们肩挑货担或手推独轮车从家乡出发,往返于山东、河南等地,做起小本生意,或卖山货,或贩药材,或售瓷器,藉以糊口养命。他们长途跋涉,备受艰辛,往往在年初出门,到年终才得回家团聚几天。如此年复一年,有的运气好,渐渐积蓄起资本,在外边开起铺店门市,变为坐贾。这就是磁山商业的开端。

 

武安自古多商贾(《大商风华》连载2)

 

解放前夕磁山南街李家,据说其先祖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始经商。最初其家庭贫穷无计,推独轮车贩卖砂茶壶和收破烂维持生计。有一次他在金陵(今南京)收破烂,收到了一件古董,自己并不认识,只当是一件废铜烂铁收下,转手倒卖时,才知其价值不菲,意外地得到银子数百两。以此作为经商资本,在金陵城开起一家砂货店,后又改为绸缎庄,字号“元兴成”。累世苦心经营,若干年后发了家,先后在老家置地 300 多亩。故李家是磁山村经商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财主。直到上个世纪土改,其家仍然农商并举,占有土地200余亩,同时在南京开有绸缎庄,在黑龙江省林甸开有药行。

 

与磁山村隔河相望的罗峪村贾氏家族,也是明朝去河南经商的。明崇祯十年(1637年),贾姓堂兄弟三人从老家武安收购了粗布提花被面,以两辆木制独轮车为运载工具,推到当时黄河以南最繁华的朱仙镇沿街叫卖。那时河南地面难得一见这样花色美观、质地优良的被面,带去的货物很快销售一空,赚钱不少。三人从中尝到甜头,在朱仙镇租赁三间街房,开设了一家小布铺。由于合股者三人都姓贾,故取名"贾三合布店”,年长一些的贾老麟任大掌柜。

 

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十五日,“闯王”李自成大军围困开封,官军扒开城西北17里朱家寨黄河大堤和马家口大堤。两道黄河水在开封城外汇合,很快冲入了开封城内,致使全城淹没。贾三合绸缎庄因此迁到周口营业。清顺治十年(1653年)又由周口迁到开封北土街营业,后因北土街失火,迁到东大街营业。

 

另外,大贺庄村胡氏明末即在昌黎县一带行医买药。据《秦皇岛市医药志》记载:“老恒盛中药店是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老药铺。明朝末年武安县行医胡老先生,推车游行至昌黎境内,感到此地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交通方便,缺医少药,有利干行医卖药。便在昌黎城内开设了胡恒盛泉记中药店,主要经营中草药和自制中成药兼行医。”此史实见于昌黎县药王庙碑记载。

 

从李自成起义到满清入关,中原地区成为官军与义军反复拉锯的主战场,武安商业受到严重伤害,贾三合在河南的遭遇即可见其一斑。武安地处太行山东麓,翻越太行山便是山西地界,李自成的部队从山西进入河南河北,就是从武安西部的十八盘下的太行,并在武安境内数度安营扎塞,其对武安商业活动的影响在所难免。

 

进入清朝以后,北方社会渐渐安定,人口快速恢复以至成倍增长。由于武安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矛盾日渐突出。迫于生计的压力,武安人的商业活动重新活跃起来,推车挑担卖布售药、长倒短贩,成为南洺河沿岸村庄许多家庭的日常营生,以现在的河北、河南两省为主要经营地,常年流动着武安商人的身影。他们的商业触角甚至延伸到很远的地方。例如见诸《内蒙古卫生志》的记载:“到了清代中国再度统一,蒙汉等多民族医学有了充分交流机会。从顺治到康熙初年(1644-1692年)河北武安人郭维诚来绥远行医兼卖药。”另据《内蒙古晨报》载文报道:康熙后期和雍正年间(1702-1735年),归化城药行兴旺起来,……河南武安房家在玉泉井东边开设德泰玉药庄。

 

总的看,从清初开始到康熙、雍正的百十年间,武安商人走过了一条缓慢发展的道路。起初他们普遍资金较少,经营规模较小,先是在武安周边县城或集镇,开设鸡毛小店,或肩挑车推流动经营,不断积累资本和经验,走出县门,以方圆数百里各临近州县为基础,逐渐扩大地盘,进入府城、省城。也是从此时开始,他们审时度势选择经营行业,依据自身的优势以及对市场行情的把握,逐步把经营重点放到主营药材和绸布上,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又一批药商前往著名的药市祁州、禹州参加药材交易。继之,他们的脚步越走越远,逐步向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山西、陕西、山东以及边远的内蒙古等地发展。

①李栓庆 王如海《开封贾三合绸缎庄》,见《武安文史资料》

②参见胡伟成《抗日爱国商号“恒盛元”》。《神钲书院年鉴》2018 年卷 214 页

武安自古多商贾(《大商风华》连载2)

作者简介 

安秋生,又名安隆,字季三,号神钲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神钲书院院长。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传记等著作多种。研究武安商帮20年,著有《药鬼子记事》《武安商帮史话》《大商风华》等,曾受邀赴日本明治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和国内多地演讲。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