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地区的少数民族迁徙
日期:2022-09-24 22:05:01  点击:
来源:看历史杂志  作者:陈泰然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地区的少数民族迁徙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地区的少数民族迁徙

 

陈泰然

 

 

摘要:从东汉末年的战乱直到隋朝南下灭陈完成统一,在这近三百年的动荡不安的乱世中,邺城处在战争的前沿。此时邺城的人口构成呈多民族混居状态。本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的少数民族迁徙加以研究,从匈奴迁入、鲜卑族迁徙和粟特种胡人内迁三个维度分析了邺城的少数民族迁徙状况。通过分析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目的在于为邺城少数民族发展历程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邺城  魏晋南北朝  迁徙

 

邺城,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一带。西靠太行山,南邻黄河,漳水贯穿其中,控制着中原地区通往河北平原和辽东塞外之路。在东汉末期的大分裂之中,这里曾经是袁绍的势力范围的中心。待到曹操击败袁绍势力之后,他将他的丞相府设置在邺城,在这里遥控操纵着远在洛阳的汉献帝政权。同时,他还在此地建立了著名的铜雀台。

 

 

从东汉末年的大分裂直到隋朝南下灭陈完成统一,在这近三百年的动荡不安的乱世中,邺城地区都是一片不安分的偏霸之地。由于受到战争破坏、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等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时期,邺城地区的人口迁徙现象尤其引人注目。当然,邺城地区的人口迁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这里仅就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迁徙探究。

 

 

每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总在因时而变,但变化的原因不尽相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徙应该是邺城人口变化转移最为重要的原因。在这一时期,邺城地区的人口迁徙以少数民族迁入为主,如:匈奴、鲜卑、粟特种胡人等,也有部分汉人南迁,不过这里就不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匈奴迁入

 

 

早在东汉时期,匈奴就已经大规模的迁徙入冀了,《后汉书》中就明确的记载过:“南地”匈奴单于内迁于“美稷”,其侯王也随他一同内迁,分布于沿边八郡。[1]曹操将其分为五部分,分别放置到各地以用来分散处理。[2]到晋时,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从河北西部,山西省中南部以及东部,陕西省北部以及汾水流域的广大地区。[3]就此问题,西晋时期的大臣郭钦和江统还提出过遣送这些游牧民族回到故地的建议,主张“出北地、西河、安定、复上郡、实冯翊”以及“渐徙平阳、弘农、京兆、上党杂胡”。[4]虽然都未得到施行,不过就以上这些资料来看,至少在东汉末期到西晋时期,邺城地区很有可能已经受到匈奴势力的影响了。

 

 

在考古发掘工作中,有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表明了匈奴势力曾对邺城地区产生过较大影响。例如,在我国敦煌地区出土的古粟特信件[5],在其中的2号信件中就有着明确的记载,清晰的说明了匈奴人曾占领邺城一事[6],虽然在学界之中仍对该古信件的具体记录时间上有一定的争议,但部分学者认为该股古信件的记录时间因为西晋末期[7]。因此,该信件中所记载的匈奴占领邺城地区,也应发生在西晋末期的动乱之中。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而言,匈奴迁入邺城的一支主要是南匈奴。在两汉时期,汉朝与匈奴之间以战争为主,卫青、霍去病等民族英雄都是以抗击匈奴为己任,在两汉数百年的不懈战斗中,北匈奴逐渐被击溃,融入到鲜卑之中,而南匈奴则陷入了内战,再度分裂为南北匈奴两个部落。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开始了大规模内战,袁绍联合新的南匈奴和鲜卑等打败了北匈奴,而后,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谭继续依靠南匈奴、乌桓对抗曹操。彼时曹操意识到如果不对乌桓采取措施,很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所以亲自带动突袭乌桓,杀死了乌桓的领袖踏顿,也因此使得乌桓和南匈奴大乱投降,袁尚等人也被捕杀。曹操击溃乌桓之后,将南匈奴和乌桓少数民族安置在邺城一带,由此开辟了匈奴迁入邺城的先河。在三国时期,长年的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而邺城一开始是袁绍所占,后来为曹操的都城,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都处于彼时全中国最顶尖的行列,相对而言环境更加和平安稳,所以不断有匈奴人迁入邺城,也正是因为大量的匈奴人迁入邺城,导致了曹魏被西晋取代之后,邺城的匈奴人口众多,并且不仅仅是匈奴,彼时邺城几乎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大量的游牧少数民族人口聚集于此,这些游民不善耕种,且不断有野心勃勃之徒想要恢复匈奴,侵占中原之地。最终,在西晋末年,匈奴人在刘渊的带领下,正式向西晋政权发动攻击,并且一路高歌猛进,造就了永嘉之乱,终结了西晋王朝。西晋灭亡后,邺城成为东晋十六国数个国家的都城,匈奴一度成为邺城政权的主导者。

  

 

永嘉之乱促使了西晋政权的“衣冠南渡”,位于河北的邺城自然就成为被舍弃的城市,但是这也促进了邺城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刘渊的匈奴政权以汉为号,尊蜀汉后主刘禅为祖,在夺取城市政权之后,匈奴也与汉族积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化匈奴民族。在前赵政权一路与西晋战斗的过程中,诸如鲜卑、氐族、东莱等少数民族纷纷臣服,也融入进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之中,使得邺城等地成为少数民族聚集的重要城市,汉人也是以汉化匈奴为主。

 

 

二、鲜卑族迁徙

 

其时,位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势力也对邺城产生了较大影响,远在汉朝,鲜卑族势力就已经逐渐自南方的河北平原迁徙。其时就已经有了辽西鲜卑,辽东鲜卑,代郡鲜卑等不同的名称。[8]这是指居住于这几郡塞下的鲜卑而言的。汉朝时的边陲并不是以塞为界,塞外还有着十分广大的土地。所以在这几个郡中的聚落得以入居于塞下,并在那里生产,生活。时常也会趁机入塞进行骚扰。[9]但在那时,除了居于塞外的鲜卑聚落之外,入居塞内的鲜卑人也有不少。因为在东汉末年大分裂时期中,在代郡(即今天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一带召集的鲜卑军队甚至可以达到万人以上。[10]而在邺城地区的鲜卑人显然不止数万人。首先,鲜卑族迁徙入冀不可能只有青壮年男子,必然会有一部分的老弱病残;而在征兵时,这些老弱病残是不会被收入到军中的。其次,到晋时,王俊又在邺城附近的地区招募到了“胡、晋、合二万人”[11]因此笔者猜测:东汉末期到西晋时期这段时间里,有大量的鲜卑族人迁徙进入河北地区,并对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自南匈奴的举国迁徙也有所不同:南匈奴的内迁得到了东汉政权的许可,而鲜卑的入居塞内则是逐渐渗入,只是未被当地官员所重视罢了。

 

 

到了各个少数民族分裂割据的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势力不断扩大,鲜卑族慕容部在击败了冉闵势力之后,建立了前燕政权,定都于邺城。虽然建立的时间比较短,不久之后又被指族符坚的前秦政权所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鲜卑势力是对邺城产生了较大影响的。

 

 

在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势力强盛,于439年统一北方。但在公元六世纪前期,北魏政权内部发生等动乱,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政权。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其中东魏以及北齐的国都便在邺城。因此,邺城地区在北朝时期也不断地受到鲜卑族势力的影响。

 

 

北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得不提的重要王朝,也是这一时期鲜卑族发展的巅峰,北魏时期邺城就已经成为鲜卑族控制的区域。到了北魏末年,各民族纷纷起义,北魏分裂。在北魏到北齐这一段时间内,虽然鲜卑族是邺城的政权控制者,但是鲜卑族本身的人口数量较少,无法成为邺城的主要民族,并且在东魏时期,东魏政权屡屡战败,国都邺城岌岌可危,加上东魏帝王无能,实际掌权者乃是远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的高欢,所以邺城的统治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鲜卑族在邺城的生活实质上并没有得到过于显著的改善。

 

 

高欢次子高洋废除东魏傀儡皇帝,自立为王,建立了北齐政权,仍旧建都邺城,相比起东魏的无能,北齐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年的寿命,但是前几任皇帝都励精图治,四下出击,力克强敌,扩大了北齐的版图,这一时期邺城作为首都得到了又一次的繁荣发展,城内的少数民族地位不断上升,尤其是鲜卑族人的生活水平,政治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也因此,吸引了其他地区的鲜卑族人前往邺城安居。不过北齐的良好政治并没有坚持太久,从武成帝高湛继位开始,北齐开始急剧下滑,高湛高纬俱是昏庸好色之徒,北齐国力大衰,邺城人民生活逐渐变得水深火热起来,最终北齐被北周覆灭。鲜卑族在邺城的领导地位正式宣告结束。

 


三、粟特种胡人的内迁

 

除了上述所写的匈奴及鲜卑族之外,来自中亚的粟特种胡人也在邺城生产、生活。著名的北朝石棺床即在此出土【12】。除此之外,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安师墓志》也可以充分的证明粟特族胡人曾经在邺城地区附近生活过。[13]荣新江先生也曾指出,邺城及周边地区除了聚集一些为北齐皇帝所宠幸的胡人伎乐外,很可能还有一个州一级的萨保统治的胡人聚落。[14]当然,这是冉闵发布“杀胡令”之后邺城地区的胡人再次恢复出的盛况。在冉闵执政前的石勒(后赵)时期,邺城简直可以说是胡人的天堂。石勒在执政期间推行反对民族歧视政策,大幅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地位,自石虎(石勒之侄)从石弘(石勒之子)手中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不但迁都到邺城,还将大量的粟特种胡人封为贵族,甚至包括来自西部高原的少数民族也被迁徙到邺城,成为新的贵族。[15]

 

到了南北朝时的北魏统治时期,北魏政权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交流逐渐密切,大量的胡人经由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地区。[16]其中最令人熟知则莫过于杨炫之在他的著作《洛阳伽蓝记》中关于洛河南岸修建了四夷里与四夷馆的相关记载。在北魏分裂以后,跟随者东魏政权迁居至邺城的官僚士庶近四十万户,[17]其中应该有相当数量粟特种胡人,安恕的祖先安吉遮即是其中之一。而当时的安吉遮不过只是一个普通的胡商。在《安恕墓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自魏处洛邑,省倍来仪。历稔中原,遂居于邺,今为相州滏阳人也。”[18]结合文献记载以及出土的安恕,瞿门生,康哲等胡人后裔的石刻墓志资料,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邺城地区有大量迁徙而来的粟特种胡人存在,正是由于这些胡人的存在,使得此时的邺城胡风大行,也使胡服板凳、胡饼等在中国广泛传播。

 

 

事实上,从广义的胡人定义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多个政权都算得上是胡人政权,但是从狭义上讲,粟特种胡人才是真正外国胡人,他们一直以来都以经商作为生存的手段,对于政权并没有过多的渴望,而且他们的本部在中亚,也难以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但是粟特种胡人对邺城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力都是显著的,他们将中亚地区独特的艺术审美、文化、商品通过经商的途径传入中国,并且在邺城定居,进一步扩大了这些胡人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样中包含有大量的诸如狮子纹、大象纹等带有异域色彩的纹样,这就是粟特种胡人通过商业传播的文化成果。

 

 

 

四、小结

 

 

和绝大多数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一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进入邺城后,他们的后裔逐渐在邺城入籍,成为邺城的居民,并在此生活。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与传统的当地汉人相互影响,融合并逐渐趋于一致了,这也是迁入汉地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后裔的必然归宿。而邺城地区的少数民族聚落也逐渐像洛阳、并州、敦煌、等地少数民族聚落一样,慢慢消散。中国的少数民族历史自古以来都是以和为贵,少数民族与汉族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今日极度丰富的民族大繁荣局面,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以其独特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吸引了少数民族定居,不仅是基于时代战争下的无奈选择,更是一种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虽然如今邺城已成为历史,但是其在民族融合这条道路上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

注释:

1】《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中记载这八郡为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其中代郡位于今河北省,定襄、雁门、西河位于今山西省与河北省交界处。

2】《晋书》卷五六《江统传》中记载,这五部所居住的地区为:涉县、祁县、蒲子县、新兴县和大陵县。比起前文中提到的沿边八郡,这五部所居住地方明显更加接近河北省中南部及邺城地区。

3】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中《我国历史上人口的迁徙》

4】《晋书》卷五六《江统传》

5】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敦煌西北处发现原件共八封

6】此处引用的是毕波依据辛姆斯·威廉姆斯翻译的版本

7】支持西晋末年说的学者有陈连庆,陈国灿,王冀青等人

8】《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及卷九零《鲜卑传》

9】《三国志》卷八《公孙瓒传》:“以燕国阎柔素有恩信,共推柔为乌丸司法,柔招诱乌丸鲜卑,得胡汉数万人”

10】《后汉书》卷九零《鲜卑传》:“鲜卑入马城杀长吏。”据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的考证,当时北方边境不一定以边塞为界,例如马成以北还有且如县东汉省并且如县却并未削减版图。所谓辽东,辽西,代郡鲜卑,因此得以入居于塞下,趁当地官吏不备穿塞烧门,成为隐患

11】《晋书》卷三九《王沉传附王俊传》:“俊自领幽州,大营器械,召务勿尘,率胡晋合二万人进军讨颖,乘胜遂克邺城。”

12】姜伯勤《安阳北齐石棺床画像石的图像考察与入华粟特人的袄教美术》

13】周绍良,赵照《唐代墓志汇编》

14】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聚落》

15】《邺中记》及晋书卷一零七《冉闵载记》均有记录

16】石云涛《36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

17】邺中记,安恕墓志及张平一从文献兴古都邺城的兴废

 

18】周绍良,赵照《唐代墓志汇编》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