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县漳河堤防建设
高德钧
漳河自古流经我县,迁徙无常,踪迹遍及县域,到处为害。昔日每遇洪水暴涨,轻者淹及土地,良田变沙沟,重者冲毁村落,人的生命财产被夺走。为消除水患,摆脱灾难,历代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下面记述了我县筑堤防洪治理漳河的翔实史料,它能使人们不忘祖辈们的艰辛,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据史料记载:
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3年),仆射(官名)高隆之筑漳河堤,以护邺城。《北齐书》载:“以漳水近帝城,起长堤以防授滥之患”。
宋朝漳河多次决口成灾,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二月丁丑,诏增漳河等役兵看护筑堤。
金大定二年(1162年),诏:“有司修护漳,河闸,所须工物官给,勿令扰民”。明昌四年(1193年),有司言修漳河堤 ,计三十八万余工。招被水缺食人充夫,官支钱米。
明洪武十七年(1386年)春,彰德府奏临漳县河决,宜于磁州筑堤以障之。诏从其请十八年九月,诏修筑漳河堤。
明永乐九年(14l1年),漳河决西南张固村河口,与滏阳河合流,下田不可耕,临漳主薄乞合实户于漳河旁垦阜高荒地从之。十三年(14l5年),漳滏并溢。宣德八年(1434年),筑三冢村(三村)诸堤口。
明洪熙元年(1425年),秋七月丙戊,河南临漳县奏,六月大雨,漳滏二河皆涨,冲决三冢等村堤岸二十四处,上命行在工部郎发所在军民修筑。
明正统元年(1436年),漳滏溢坏临漳杜村西南堤,四年又决,彰德皆命修筑。
明景泰年间,漳滏又合,冲曲州渚县,沿河之地皆筑备之。
明弘治年间,临漳知县景芳,在县治南二里处修筑景公堤。底阔二丈,高一丈二尺,收顶阔一丈,西自漳丘村(显王村附近),东到羊羔村,长45里。
明隆庆五年,磁州知州秦邦颜弟秦吉郎中题本奉旨,发磁、漳、魏、成、邯、肥六处夫役,在务本村创筑大堤。
清朝未筑长堤,那决那堵,两岸形成互不连贯的堤埝。
清乾隆二十五年,漳河南岸历家村筑堤堵口。嘉庆二十三年漳河决安阳尤家庄,淹及临漳。拨贡马朝干,总干郭万录,监生张家颜捐资堵筑。道光三年漳河决商家村,举人王燕曾倡捐堵筑。十四年漳河决三宗庙,举人马康瞿倡捐堵筑。二十三年又决,凛生马九韶,生员戴捷三倡捐堵筑。二十九年,漳河东沿坝决三处。堵闭,复决,又筑之。光绪九年漳河决吴家村,廪生马中瞿禀请堵筑。十二年决二分庄,岁贡马中瞿与安阳、内黄绅民同堵筑。十八年决辛庄,知县周秉彝会同绅士集资修筑。二十年,二分庄漫溢成口,知县周秉彝会同安阳、内黄绅士集资堵筑。二十一年四月,漳河决二分庄,老河断流,有人主张不治为治,至七月涨大溜仍趋老河,周秉彝会同安阳、内黄知县堵筑被水村庄,皆赈之。
民国期间,漳河南北大堤已形成,民国17年(1928年),南堤砖寨营至彭村四公里;后屯至羊羔屯一公里;北堤鸡李村至了真堂均堤高一米左右。
民国21年(1932年),漳河决倪辛庄,入安阳境与洹河并,群起堵筑。
民国22年7月,漳水暴涨,决口砖寨营入洹河,大、安、临于该处设立河务办公处,并派员常川驻工,筑成大堤一道,长约5里。费用按地亩摊派,民支不支,奉命由水利局拨洋二千元,作为堤工赈款。
民国23年,水发、堤有损,复征民夫修培新旧各堤,县长吴纯仁由专署领到堤款三千元,分给倪辛庄一千元,前佛屯,油房一千元,呼村一千元。
民国24年,砖寨营溃堤决口,前几年筑的堤都被淹没。临漳县会同大、安、内各县征工重堵,由本省水灾救济会拨洋五千元,并派重炮营长王若卿办筑堤事宜,县长吴纯仁又特别电请省政府主席赈洋二千元。竣工王营长又领到堤工费一千元。以弥补不足。
民国25年(1936年),西起平汉路,东至申小屯,筑起一道宽3丈,高1.5丈,约60余里长的堤防,修筑坚固,可防水患,名曰“国防堤”。
民国28年(1939年),漳河北大堤开始筑修,由常家屯修到蒲潭营,长14公里。
民国29年(1940年),在国防堤南又筑一小堤,西起薛村(今镇河村)东至砖寨营以东,其位置即今之南大堤。
民国33年,北大堤第二次修筑,由西冀庄到蒲潭营,长约30公里。
1946年,我人民政府组织第三次筑北大堤,从磁临边境到西冀庄,长5.2公里。修套堤两段(前王村、史庄),长5.2公里,新修和补修小堤3段,长1.14公里。合计长11.6公里。修险工两处:前王村复堤533米,修整三个 坝,史庄复堤733米,修 坝433米。
建国后,临漳县人民在中央“确保漳河北大堤安全,兼顾南堤”方针指导下,开展了修险复堤、清障综合治理,提高了大堤的抗洪能力。
1949年秋后,第一次在大呼村、史庄、杜堂、油房、三宗庙等村约6里长的险工段打5米木桩1208根,筑水帘子50多道护岸,修堤217丈。
1953年春,对漳河南岸的三宗庙、许村、辛小庄、油房四处长约4公里的险工段打6米长木桩800根护岸。
1954年春,在后屯村南筑堤2250米(高1米顶宽2米),油房段复堤562米,在东辛庄、辛小庄均打木桩护岸。
1955年春,聘请馆陶技师,在高家店、史庄、后屯险工段打下8米木桩500余根护岸。
1956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突击在杜堂复堤9000米和大堤内六个村庄围村堤3500米。同时对新后屯、砖寨营以下大堤,杜家堂小堤、常家屯、镇河村险工土坝进行了修复加固。
同年冬,以工代赈,对东辛庄至魏县界,张村集至魏县界,明古寺险工段共19公里大堤复修加固。
1957年5至6月,倪辛庄至三宗庙9400米堤段,顶加宽为5米(北堤顶宽为6米),堤顶高程低于北堤0.5米。同时对常家屯、了真堂、鸡李村、砚瓦台、洪山、邺镇、张看台、明古寺、羊羔屯、杜家堂、吴村、后屯等12处险工,共33项工程进行了维修。
11月至58年元月完成南白道(磁县)、邺镇、洪山、明古寺、常家屯、和义庄6处汛后抢险工程。
1960年春,在曹村筑土坝三道,长210米;在三宗庙打护岸柴排400米;在吴庄打柴排护岸300米。
1962年春,对曹村、三宗庙、羊羔屯、岗上、明古寺、南史庄、常家屯、西冀庄、吴庄等9处险工进行维修加固,总投资22万元。
1963年春,本着“全面养护,重点治理,压缩滩地,逐渐固定河床”的精神,对沿河11处险工,进行岁修加固。
1963年8月,漳河大堤遭特大洪水袭击,坍塌严重,出现了10多处险工。
1964年春,中央、省、地批准漳河修险工程12处,即:曹村新筑土坝6道,维修4道;吴庄新筑土坝2道;吴村新筑土坝4道,复堤750米;东辛庄和后屯新筑坝7道;明古寺维修6道;前王村筑坝4道;常家屯维修4道;新后屯筑坝4道;砚瓦台大堤护坡砌石150米。上述工程,5月底基本完工,总投资280万元。
1964年春,中央为确保天津和津浦铁路安全,减轻洪水灾害,确定“修险护岸,加高培厚北大堤。要求顶宽加到8米,顶高于南堤1米, 边坡为1:3,险工段为1:4”。我县安排北堤段38公里工程分两期完成。第一期,临磁交界至常家屯2 8公里,从11月21日至12月23日完成,第二期,常家屯至临魏交界10公里,从1965年2月15日至3月底完成。副县长李励生任总指挥,两次上民工2.7万余人,动土110万立方米。在我县筑堤历史上堪称规模最大的一次复堤工程。
1966年2月28日,漳河管理移交给漳卫南运河管理局。
同年汛期,对吴村、常家屯、曹村、吴庄、三宗庙、西马庄、羊羔屯、岗上、前王村、洪山等险工段,做了增坝、修坝、护坝工程。投资84305元。
1980年春,在老庄险工段,采用混凝土井柱桩坝护岸,注桩142根,直径0.7米,深20米,护岸长约400米,投资7万元。我县堤防经历代修复,特别是从1949——1985年建国36年来,我县修筑堤防82.6公里,修险工36处,长30公里,险工设施183处,发挥了巨大的抗洪作用,当然与修建岳城水库有很大关系,1958年中央决定在漳河干流上修建岳城水库,l962年竣工。库总容量为10.9亿立米,控制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为漳河流域面积的94.3%,同时在上游支流上兴建中小型水库360多座,总库容量为10亿立米。大小水库涝蓄水,旱灌田,使漳河变害为利,极大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到1985年,粮食亩产878斤,总产42565.7万斤,棉花亩产74斤,总产1283.15万斤。分别为l949年的6.3倍、5倍和2.8倍、2.64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新旧社会对比群众说:“从前,住的土蜂窝,糠菜半年粮,水灾去要饭,穷的光当当;如今,粮满囤、油满缸、穿新衣、盖新房,多年光棍娶新娘,大把票子存银行,日子越过越兴旺。”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