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邑孟氏老七门的传说
日期:2022-08-13 20:11:37  点击:
来源:武安市民协  作者:孟文军

 

阳邑孟氏老七门的传说

阳邑孟氏老七门的传说

/孟文军

 

一、孟氏溯源

     

武安八大镇数了阳邑数和村,阳邑地处二省三县交汇之地,商业发达,人口众多,其中人口最多的要数孟氏。阳邑的孟氏从何而来,由于年代久远,阳邑也没有家谱等文献可考,从居住地看孟氏在武安西部比较集中的村落主要是阳邑和沙洺,沙洺古称沙窝,有比较完整的家谱传世,《孟子世家河北武安沙窝支谱》记载:沙窝孟氏一族,源自山东邹城亚圣府讳轲之胄。其先祖闻贤,明嘉靖年间离开邹邑,为官山西晋阳,休致后到河北武安阳邑入籍,传六世祖毓珍,学名席珍,为圣祖孟子六十四代裔孙。大清康熙年间,席珍携二子传景、四子传唐定居沙洺。由此可知,两村孟氏同宗,沙洺孟氏源于阳邑,阳邑孟氏源于山东邹邑亚圣府。孟氏人丁兴旺,阳邑万寿山顶上现存有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重修古庙的残碑。碑文记录了当时募捐者名单,其中孟氏成员很多,可见当时孟氏一族在阳邑已成大户。

阳邑孟氏老七门的传说

二、老七门的发家传说

       

孟氏居阳邑近七百年之久,开花结果,分支甚多,阳邑三个街,东街、西街、北街各有孟氏分布,其中人口最多的当数阳邑东街老七门,老七门办事,人员半道街。老七门的繁衍生息按常理应该有族谱传世,可惜,由于年代久远等多种原因,已无文字可考,但长辈口口相传,有很多关于孟氏先祖传奇发家、乐善好施流传至今,后人只能从传说中获得对先祖的片断认识,并能传承先辈的美德,将孟氏的优良家风发扬光大。

         

世事变迁,老七门先祖孟宪义(名讳只是传说,未得考证),有多子女,家景贫困,靠打短工为生,生活极其艰难,可谓地无半垅,房无半间,居无定所。当时一富商在阳邑东街新建一处大宅,一进三院,前通街后通河,东西院落相连,可谓豪宅,无奈建成之后无人敢住。原因是一到晚上院子里就会冒蓝火,院子里嘈杂不断,似有鬼兵通过,睡在屋里的人天明会发现被放在大街上。因大宅子闲置,先祖给富商打工,无地可住,便借住其中,以避风雨。夜里院内四角及中央火光再起,脚步声大作,似有部队通过,来到门外脚步停止,门外议论纷纷,一个说把他们抬走扔到街上,另一个说屋内有孩子甚多,阳气太重,不敢动手,应让出此地,议论片刻声音退去,一片寂静,唯院内蓝火通明。先祖通风水坎舆之术,第二天准备下了五根火柱,每根火柱栓上长长红绳子,第二夜等院子火光燃起,领七子在起火处钉下火柱,每钉一处火光顿灭,院内共五处火光,钉下五根火柱。天明家人顺着火柱上的红绳子往下挖,每处得白银一缸,共五缸,从此大发,并买下此大宅,广置田地,成为阳邑望族大户。

 

三、孟大善人的故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孟氏之所以人丁兴旺,离不开先祖的慈心仁德,孟氏先祖发迹后,为富且仁,广行善事,被称为孟大善人,街坊老人常讲起以下故事。

        

孟氏院外的拴马石,常年有牲口拴在门口,以供乡邻农忙时耕种,农闲时拉磨之用,主家早早把牲口喂好,谁家用直接牵走,到喂食之时把牲口牵回原处即可,有时用户忙得忘了点,常常会听到主家在门口大喊:谁牵走牲口,该喂了,赶紧牵回来。

       

先祖乐善好施,心肠好,不管谁家有困难都会无私帮助,据说他家门前经常有人打架骂架,诸如张三说李四欠钱不还,李四说张三赖账等等,打闹声传到院里,惊动老太爷,老爷子总会一番劝解后,并从家中拿出钱来给替人还债,从不问事情真假。人们摸清了门道,一有难事,就会故意在孟氏门前打闹,过年过节这种事更多,老爷子从不烦恼,总是笑哈哈资助,据说有一人欠赌账,卖妻抵账,其妻在孟家门前哭泣,老爷子替其还了赌债,并资助其一笔钱,让其做小生意,几年后,此人发达,专门领一家老小,到孟家磕头致谢,被传为佳话,因此孟氏先祖被称为孟大善人。

     

孟老绪是孟家七子,为人至善,有外地赶脚商人的骡马不慎将家中小孩踩死,商人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孟老七分文未让赔偿,又怕家中妇人纠缠,把孩子抱到后院,催促商人速走,商人走后,孟老七才告知家眷。商人多年后发迹,备重金上门谢罪,孟氏闭门不见。

孟氏善举被传为佳话。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