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的大青砖文化
日期:2022-07-26 08:23:18  点击: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牛兰君

              

大运河畔的大青砖文化

 

牛兰君

 

历经600余年的风风雨雨,北京故宫依然以它巍峨高大、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身姿,呈现在世人面前,笑迎八方来客。走进故宫,建造这些工程所用基本材料之一的大青砖,随处可见,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坚固耐用、典雅美观的大青砖来自何处?又是如何烧制和运输来的?

 

  “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

 

  

如果沿着故宫中轴线一直往北走,在经过御花园北门之前,登上故宫北门二楼,那里摆放着明朝不同时期烧制的皇城砖,大部分为明朝初期、中期在临清州所属县份,沿大运河两岸建窑烧造的。其中最清晰的一块为“明成化十八年”烧制的,还有“正德九年”“宣德九年”烧制,且在大青砖一侧印有“馆陶窑造”字样。

  

拂去历史的烟尘,追根溯源,这些大青砖绝大部分来自明朝临清州馆陶的大运河畔。

 

“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在馆陶民间流行这样一句谚语。明朝初朱棣定都北京,建造北京城,朝廷下令距离皇城比较近的、方便运输的临清州一带烧制大青砖。一时间,在大运河畔的两岸,窑火升腾,车来人往。选拔把式,招聘窑工,取土压模,摔泥制坯,筑窑备柴,烟熏火燎,经过窑工把式20多个日夜的辛勤劳作,慢慢地大青砖成功烧制,再经过大运河码头运输到京城。

 

 

经过考证,明朝“馆陶窑”烧制,营造故宫和修筑长城所用的大青砖窑址,就在今天的大运河西岸、隋唐永济渠东侧的河北省馆陶县徐村乡马头村北、毛圈村西、东西厂村南一带,即民间传说的“七十二皇窑”。

 

 

故宫发现的“馆陶窑”烧制的大青砖,如果从宣德九年算起,到正德年间,在这近百年间,馆陶“七十二皇窑”有多少大青砖运往北京城,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七十二皇窑”

 

据史籍记载,明清时期馆陶县境内大运河西岸烧制大青砖的贡砖皇窑规模十分惊人。清刘家善等修编、光绪十九年重刻《馆陶县志》第三卷“建置志”记载“窑厂,在西卫河岸,系临清者凡三。南馆陶厂,系东昌府所属州县及平山等卫。”旧版《馆陶县志》记载的数量基本与《临清州志》记载的窑厂数量“六处计十二座”相当。明万历四年《丘县志》记载“在城(今邱城)东四十里卫河岸,县有官窑场一座。”明朝临清州仅辖临清、邱县、馆陶三个县,根据今天山东省临清市资料记载“今临清市范围内每一个皇窑群就有窑厂数十座,甚至达到七十二座”;“每座官窑无一列外地都有两个窑”。比照而言,馆陶明清时期贡砖窑厂数量可达120多个,民间传说“七十二皇窑”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那么,为什么把烧制皇城砖的“任务”交给临清、交给馆陶呢?为什么明代馆陶的贡砖烧制业这么繁荣发达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馆陶“莲花土”好。馆陶从尧、舜、禹时期就有古黄河流经,宋代黄河“北流”“东流”均在馆陶境内,属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每次黄河泛滥,都会留下一层细沙土,覆盖在当地的黏性土壤上,久而久之,层层相叠,如莲花瓣一样均匀清晰,这种土质细腻无杂质,沙黏适宜,当地人称之“莲花土”。大运河畔的“莲花土”非常适合烧制大青砖,加之大运河水质碱性很小,成就了“大青砖”的水土要素。

 

 

馆陶烧制的大青砖有方砖、线砖、城砖、副砖、平身砖、斧刃砖、卷砖、望板砖、空心砖等十几个品种,每块砖的规格有二尺、尺七、尺五、尺二等,重的达七八十斤。馆陶烧制的大青砖具有“灰中带青、角棱分明,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荘实、不碱不蚀”的特点,硬度无可替代,一般砖的硬度是70号,而馆陶大运河畔的大青砖硬度最高达270号,比许多石头的硬度还高。

 

  航运之便

 

 

大运河的航运之便也促进了临清在明代馆陶的贡砖烧制业的繁荣发达。

 

 

临清县原本不出名,但自元代大运河东移,临清开始作为重要渡口码头、京杭大运河节点城市而工商发达、蜚声中外。明代临清由县升为州,领馆陶、丘县二县,属东昌府;临清州人口达100多万,在北方城市仅次于天津。永乐初年,工部专门在临清设有工部营缮分司,主要任务就是督办管理建窑、烧砖、运往京城。

 

  

河北大运河馆陶段作为中国历史上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千年间大运河馆陶段曾经六易其名:汉代称白沟,隋唐时称之为永济渠,宋代通称之为御河,明清时期称之为卫河,民国称之为卫运河,现在名为漳卫运河,其河道走向基本上是清晰的。永济渠原是古老大运河的一段,是邯郸市馆陶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馆陶与山东冠县、临清市的边界河。永济渠馆陶段始于隋,盛于唐宋,衰于元,复于明清,失修于民国。

 

  

当年借大运河之利将大青砖运往京城,官船规定每船搭乘大青砖96至100块,民船每船搭乘10至12块,每块砖要用黄裱纸封签,运输途中不得损坏或丢失,否则将包赔治罪。不堪重负的漕船和民船消极抵抗事件时有发生,有的船只偷偷地乘着夜色将大青砖抛弃到大运河中。

 

 

今天,当我们走进馆陶博物馆大运河展厅,发现收集来的数百块大青砖清晰地印有“明成化十八年馆陶窑造”等字样。

 

 

如今在大运河馆陶段河床上,经常发现大青砖的身影,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本文作者系河北省馆陶县政协委员、馆陶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