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邺城与三台
日期:2022-07-25 14:13:24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乔文泉

 

古邺城与三台

 

乔文泉

 

从邯郸南行八十余里,便可到古邺城遗址。邺城,自曹魏定为北都后,继为后赵,冉魏,前燕及东魏、北齐历朝的都城。从这个事实出发,邺城也可谓“六朝古都"(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只可惜,自北齐灭后,邺城被付之一炬,以后又屡遭破坏。

 

早在唐时,大诗人岑参在《登古邺城》诗中就这样写道:“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魏帝宫中人尽去,年年暮色为谁来。”现在古邺城基本被夷为平地,在我国有数的几个历史古都中,恐怕是最不景气的一个了。在这里,我想就邺城和“三台"的历史和现状简单介绍一下,以期读者对这个历史古城有更多的了解。

 

邺城遗址,分邺北城邺南城两处遗址,都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南,距县城约17.5公里,西距京广铁路讲武城车站4公里。

 

(一) 邺北城邺南城

 

一、邺北城,邺北城开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1)。战国时属魏,是魏国的邺县县治所在地,西门豹为县令时投巫于漳河,除河伯娶妇的祸害,又发动民众修了十二条渠道,灌溉民田(2)。现在邺城西南5公里大夫村北,有西门豹庙遗址,还保存宋明清三块碑石。西汉和东汉时期邺城是魏郡的郡的治所在地(3)。东汉末是冀州牧袁绍的驻地(4)。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绍后,入邺城,营建邺都,此后称为邺都或魏都(5)。曹魏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6)。根据《嘉靖彰德府志·邺都宫室志》、《魏都赋》和它的注解,我们得知,邺北城外有七个门,内城主要有四个门。城里的布局是一条东西大街草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中部设置宫殿和衙属,西部置苑,苑的西北隅,以城为基修建了三座高大的台——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这三个台有专章介绍)。宫之东是贵族集居区“戚里”。其南区主要是居民区、商业区、手工业区。武库和马厩,设在三台之南的西城下。邺城附近,陆城有驰道,水路有连结漳、洹、淇水和黄河的利漕渠和白沟。四郊灌溉渠道纵横,农业生产发达。“都邑缭绕西山阳,柔榆漫漫漳河曲”(7)。这两句诗的确是曹魏时期邺城的写照。公元220年,曹丕正式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后,称邺城为北都(8)。

 

西晋时,邺城有皇室重臣镇守,地位还相当重要。

 

十六国时期,后赵、再魏、前燕先后以邺城为国都(9)。后赵皇帝石虎时在邺城增修了不省建筑,如在城墙的外面,加砌一层砖,城墙上百步增高一楼,在曹魏文昌殿的旧址上,新修了一个大殿叫太武殿,基高二太八尺,东西七十步,南北六十五步,用有花纹的石料砌墙,金为柱,银为楹,珠作帘,玉作壁,还在铜雀台的东北建筑九座华丽的宫已工代殿,叫“九华宫”。又征调邺城附近男女十六万人,一万辆车,在城西修筑了一座大花园,叫“华林苑”(10)。十六国后期,战争频繁,邺城逐步残破东魏、北齐时期,虽增筑了邺南城为国都,但邺北城仍称北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如北齐天保年间,一次整修就征调三十万人修了三年才完成。完成后,.开了庆祝宴会,并对文武官员普遍提升了一级(11)。

    

北周灭北齐后,邺城地位使日趋衰落。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4年)“移县治于邺东”(12),这时邺城连个县城的条件也不具备了。到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废县为镇(13)。

   

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漳河的迁徒无常,邺城的城垣和宫室早就不存在了。现今地面以上,西城墙土有较为完整的曹魏时所筑的金凤台一座,铜雀台一部分。南城墙在现漳河北岸,地表二米以下,已探明600余米韵夯土城基。其余城基和城内布局,尚未钻探。

   

 曹魏邺城在城市建筑史上颇享盛名,古今论著甚多,下面一段评论具有代表性,兹特摘录:“曹操营建邺城时,才特别强调全城的中轴安排,城市的中轴,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街道和宫室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署。结构谨严,分区明显,这样布局方式是我国都城布署的一次转折,影响深远,后代都城规划,莫不大略如是。(14)”

   

 有关北城的附庄和传说:

    

邺北城西面约三十里处,有一古老的渠道和闸口遗址(今河南省境内)相传是西门豹时所修渠道和闸口遗址(15)。

    

邺北城西面5公里,有讲武城遗址,现有部分城墙,相传是曹操训练士兵的地方。据群众说,这里在解放前曾有刀剑等武器出土(16)。

 

邺北城东南面8公里,有大片低洼地带和邺北城西北俗名黑水坑的地方,都相传是曹操训练水军的玄武池遗址(17)。

    

邺北城南面5公里,有魏元帝曹奂墓、曹丕皇后甄氏墓(18)。

    

邺北城南面5公里,靳彭城村有一棵罕见的大柏树,枝叶繁茂,高26米,树干胸围约6米,三人合抱不拢,相传是曹操赴南校场阅兵时拴马的树,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此村东面有个村叫落鞍台,相传是曹操赴玄武池观看水军操练下马落鞍的地方。

 

邺北城正南的7公里,有个村叫招贤村,相传是曹魏时招贤馆所在地。唐李百药诗:“南馆招奇士,西园引上才"(19)。是否就指的这个南馆呢?

    

二、邺南城,邺南城在邺北城的南面,紧靠邺北城。邺北城的南城垣,是邺南城的北城垣,邺北城的南门,就是邺南城的北门(20)。

    

公元538年(东魏元象元年),东魏丞相高欢因邺北城残破令仆射(官名,相当中央部长级)高隆之负责修筑邺南城。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21)。    

    

城内布局,为了阅读方便,制成邺南城示意图附后。

  

如图所示,东魏、北齐的邺南城,是以曹魏邺北城为蓝图搞起来的。结构谨严,布局合理的优点完全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如增设东市和西市,扩大了商业区多城门增多,方便了交通。直接对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有所影响(22)。并引漳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磨,进行粮食加工。(《北齐书·高隆之传》)

    

邺南城不同于曹魏邺北城的地方是奢华建筑增多。兹介绍几个主要建筑。

    

“阊阖门"是太极殿前面的正门,修建的非常高大,(峥嵘耸峙,千云迥出),该门分上下两层,上层有楼阁数十间,可容纳一千人。下层有三个门,门扇以金铜为浮沤钉,屋檐上悬挂宝泽(铜制彤如大铃)微风吹动,铿锵作响,在它下面经过的人员莫不惊讶。门外大路两傍,每隔十步有一棵大槐树或柳树,清荫合其上,绿水其流下,形势最为壮观。

 

“太极殿,,在闾阀门里,殿周围有柱一百二十根。基高九尺,用珉石砌成。门窗都用金银装饰。椓袱斗拱是用沉香木制成的。殿内地面,用石铺成,石上浮雕奇禽异兽和千秋万岁字样。瓦用胡桃油油光。殿上有备容一石的金葱台十三枚。

   

“昭阳殿"在太极殿后面,厨围有七十二根柱子,基高九尺,用有花纹的石料砌成,门窗装饰缕金,用沉香木作栏杆,梁拱间雕刻奇禽异兽,情态生动,各不相同。殿上有容量七斗金葱台十三枚。殿东西各有长廊,廊的上面是楼房,楼房上安长窗,每次皇帝临窗而坐,宫女登楼奏乐,丝竹竞发,金石和鸣。

   

 类似这样的建筑还有修文殿、偃武殿、圣寿堂、玳瑁楼、镜殿、宝殿等等,都是用胡桃油油瓦,丁香粉涂墙壁,金银玉石装饰。宫女一裙,价值万匹布,一个镜台,价值千两黄金,狗马都有官衔爵位(23)。城西的仙都苑更为奢靡,苑中堆成五座大山,叫做五岳,五岳中间有五个海,五岳和海岛中,都有殿阁擘堂。北海中有密作堂用大船载浮,安激轮在堂下,屋里刻有七个木人,手拿各种乐器,奏乐的时候,木人俯仰进退莫不中节。另一室中,有木制和尚七人,会烧香并向佛行礼(24),这些木制入的浙动都是由激轮带动的。

    

邺南城宫苑奢华建筑,本来无足称道。不过,从用机械发动木制人会作乐,木僧会行礼这一记载来看,说明我国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可就有了机器人的发明,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邺南城在北齐时是我国北方佛教的中心。“齐国佛教比魏更盛,都下(邺)大寺,约有四千所,住僧尼将近八万。齐境内有寺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万以上。(25)"

    

邺南城在北周攻打北齐时和杨坚攻打北周守邺城的将领尉迟迥时,遭到了彻底的破坏(26)。

    

现在,邺南城地面以上没有遗迹。1976年临漳县对邺南城进行了考古钻探,基本上弄清邺南城的范围,其范围与文献上的记载基本相符。土筑的城墙,夯打十分结实,夯层9—12厘米,已探明三个城门,门道宽25米左右。

    

有关邺南城的村庄和陵墓:

    

仁寿村和昭德村(现改名丁村)、太仓村,根据邺南城钻探后实测,仁寿村、昭德村正好位于邺南城东城、仁寿门、昭德门的附近,太仓位于宫城东。

    

定夸城村,《嘉靖彰德府志》卷二,定夸条说:“在南城东南以旧城为基,但筑西北两面而已"。现在的定夸城村。正好在这个位置上。

    

“七十二疑冢,在邺南城的西北(属磁县)。过去相传是曹操的疑冢。近几年来经过发掘和文物普查,证实所谓七十二疑冢,是东魏、北齐的陵墓区(27)。

    

总之,邺北城和邺南城虽然地面上绝大部分已经湮没,但它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光辉地位,永远是不会泯灭的。

 

(二)“三台"

   

 “三台"者,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也,是邺城的重要名胜。曹魏时兴建,现存金凤台遗址和铜雀台部分遗址。

    

金凤台,金风台是曹魏三台(金风、铜雀、冰井)之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境内西南17.5公里的三台村西。

   

金凤台(曹魏时叫金虎台)是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于邺城西墙北部以城墙为基础建起的。它在铜雀台的南面,高八丈,台上有屋一百三十五间。三台相隔各六十步,有浮桥式的阁道,以金屈戍相连结,施则三有相通,废则中夹悬绝(29)。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将三台加高和修饰,比曹魏初建时更好。在金虎台上安金凤凰于台顶,把金虎台改名金凤台,台的周围加砌了一层砖(30)。十六国后期,战争频繁,三台残破。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宫殿。“因其旧基而高博之”。修了三年才完成,改“金兽日圣应,(3l)。金兽的.各称从哪里来的呢?下而的文字作了回答:“南台(金虎台‘)初避石虎讳而改为金凤,至北齐时已恢复金虎旧名。《北齐书》作金兽,皆因成书时避李虎讳而改(32)。"

    

金凤台历经隋、唐、宋无多大变动,到元时台“周围一百三十余步,高三丈,上建洞霄道宫(33)。”到明朝中期以后,冰井台和铜雀台被漳河全部或大部分冲没,只有一个金凤台巍然独存,当地居民和来访者,遂将金凤台误认为铜雀台,相沿至今。

    

铜雀(爵)(34)台,铜雀台,曹魏三台(金凤、铜雀、冰井)之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南17.5公里的三台村西北,西距京广铁路讲武城车站4公里。

    

公元21O年(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的西北部,以城为基建筑了铜雀台。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台成,曹操命令他的儿子们登台赋诗。次子曹植敏捷成篇,传为美谈(35)。“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36)。”这两句是曹操长子曹丕形容铜雀台的名句。严才叛乱,攻掖门,王修闻变,、率领部属急奔宫门救援。曹操在铜雀台上望见说:“彼亲者,必王叔治(王修字叔治)也”(37)。从这段记载来看铜雀台不但是曹操和宾客们宴饮赋诗的地方,而且是战备的重要地点。

    

铜雀台南有金风台,北有冰井台,是建安十八和十九年建立的,三台相去各六十步,其上复道楼阁相连,中央悬绝。后赵石虎时,在曹魏十丈的基础上又增高二丈,又在台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举,其高若山。窗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S8)。《邺中记》说:石虎时铜雀台周围有殿一百二十间,房中有女监女伎,正殿上安御床,挂蜀锦流苏帐,四角设金龙头,衔五色流苏;又安金钮屈戍凤床,又在铜雀台挖了两个井,二井之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财宝和食品。 

    

北齐天保年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修整后,铜雀台改为金凤台。唐朝又恢复了旧名(39)。

    

元末,铜雀台被漳河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40)。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4)。明朝末期,铜雀台大部被漳河冲没(42)。

铜雀台名闻中外,历代名人题咏甚多,仅《临漳县志》里就摘载了题咏铜雀台的诗6 5篇。两晋、南北朝、唐、宋诗文里篇幅就更多了。但这些诗文里,绝大部分基调低沉,不胜怆凉之感,惟有李白与众不同,他在《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43)诗中道:“……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题咏铜雀台的诗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机攻击曹操一通,但也不例外,如清朝袁枚在《铜雀台》诗里说:“……西陵可与茂陵同"(44)袁氏认为:曹操的历史地位,可与汉武帝相同。

    

冰井台,冰井台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是曹魏三台(金凤、铜雀、冰井)之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7.5公里的三台村西北。

    

冰井台是公元214年曹操于邺城西墙北部以城墙为基础建起的。它在铜雀台北面,高八丈,上有房屋一百四十间,与铜雀台相距六十步,中间有复道楼阁相连。铜雀台和金凤台之间的联系也是这样,所以这三个台子每台既有独立性,又是整体的不可分的一部分。冰井台有三个冰室,每个冰室内有许多个深十五丈=的井,储藏着大量的冰块和煤炭,粮食、食盐(45)。    

 

后赵石虎(约公元335年)也使这些冰井储藏过冰块,到夏天最热时,拿出来分给大臣们吃。从后赵、前燕到东魏、北齐,对三台都不断加以整修,比曹魏初建时还好(46)。特别在北齐天保年间,曾用工匠三十余万,对三台大加修整,修整以后,把“冰井"改名叫“崇光"(47)。

    

北宋时,冰井台上还有曹魏初建时的铁梁,韩琦在安阳筑休逸台时从此台上搬走四根铁梁(48)。

    

元代许有壬还亲眼看到过冰井台,在他的《三台赋》中写道:“(至正三年秋九月)乃度清’洹,税驾乎邺……客乃指顾而告日:“子亦见夫三台之戳肆者乎?冰井峙北,金凤踞南,铜雀岩岩,中立而三。"显然,冰井台到这时(1343年)和铜雀台。金凤台都还存在(49),但是,到了至正五年,冰井台就被漳水冲毁一角,台身残高三丈,周:围仅一百多步(50)。至明代中期,冰井台还有遗迹可循,“旧基略无可见者,今惟三废台存刀(51)。    

 

崇祯三年,吕维祺在《登铜雀二首》诗(此诗石刻现存金凤台碑廊中)跋语中说:“忆!所谓南城北城、金凤一冰井皆不可复识,惟见孤台荒庙,漳水汤汤而已。刀他所说的、“孤台"指的铜雀台,实际就是现在的金凤台。从吕诗跋语中可知,冰井台在明朝末年已被漳水冲没。

    

冰井台,是一千七百多年以前,曹魏时建筑的,用以储藏冰块、煤炭、食盐、粮食等物,准备在紧急时刻应用,实有战备意义。特别是煤炭方面的利用,对我国煤炭开发史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三)邺城遗址的现状

    

曹魏、后赵,前燕为国都的邺北城和东魏、北齐为国都的邺南城,统称为邺城。其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南,距县城约18.5公里6南距安阳市约1 5公里。   

    

1976年8月至1977年l2月,临津县文化馆在省、地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对古邺城进行调查和钻探。1979新成立的文物保管所,继续进行这项工作。现将调查和钻探资料简报如下下。

   

 一、邺南城城垣 ,邺南城城垣地面以上毫无踪迹,全部埋在地面下,经过一年多的钻探,基本上搞清了它的范围。西城墙距东城墙为2602米,南城墙距北城墙为3454米。文献记载:“邺南城东西6里,南北8里6O步”(52)以西晋尺24厘米计算,当时的1里合432米,6里合2592米,8里6O步合3542米,钻探实测的数据和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邺南城为土筑,夯打十分结实。夯层10一1:厘米,夯窝直径约6厘米,深1.5厘米。城基夯土厚度l~3米,城基的.宽度lO米左右。地表到城基夯土的深度为:西墙O.5—2.5米,南墙1.9—2.5米,东墙2.5—3.1米,北墙3—3.5米。钻探中找到西城门三座,其中两座宽25米左右,中间一门宽40米。门道内有夯土,厚度1米左右,夯土上面有厚约25厘米左右,的路土。西城墙最南一门和东城墙外的仁寿门东西成一直线。《嘉靖彰德府志》邺都南城条记载:邺南城东城墙最南一门为仁寿门。现在,的仁寿村即在仁寿门的遗址,附近。

   

二、邺北城第探区的文化层面貌邺北城以井龙村南三台村东为第一探区,邺镇村东北为第二探区。第一探区的文化层情况是:距地表0.7—3米为东魏、北齐文化层,4—4.5米为十六国文化层(这两个文化层有的地方已:波扰乱),6米左右为曹魏文化层。东魏、北齐文化层面积大,十六国次之,曹魏面积最小。史书记载:后赵建武元年(公元3 3 5年),石虎废石宏(石勒儿子)称赵天王,从襄国迁都于邺(53)。石虎都邺后在铜雀台东北,以三三为位,建立九座华丽的宫殿叫“九华宫”,住宫女一多万人(54)。铜雀台遗址东北,距地表4~4.5米处有大片后赵文化层,并出土了“大赵万岁"瓦当,这里可能是“九华宫”的遗址。东魏、北齐时期,虽曾筑了邺南城,但邺北城仍延续使用不废,且有大规模的修建。如:北齐天宝年间,征发工匠三十余万,修建三台和附近声亭,,修了三年才完成(5 5)。经过钻探和试掘。在铜雀台,金凤台遗址的东面和北面,距地表2—3米处,有大片的东魏、北齐文化层,且有大量有文字载记的黑瓦片和莲花瓦当出土,这很可能就是天保年间那次大规模建筑的遗存。

    (1)《管子·小匡》

    (2)《史记·滑稽列传·河渠书》

    (3)(4)(5)(8)(9)(1 2)(2 8)光绪《临漳县志》卷一《疆域·纪事沿革·表》

    (6)《水经注》卷五《浊漳水》,1955年4月北京第一版,永乐大典本。

    (7)《唐诗选》上52页,唐张说《邺都引》文学研究所编,1978年北京版。

    (10)《嘉靖彰德府志》卷八《邺都宫室志》邺都北城条。

    (11)《北齐书帝纪·文宣》第一册6 5页,1972年11月第1版,中华书局。

    (13)(26)《嘉靖彰德府志》卷二“邺镇”条。

    (14)《考古》、1976年第二期《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中的建筑》。

    (15)光绪《临漳县志·文艺》卷十三《西l门.闸记》。

    (I6)(17)光绪《临漳津县志》卷一《古迹》。

    (18)《嘉靖彰德府志》卷二魏元帝陵、.甄皇后陵条。

    (19)光绪《临漳县志》卷十四文艺,唐李百药《魏都》。

     (2O)(21)(23)《嘉靖彰德府志》卷八《邺都·宫室志》《邺都南城条》。

    (22)日本l水野清一等人著的《世界美术全集》第七卷第45页。

    (24)《嘉靖彰德府志》卷八《邺都宫室志》《仙都苑条》

    (25)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505页1964年8月第四版。

    (27)1978年11月《邯郸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55页“七十二疑冢”条。

    (28)同(3)

    (29)《邺中记》第二页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嘉靖彰德府志》卷八《邺都宫室志》邺都北城条

    (3O)《邺中记》第三页   

    (31)《北齐书·帝纪·文宣。》  

    (32)《考古》1963年第1期《邺城调查记》注1O。

    (33)《考古》1963年第1期《邺城调查记》引《河朔访古记》卷中

    (34)爵一通作雀。《辞源》正续编合订本·

    (35)《邺中记》策二页,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

    (36)光绪《临漳县志》卷十五,艺文,曹丕《登铜雀台赋》

    (37)《水经注》卷五第三页,文学古籍出版社1955年北京版

    (38)光绪《临漳县志》卷一《古迹》

    (39)《考古》1963年第第1期《邺城调查记》注10

    (4O)《考古》1963年第1期《邺城调查记》引《河朔访古记》卷中

     (41)嘉靖《彰德府志》卷二《地理志·邺镇》

    (42)崇祯三年,吕维祺《登铜雀台》诗跋语中说:“所谓南城、北城、金风、冰井,皆不可复识,惟见孤台……而已"。他所说的“孤台”实际上是金风台。吕氏不察,将金风台误认为铜雀台。

    (43)《李翰林集》卷十六,第1 5页

    (44)光绪《临漳县志》卷十四,7 I页

    (45)《水经注》卷五《浊漳水》,1955年1月版永乐大典本

    (46)光绪《临漳县志》卷一《古迹》“冰井台"条

    (47)《北齐书.帝纪·文宣》第一册,第65页,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

    (48)“韩琦筑台,日休逸台,得魏冰井台铁梁四为柱。”《安阳县志》卷十三

    (49)《考古》1963年第1期《邺城调查记》引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至正集》卷一

    (50)《考古》1963年第1期《邺城调查记》引《河朔访古记》卷中

    (51)嘉靖《彰德府志》卷二“邺镇"条

    (52)嘉靖《彰德府志》卷八《邺城宫室志》邺都南城条。《水经注》卷五、浊漳水“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

文学古籍同行社1955年本。

    (53)(54)《晋书·石季龙·载记上》2726页。中华书局本。

    (55)《北齐书·文宣·帝纪》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lishi/2022-07-25/6099.html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