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邺城与三台
乔文泉
从邯郸南行八十余里,便可到古邺城遗址。邺城,自曹魏定为北都后,继为后赵,冉魏,前燕及东魏、北齐历朝的都城。从这个事实出发,邺城也可谓“六朝古都"(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只可惜,自北齐灭后,邺城被付之一炬,以后又屡遭破坏。
早在唐时,大诗人岑参在《登古邺城》诗中就这样写道:“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魏帝宫中人尽去,年年暮色为谁来。”现在古邺城基本被夷为平地,在我国有数的几个历史古都中,恐怕是最不景气的一个了。在这里,我想就邺城和“三台"的历史和现状简单介绍一下,以期读者对这个历史古城有更多的了解。
邺城遗址,分邺北城邺南城两处遗址,都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南,距县城约17.5公里,西距京广铁路讲武城车站4公里。
(一) 邺北城邺南城
一、邺北城,邺北城开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1)。战国时属魏,是魏国的邺县县治所在地,西门豹为县令时投巫于漳河,除河伯娶妇的祸害,又发动民众修了十二条渠道,灌溉民田(2)。现在邺城西南5公里大夫村北,有西门豹庙遗址,还保存宋明清三块碑石。西汉和东汉时期邺城是魏郡的郡的治所在地(3)。东汉末是冀州牧袁绍的驻地(4)。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绍后,入邺城,营建邺都,此后称为邺都或魏都(5)。曹魏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6)。根据《嘉靖彰德府志·邺都宫室志》、《魏都赋》和它的注解,我们得知,邺北城外有七个门,内城主要有四个门。城里的布局是一条东西大街草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中部设置宫殿和衙属,西部置苑,苑的西北隅,以城为基修建了三座高大的台——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这三个台有专章介绍)。宫之东是贵族集居区“戚里”。其南区主要是居民区、商业区、手工业区。武库和马厩,设在三台之南的西城下。邺城附近,陆城有驰道,水路有连结漳、洹、淇水和黄河的利漕渠和白沟。四郊灌溉渠道纵横,农业生产发达。“都邑缭绕西山阳,柔榆漫漫漳河曲”(7)。这两句诗的确是曹魏时期邺城的写照。公元220年,曹丕正式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后,称邺城为北都(8)。
西晋时,邺城有皇室重臣镇守,地位还相当重要。
十六国时期,后赵、再魏、前燕先后以邺城为国都(9)。后赵皇帝石虎时在邺城增修了不省建筑,如在城墙的外面,加砌一层砖,城墙上百步增高一楼,在曹魏文昌殿的旧址上,新修了一个大殿叫太武殿,基高二太八尺,东西七十步,南北六十五步,用有花纹的石料砌墙,金为柱,银为楹,珠作帘,玉作壁,还在铜雀台的东北建筑九座华丽的宫已工代殿,叫“九华宫”。又征调邺城附近男女十六万人,一万辆车,在城西修筑了一座大花园,叫“华林苑”(10)。十六国后期,战争频繁,邺城逐步残破东魏、北齐时期,虽增筑了邺南城为国都,但邺北城仍称北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如北齐天保年间,一次整修就征调三十万人修了三年才完成。完成后,.开了庆祝宴会,并对文武官员普遍提升了一级(11)。
北周灭北齐后,邺城地位使日趋衰落。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4年)“移县治于邺东”(12),这时邺城连个县城的条件也不具备了。到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废县为镇(13)。
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漳河的迁徒无常,邺城的城垣和宫室早就不存在了。现今地面以上,西城墙土有较为完整的曹魏时所筑的金凤台一座,铜雀台一部分。南城墙在现漳河北岸,地表二米以下,已探明600余米韵夯土城基。其余城基和城内布局,尚未钻探。
曹魏邺城在城市建筑史上颇享盛名,古今论著甚多,下面一段评论具有代表性,兹特摘录:“曹操营建邺城时,才特别强调全城的中轴安排,城市的中轴,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街道和宫室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署。结构谨严,分区明显,这样布局方式是我国都城布署的一次转折,影响深远,后代都城规划,莫不大略如是。(14)”
有关北城的附庄和传说:
邺北城西面约三十里处,有一古老的渠道和闸口遗址(今河南省境内)相传是西门豹时所修渠道和闸口遗址(15)。
邺北城西面5公里,有讲武城遗址,现有部分城墙,相传是曹操训练士兵的地方。据群众说,这里在解放前曾有刀剑等武器出土(16)。
邺北城东南面8公里,有大片低洼地带和邺北城西北俗名黑水坑的地方,都相传是曹操训练水军的玄武池遗址(17)。
邺北城南面5公里,有魏元帝曹奂墓、曹丕皇后甄氏墓(18)。
邺北城南面5公里,靳彭城村有一棵罕见的大柏树,枝叶繁茂,高26米,树干胸围约6米,三人合抱不拢,相传是曹操赴南校场阅兵时拴马的树,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此村东面有个村叫落鞍台,相传是曹操赴玄武池观看水军操练下马落鞍的地方。
邺北城正南的7公里,有个村叫招贤村,相传是曹魏时招贤馆所在地。唐李百药诗:“南馆招奇士,西园引上才"(19)。是否就指的这个南馆呢?
二、邺南城,邺南城在邺北城的南面,紧靠邺北城。邺北城的南城垣,是邺南城的北城垣,邺北城的南门,就是邺南城的北门(20)。
公元538年(东魏元象元年),东魏丞相高欢因邺北城残破令仆射(官名,相当中央部长级)高隆之负责修筑邺南城。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21)。
城内布局,为了阅读方便,制成邺南城示意图附后。
如图所示,东魏、北齐的邺南城,是以曹魏邺北城为蓝图搞起来的。结构谨严,布局合理的优点完全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如增设东市和西市,扩大了商业区多城门增多,方便了交通。直接对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有所影响(22)。并引漳河水周
邺南城不同于曹魏邺北城的地方是奢华建筑增多。兹介绍几个主要建筑。
“阊阖门"是太极殿前面的正门,修建的非常高大,(峥嵘耸峙,千云迥出),该门分上下两层,上层有楼阁数十间,可容纳一千人。下层有三个门,门扇以金铜为浮沤钉,屋檐上悬挂宝泽(铜制彤如大铃)微风吹动,铿锵作响,在它下面经过的人员莫不惊讶。门外大路两傍,每隔十步有一棵大槐树或柳树,清荫合其上,绿
“太极殿,,在闾阀门里,殿周围有柱一百二十根。基高九尺,用珉石砌成。门窗都用金银装饰。椓袱斗拱是用沉香木制成的。殿内地面,用石铺成,石上浮雕奇禽异兽和千秋万岁字样。瓦用胡桃油油光。殿上有备容一石的金葱台十三枚。
“昭阳殿"在太极殿后面,厨围有七十二根柱子,基高九尺,用有花纹的石料砌成,门窗装饰缕金,用沉香木作栏杆,梁拱间雕刻奇禽异兽,情态生动,各不相同。殿上有容量七斗金葱台十三枚。殿东西各有长廊,廊的上面是楼房,楼房上安长窗,每次皇帝临窗而坐,宫女登楼奏乐,丝竹竞发,金石和鸣。
类似这样的建筑还有修文殿、偃武殿、圣寿堂、玳瑁楼、镜殿、宝殿等等,都是用胡桃油油瓦,丁香粉涂墙壁,金银玉石装饰。宫女一裙,价值万匹布,一个镜台,价值千两黄金,狗马都有官衔爵位(23)。城西的仙都苑更为奢靡,苑中堆成五座大山,叫做五岳,五岳中间有五个海,五岳和海岛中,都有殿阁擘堂。北海中有密作堂用大船载浮,安激轮在堂下,屋里刻有七个木人,手拿各种乐器,奏乐的时候,木人俯仰进退莫不中节。另一室中,有木制和尚七人,会烧香并向佛行礼(24),这些木制入的浙动都是由激轮带动的。
邺南城宫苑奢华建筑,本来无足称道。不过,从用机械发动木制人会作乐,木僧会行礼这一记载来看,说明我国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可就有了机器人的发明,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邺南城在北齐时是我国北方佛教的中心。“齐国佛教比魏更盛,都下(邺)大寺,约有四千所,住僧尼将近八万。齐境内有寺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万以上。(25)"
邺南城在北周攻打北齐时和杨坚攻打北周守邺城的将领尉迟迥时,遭到了彻底的破坏(26)。
现在,邺南城地面以上没有遗迹。1976年临漳县对邺南城进行了考古钻探,基本上弄清邺南城的范围,其范围与文献上的记载基本相符。土筑的城墙,夯打十分结实,夯层9—12厘米,已探明三个城门,门道宽25米左右。
有关邺南城的村庄和陵墓:
仁寿村和昭德村(现改名丁村)、太仓村,根据邺南城钻探后实测,仁寿村、昭德村正好位于邺南城东城、仁寿门、昭德门的附近,太仓位于宫城东。
定夸城村,《嘉靖彰德府志》卷二,定夸条说:“在南城东南以旧城为基,但筑西北两面而已"。现在的定夸城村。正好在这个位置上。
“七十二疑冢,在邺南城的西北(属磁县)。过去相传是曹操的疑冢。近几年来经过发掘和文物普查,证实所谓七十二疑冢,是东魏、北齐的陵墓区(27)。
总之,邺北城和邺南城虽然地面上绝大部分已经湮没,但它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光辉地位,永远是不会泯灭的。
(二)“三台"
“三台"者,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也,是邺城的重要名胜。曹魏时兴建,现存金凤台遗址和铜雀台部分遗址。
金凤台,金风台是曹魏三台(金风、铜雀、冰井)之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境内西南17.5公里的三台村西。
金凤台(曹魏时叫金虎台)是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于邺城西墙北部以城墙为基础建起的。它在铜雀台的南面,高八丈,台上有屋一百三十五间。三台相隔各六十步,有浮桥式的阁道,以金屈戍相连结,施则三有相通,废则中夹悬绝(29)。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将三台加高和修饰,比曹魏初建时更好。在金虎台上安金凤凰于台顶,把金虎台改名金凤台,台的周围加砌了一层砖(30)。十六国后期,战争频繁,三台残破。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宫殿。“因其旧基而高博之”。修了三年才完成,改“金兽日圣应,(3l)。金兽的.各称从哪里来的呢?下而的文字作了回答:“南台(金虎台‘)初避石虎讳而改为金凤,至北齐时已恢复金虎旧名。《北齐书》作金兽,皆因成书时避李虎讳而改(32)。"
金凤台历经隋、唐、宋无多大变动,到元时台“周围一百三十余步,高三丈,上建洞霄道宫(33)。”到明朝中期以后,冰井台和铜雀台被漳河全部或大部分冲没,只有一个金凤台巍然独存,当地居民和来访者,遂将金凤台误认为铜雀台,相沿至今。
铜雀(爵)(34)台,铜雀台,曹魏三台(金凤、铜雀、冰井)之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南17.5公里的三台村西北,西距京广铁路讲武城车站4公里。
公元21O年(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的西北部,以城为基建筑了铜雀台。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台成,曹操命令他的儿子们登台赋诗。次子曹植敏捷成篇,传为美谈(35)。“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36)。”这两句是曹操长子曹丕形容铜雀台的名句。严才叛乱,攻掖门,王修闻变,、率领部属急奔宫门救援。曹操在铜雀台上望见说:“彼亲者,必王叔治(王修字叔治)也”(37)。从这段记载来看铜雀台不但是曹操和宾客们宴饮赋诗的地方,而且是战备的重要地点。
铜雀台南有金风台,北有冰井台,是建安十八和十九年建立的,三台相去各六十步,其上复道楼阁相连,中央悬绝。后赵石虎时,在曹魏十丈的基础上又增高二丈,又在台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举,其高若山。窗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S8)。《邺中记》说:石虎时铜雀台周围有殿一百二十间,房中有女监女伎,正殿上安御床,挂蜀锦流苏帐,四角设金龙头,衔五色流苏;又安金钮屈戍凤床,又在铜雀台挖了两个井,二井之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财宝和食品。
北齐天保年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修整后,铜雀台改为金凤台。唐朝又恢复了旧名(39)。
元末,铜雀台被漳河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40)。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4)。明朝末期,铜雀台大部被漳河冲没(42)。
铜雀台名闻中外,历代名人题咏甚多,仅《临漳县志》里就摘载了题咏铜雀台的诗6 5篇。两晋、南北朝、唐、宋诗文里篇幅就更多了。但这些诗文里,绝大部分基调低沉,不胜怆凉之感,惟有李白与众不同,他在《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43)诗中道:“……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题咏铜雀台的诗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机攻击曹操一通,但也不例外,如清朝袁枚在《铜雀台》诗里说:“……西陵可与茂陵同"(44)袁氏认为:曹操的历史地位,可与汉武帝相同。
冰井台,冰井台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是曹魏三台(金凤、铜雀、冰井)之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7.5公里的三台村西北。
冰井台是公元214年曹操于邺城西墙北部以城墙为基础建起的。它在铜雀台北面,高八丈,上有房屋一百四十间,与铜雀台相距六十步,中间有复道楼阁相连。铜雀台和金凤台之间的联系也是这样,所以这三个台子每台既有独立性,又是整体的不可分的一部分。冰井台有三个冰室,每个冰室内有许多个深十五丈=的井,储藏着大量的冰块和煤炭,粮食、食盐(45)。
后赵石虎(约公元335年)也使这些冰井储藏过冰块,到夏天最热时,拿出来分给大臣们吃。从后赵、前燕到东魏、北齐,对三台都不断加以整修,比曹魏初建时还好(46)。特别在北齐天保年间,曾用工匠三十余万,对三台大加修整,修整以后,把“冰井"改名叫“崇光"(47)。
北宋时,冰井台上还有曹魏初建时的铁梁,韩琦在安阳筑休逸台时从此台上搬走四根铁梁(48)。
元代许有壬还亲眼看到过冰井台,在他的《三台赋》中写道:“(至正三年秋九月)乃度清’洹,税驾乎邺……客乃指顾而告日:“子亦见夫三台之戳肆者乎?冰井峙北,金凤踞南,铜雀岩岩,中立而三。"显然,冰井台到这时(1343年)和铜雀台。金凤台都还存在(49),但是,到了至正五年,冰井台就被漳水冲毁一角,台身残高三丈,周:围仅一百多步(50)。至明代中期,冰井台还有遗迹可循,“旧基略无可见者,今惟三废台存刀(51)。
崇祯三年,吕维祺在《登铜雀二首》诗(此诗石刻现存金凤台碑廊中)跋语中说:“忆!所谓南城北城、金凤一冰井皆不可复识,惟见孤台荒庙,漳水汤汤而已。刀他所说的、“孤台"指的铜雀台,实际就是现在的金凤台。从吕诗跋语中可知,冰井台在明朝末年已被漳水冲没。
冰井台,是一千七百多年以前,曹魏时建筑的,用以储藏冰块、煤炭、食盐、粮食等物,准备在紧急时刻应用,实有战备意义。特别是煤炭方面的利用,对我国煤炭开发史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三)邺城遗址的现状
曹魏、后赵,前燕为国都的邺北城和东魏、北齐为国都的邺南城,统称为邺城。其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南,距县城约18.5公里6南距安阳市约1 5公里。
1976年8月至1977年l2月,临津县文化馆在省、地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对古邺城进行调查和钻探。1979新成立的文物保管所,继续进行这项工作。现将调查和钻探资料简报如下下。
一、邺南城城垣 ,邺南城城垣地面以上毫无踪迹,全部埋在地面下,经过一年多的钻探,基本上搞清了它的范围。西城墙距东城墙为2602米,南城墙距北城墙为3454米。文献记载:“邺南城东西6里,南北8里6O步”(52)以西晋尺24厘米计算,当时的1里合432米,6里合2592米,8里6O步合3542米,钻探实测的数据和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邺南城为土筑,夯打十分结实。夯层10一1:厘米,夯窝直径约6厘米,深1.5厘米。城基夯土厚度l~3米,城基的.宽度lO米左右。地表到城基夯土的深度为:西墙O.5—2.5米,南墙1.9—2.5米,东墙2.5—3.1米,北墙3—3.5米。钻探中找到西城门三座,其中两座宽25米左右,中间一门宽40米。门道内有夯土,厚度1米左右,夯土上面有厚约25厘米左右,的路土。西城墙最南一门和东城墙外的仁寿门东西成一直线。《嘉靖彰德府志》邺都南城条记载:邺南城东城墙最南一门为仁寿门。现在,的仁寿村即在仁寿门的遗址,附近。
二、邺北城第探区的文化层面貌邺北城以井龙村南三台
(1)《管子·小匡》
(2)《史记·滑稽列传·河渠书》
(3)(4)(5)(8)(9)(1 2)(2 8)光绪《临漳县志》卷一《疆域·纪事沿革·表》
(6)《水经注》卷五《浊漳水》,1955年4月北京第一版,永乐大典本。
(7)《唐诗选》上52页,唐张说《邺都引》文学研究所编,1978年北京版。
(10)《嘉靖彰德府志》卷八《邺都宫室志》邺都北城条。
(11)《北齐书帝纪·文宣》第一册6 5页,1972年11月第1版,中华书局。
(13)(26)《嘉靖彰德府志》卷二“邺镇”条。
(14)《考古》、1976年第二期《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中的建筑》。
(15)光绪《临漳县志·文艺》卷十三《西l门.闸记》。
(I6)(17)光绪《临漳津县志》卷一《古迹》。
(18)《嘉靖彰德府志》卷二魏元帝陵、.甄皇后陵条。
(19)光绪《临漳县志》卷十四文艺,唐李百药《魏都》。
(2O)(21)(23)《嘉靖彰德府志》卷八《邺都·宫室志》《邺都南城条》。
(22)日本l水野清一等人著的《世界美术全集》第七卷第45页。
(24)《嘉靖彰德府志》卷八《邺都宫室志》《仙都苑条》
(25)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505页1964年8月第四版。
(27)1978年11月《邯郸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55页“七十二疑冢”条。
(28)同(3)
(29)《邺中记》第二页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嘉靖彰德府志》卷八《邺都宫室志》邺都北城条
(3O)《邺中记》第三页
(31)《北齐书·帝纪·文宣。》
(32)《考古》1963年第1期《邺城调查记》注1O。
(33)《考古》1963年第1期《邺城调查记》引《河朔访古记》卷中
(34)爵一通作雀。《辞源》正续编合订本·
(35)《邺中记》策二页,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
(36)光绪《临漳县志》卷十五,艺文,曹丕《登铜雀台赋》
(37)《水经注》卷五第三页,文学古籍出版社1955年北京版
(38)光绪《临漳县志》卷一《古迹》
(39)《考古》1963年第第1期《邺城调查记》注10
(4O)《考古》1963年第1期《邺城调查记》引《河朔访古记》卷中
(41)嘉靖《彰德府志》卷二《地理志·邺镇》
(42)崇祯三年,吕维祺《登铜雀台》诗跋语中说:“所谓南城、北城、金风、冰井,皆不可复识,惟见孤台……而已"。他所说的“孤台”实际上是金风台。吕氏不察,将金风台误认为铜雀台。
(43)《李翰林集》卷十六,第1 5页
(44)光绪《临漳县志》卷十四,7 I页
(45)《水经注》卷五《浊漳水》,1955年1月版永乐大典本
(46)光绪《临漳县志》卷一《古迹》“冰井台"条
(47)《北齐书.帝纪·文宣》第一册,第65页,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
(48)“韩琦筑台,日休逸台,得魏冰井台铁梁四为柱。”《安阳县志》卷十三
(49)《考古》1963年第1期《邺城调查记》引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至正集》卷一
(50)《考古》1963年第1期《邺城调查记》引《河朔访古记》卷中
(51)嘉靖《彰德府志》卷二“邺镇"条
(52)嘉靖《彰德府志》卷八《邺城宫室志》邺都南城条。《水经注》卷五、浊漳水“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
文学古籍同行社1955年本。
(53)(54)《晋书·石季龙·载记上》2726页。中华书局本。
(55)《北齐书·文宣·帝纪》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lishi/2022-07-25/6099.html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