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县在宋朝属于北京大名府,为何却在某碑文上却显示属天雄军
日期:2022-07-09 09:15:59  点击:
来源: 大运河时空  作者: 文剑

 

   近日,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文章,记述的是宋朝时期,在今天的河北省馆陶县境内有个遵隗乡雍固村的70余人共同集资为某寺庙建了“香幢”两座,在幢内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记载,并且还附有这70多个人的名字。这篇文章里发表的是记载文字的拓片。

馆陶县在宋朝属于北京大名府,为何却在某碑文上却显示属天雄军

来自网络上的图片,向作者表示感谢

 

关于香幢,据清朝叶昌炽的《语石》记载:

 

宋时香炉,承以石柱,名曰香幢。

 

香幢的作用除了当作香炉用于烧香之外,另外还有一种功能就是烧纸,因此又被称为醮纸炉。香幢的起源来自于金属制香炉,后随着佛教在中原传播渐广,佛教以香、烟供养的习俗逐渐流行,香幢就从日常生活用器变为佛教供养器。

 

在这个记载里最有意思的是关于馆陶县隶属于哪里的问题:

 

大宋国天雄军馆陶县

 

其实无论是《宋史》还是宋朝的地理专著《元丰九域志》中均记载馆陶县属“北京大名府”管辖,那么为何在这个记载里却非得要记载为“天雄军”呢?天雄军和大名府又是什么关系呢?

馆陶县在宋朝属于北京大名府,为何却在某碑文上却显示属天雄军

北宋大名府范围

 

其实这要从宋朝的统县政区系统来分析。

 

宋朝统县政区共分府、州、军、监四种,其中府的地位最高,依次而降。另外,府又分京府、次府二种。最后府、州还分为节度、防御、团练、刺史四等,为“节度体系”所划分的等第,起源于唐代的方镇。

 

关于府,在宋朝初期,承唐朝、五代之制,有京府二: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次府九:京兆、太原、成都、凤翔、河中、江陵、兴元、真定、大名。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在宋、夏战争期间,为防范辽国、缅怀真宗,升“隐然北门”的河北重镇大名府为北京,成为有宋一朝的四个京府之一。

馆陶县在宋朝属于北京大名府,为何却在某碑文上却显示属天雄军

宋仁宗赵祯

 

关于天雄军,则是来自于传承唐朝的方镇体系,将州分为六等,《宋会要·职官》记载:“凡州之别有六,曰都督,曰节度,曰观察,曰防御,曰团练,曰军事”。

 

宋朝的都督一般以亲王兼任,并且是荣誉性居多。而到了地方任职,则以节度为尊。

馆陶县在宋朝属于北京大名府,为何却在某碑文上却显示属天雄军

唐朝方镇中的魏博节度使

 

节度是指置节度使的府州,在唐朝初期,仅置于边地,后期发展到全国,辖区覆盖范围巨大,大的节度使管辖数十个州,小的也管辖三、四个州。并且父死子继,也就成为了藩镇。在五代时期也是这样。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将节度使“罢领支郡”,即只管驻地府州,不再管理其他府州,驻地以外的州府划归中央直接管辖。中央派遣文官担任支郡的知州和知县等州县长官,三年一任,直接向朝廷奏事,不再听命于藩镇,从此节度仅成为州府的等级,多称某某军。

馆陶县在宋朝属于北京大名府,为何却在某碑文上却显示属天雄军

五代后汉时期时期的天雄军和大名府

 

天雄军就是这样的“节度”。起源于唐天祐元年(904年)以魏博节度使号称“天雄军”,驻地为魏州,领魏、博、相、卫、澶、贝六州。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年)驻地改名为大名府,直到宋朝,天雄军、大名府同城而治。天雄军为节度之名并表示等级,而大名府则属行政区划。

 

馆陶县建造“香幢”之时为景祐伍年(1038年)伍月二日,此时是宋仁宗赵祯所用“景祐”年号的最后一年,到了这一年十一月停用。距其庆历年号二年(1042年)升大名府为北京还有4年的时间。

 

因为当时的大名府为次府,还没有成为“北京”,虽然那个时候节度使已经只能管理驻地府州,并且可能仅成为一种级别的象征,但在当时的人们心目里,估计感觉节度使的的位还是要高于府的,因此就在建造“香幢”之后纪念的文字里还是继续使用“大宋国天雄军”的说法,而不是用“大宋国大名府”。

 

另外,在文字记载里还提到了具体的乡、村,为馆陶县“遵隗乡雍固村”。虽然乡、村名字和现在已经大不一样,但是在历史的记载中,还可以找到这个乡的名字。

 

据出土于馆陶县武范庄的《唐故钜鹿郡魏府君曹氏夫人墓志铭并序》中就有“魏州馆陶县西北一十四里遵隗乡尹才村浅口镇城南二百步而为别业”的记载。可见唐朝的乡名,在宋朝时期仍然在使用。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