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里三窑村“一桥分两县,两省管一村”!
赵家桥历经百年蓝砖完好无损(摄于201405)!
永年县里三窑村村南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小桥叫赵家桥。在民国前,小桥东面住户属直隶广平府永年县管辖,小桥西面住户归河南彰德府武安县管辖。至今,桥两边的百姓,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同。
里三窑村位于县城临洺关西南10公里,西与武安市接壤。查《永年地名志》,里三窑村原名李三窑,因明初李氏三兄弟在此占产立庄,故名。光绪三年《永年县志》记载也为李三窑。清末民初以后,由于王、白、邵、韩、赵等姓氏逐渐成为村里大户,遂改村名为里三窑。该村总人口3500余人,耕地5000余亩。
里三窑村有位远近闻名的“赵先生”
清朝末年,里三窑村南住一富户,外号赵老如的,人称”赵先生“。赵先生识文断字、怜贫惜苦、为人仗义,在方圆数十里赫赫有名。赵先生还精通易经,擅长看相,传说赵先生看相,屡试不爽,百发百中。
相传焦窑村焦进士(笔者多篇博文介绍)之父,领年幼的焦锡龄前来看相,赵先生见面第一句话就说:”令郎极具贵人之相,但日后需将养身体”,据说赵先生看到焦锡龄耳高于眉,极其伶俐,但人中短浅、面如绷鼓,料他人虽聪明,难保长寿,只是不便明说。后焦锡龄果然30岁高中二甲进士,做官仅六年,于36岁英年早逝。
有一位山西老客到广平府(永年县)办事,路过临洺关时相中两匹好马,但出门时盘缠带得不多。买马吧,盘缠殆尽回不了家,不买吧,心爱之物难以舍弃。有人提议他找赵先生想想办法,赵先生与山西客人见面后,二话没说掏出银票替他买了单。旁人都说银子打了水漂,但赵先生不以为然。几年后赵先生修建宅院,这位山西老客听说后来到里三窑,仅盖房所用就拉了十几车,还掏出空白银票任赵先生填写,众人皆服赵先生有先见之明。
流传最广的当属赵先生刘庄认子之事。有一次赵先生外出路过刘庄(永年县刘庄?)时,远远看有两只小老虎在前面奔跑,走近一看原来是到一家爷儿仨在地里耕田。只见父亲扶犁,两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前面拉犁,两个孩子虽然年少,但力大无穷。吃午饭时两个儿子先给父亲盛饭,然后自己才端碗吃饭,爷儿仨彬彬有礼、其乐融融。赵先生认为二子前途无量,于是上前攀谈,直截了当提出要认这两个孩子为义子,父亲喜出望外,当场应允。赵先生就把这两个孩子接到自己家中,因材施教,让老大学文,老二习武。后老大考中文举人,老二考中武探花。传说老二之所以能考中探花,与借用赵先生的宝马有很大关系。这匹马的传奇之处有三:身如绸缎无杂毛,逐日追风跑得快,令行即止停得住。老二乘此宝马射箭,箭箭射中靶心,皇帝龙颜大悦,当场点他武探花。
赵先生依山傍水建造了“赵家大院”
赵先生的螟蛉义子不忘义父再造之恩,一再鼓动赵先生重新修建府邸,并声明建房所用均由他们弟兄两人承担。赵先生拗不过两个干儿的一再请求,于是决定另起炉灶、择地重建赵家大院。
赵先生把房址选在了本村小河南岸高坡上,四套院落同时修建,整体上坐南朝北。大院南侧为丈五开外的高坡,北面门前为潺潺流水的小河,这在风水上讲就是“依山傍水”,“背有靠,前有照,左右山环抱”,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赵先生世之高人,当然深谙此道。到过韶山的人都知道,韶山毛主席故居就是这种格局。
清朝盖房子讲究规矩,普通老百姓,你纵有金山银山,也只能盖成民房样式,不能随便出花样,否则就是坏了规矩。赵先生因义子为当朝探花,属于有诰封的人,所盖房屋可以按官宦人家标准建造。赵先生同时建造的四座住宅,一字排开,造型独特,十分气派,与同时期的河北铺进士府、焦窑村进士府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四套院落设计奇巧,用料考究,建造精良。就拿赵先生住的这一套来说吧,南屋为上房,南、东、西三面为二层小楼,北屋为平房,与临街大门相连。大门楼设计与焦窑进士府基本相同,为典型的冀南豫北风格。笔者仔细考证了他的门墩,无论石料、尺寸、图案、寓意都与焦窑村进士府门墩一样,说不定当时还是同一位工匠制作的呢!(看图1-5)
赵家大院门前建起颇具规模的“赵家桥”
赵家大院落成后,为了方便自家和全村人过河,赵先生在其门前建造了一座砖桥,因为其独资修建,故名赵家桥。该桥东西长约七丈,桥洞最宽处约有九尺,在永年县民间同期修建的砖桥中,属于规模最大的。改革开放后,由于超负荷开采地下水,里三窑村南小河已经断流,加之河床不断抬高,现在赵家桥已被淤泥堵塞,仅能露出原桥洞高度的四分之一。(看图7)
我们在考证赵家桥时认识了在附近居住的韩姓老爷子(看图6)。老爷子今年已82岁,耳不聋,眼不花,虽文化不高,但很健谈。他告诉笔者建桥的基本工序:建桥前先要把上游的河水堵住,然后深挖桥基并用石块筑基,再填土夯实做成椭圆形的模子,再用上好的蓝砖依模子垒成拱形的涵洞,再在拱形涵洞上面填土,平整后用青砖铺设桥面,最后挖出桥洞内的黄土就成了现在的赵家桥。由于建桥时选料考究、设计精准,这座桥历经百年沧桑,所用蓝砖竟无一块破损,整座桥至今保存基本完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老大爷还介绍说,这座桥原来很高大,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主要是河床抬高的缘故。(看图8-9)因为赵家桥高大宽阔,老辈子经常在上面唱戏。赵先生为了方便人们看戏,在桥上用砖垒了一排一排的座位,现在从桥上还能找到砖垒的根基。赵先生还在桥东河岸上盖了三间平房,供戏子们住宿。每逢里三窑唱戏,三乡五里的百姓都来看戏,小河两岸站满了瞧戏的人,比过大年还热闹。当年提起赵家桥,也是老少皆知,名声在外!
赵家桥落成后,桥东属永年,桥西属武安!
没有修建赵家桥时,里三窑村有无一桥分两县的说法,现无从考证。查《广平府志》和《永年县志》,里三窑村历史上并无归永年和武安两县管辖记载。但自从赵家桥建成后,这座桥就成了两县的分界线。桥东属于直隶广平府永年县,桥西属于河南彰德府武安县。桥东桥西村民在信仰、风俗等方面,确实有很大不同。
不同之一:家中老人去世后,亡灵分别送两县城隍庙。城隍为冥界的地方官,明太祖朱元璋把各级城隍分别封爵为王、公、侯、伯,与阳世的都、府、州、县相对应。按迷信说法,人死后必须到所在的城隍庙报到,否则不能转生。到现在,里三窑村桥东人去世后送魂至永年县城隍庙,桥西送到武安县城隍庙。
不同之二:大年初一起五更,桥东人遵循永年规矩,先要在院子中给老天爷烧香叩头,然后出门给老少爷们拜年;桥西人按照武安县风俗,先围着火堆烤火,然后出门拜年。
不同之三:一般情况下,一村只能有一个土地庙,一个关爷庙,一个龙王庙等等。而里三窑村诸如此类都是两个,桥东有什么,桥西肯定就有什么,桥东桥西分别按永年、武安两县习俗,各拜各的神,各烧各的香,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不同之四:据说老辈子唱戏需交捐税,在赵家桥上唱戏,从来就不交款纳税。这是因为永年县来收税,里三窑人就说是桥西武安人请的戏,武安县来收税,就说是桥东永年人唱戏,推来推去,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图一:赵先生住宅
图二: 精美门墩
图三:赵家大院西楼
图四:赵家大院一院落,这位老人也有80多岁!
图五:赵家大院一院落,西楼为老楼,北楼曾返盖
图六:82岁高龄的韩老先生,养生之道就是整天劳作,看他身后的黄牛,现在少见吧!
图七: 赵家桥几乎被淤泥淹没!
图八:杨树根部为赵家桥
图九:此房已有百年以上,原在北岸上,现与河底持平!
链接:www.handanwenhua.net/lishi/2021-07-12/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