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元代吴元瑜墓田碑重见天日
永年独孤求剑
永年县东召庄村新民居(摄于201602)
四月三十日下午六时,笔者路过永年县东召庄村,在新落成的村民住宅楼西侧,发现五、六个人正围着一块残碑议论纷纷。一问才知道,这是一方刚被村民砸坏的清代墓田碑。
东召庄村民住宅楼主体已竣工,民工在平整小区地面时,挖出了一块清同治年间的墓田碑(官府为保护墓田而立)。村民认为墓碑在小区不吉利,往外搬运又费事,几个人一合计,决定砸碎墓碑,与建筑垃圾一块拉走填坑。他们找来油锤,开始动手砸碑。砸碑声惊动了一位在近处散步的老者,这位老人颇通文墨,热心文史事业,看到村民砸碑,立即上前制止,并找来了两位同好,一起说服了村民,从油锤下抢出了半截残碑。
残碑上半截还算完整,下半截已碎成七八块,几位文史爱好者惋惜不已。他们租来三马车,将残碑及碎块装袋拉走。墓田碑损坏严重,完全复原已不可能,他们拉回去的目的主要为了拼对、粘合、修复,然后拓片,残碑已无大的收藏价值。”
笔者发现残碑上有“集贤直学士”、“吴鼎次子”、“临洺坤隅”、“举人和凤”、“同治”等字眼,推断应为清同治年间重立的元集贤直学士(四品衔)吴元瑜墓田碑。因天色已晚,笔者没有来得及看完碑文。
关于吴元瑜及其墓田碑,《嘉靖广平府志》、《光绪广平府志》和《光绪永年县志》等对此均有详细记述。吴元瑜,字君宝,生活在元朝,永年县永合会镇吴庄村人,曾任归德府知府、中顺大夫、集贤院直学士、封延陵郡侯。其父吴鼎,曾任中书右丞、燕南提刑按察副使,封寿国公,谥恭惠;其兄吴元珪曾任吏部尚书、赠光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忠简。吴元珪官居一品,为元代著名宰相之一。
吴元瑜居官清廉,操守高洁,泽被乡里,去世后被祀于乡贤,官府专门为其划出墓田。明嘉靖年间墓田被人侵占,时任广平府知府蒋彬(全州进士),出面干预,夺回墓田。并让当时的著名文人和凤(永年人,嘉靖元年举人,知县)撰写了墓田碑。原碑距今近500年,残碑为同治年间重立,距今130余年。《广平府志》和《永年县志》收录明举人和凤所撰《元集贤直学士吴元瑜墓田记》碑文。碑文略曰:
元集贤直学士吴元瑜,系出永年,累世忠荩,固已入祀于乡贤。其墓在临洺镇之坤隅,树木郁然,碑铭森立,人犹及见之。沿袭日久,树木渐为人所折伐,土地渐为人所侵没,莫或正之。明府蒋公考讯其事,量其侵没之多寡,明正其罪,一一追复之。其地东西阔九十七步,南北长亦九十七步,鳌其大界,培以椿石,犹恐岁久弊作,乃复立石以记之(独孤求剑断句)。
临洺之坤隅指临洺关西南方向,即今东召庄、西召庄、中召庄所处位置。东召庄村附近明朝应为吴元瑜之墓田。府志载吴元瑜父吴鼎葬在石碑社(石北口),兄吴元珪葬在临洺镇西(召)庄,吴元瑜葬在临洺之坤隅。笔者认为吴元瑜与父异地而葬,但与胞兄元珪应葬在一起。因为临洺之坤隅与赵庄,是指同一个地方。据此认为元珪、元瑜二兄弟均葬在东召庄村。府志记载的元珪葬赵庄,可能是当时三个召庄就叫赵庄,后来因为村里赵姓村民人丁不旺,李姓等姓氏成了本村大姓,因此更名召庄。
明代一步,大致相当于现在1.5米。吴元瑜墓田面积=97X1.5X97X1.5X0.0015=30(亩)。和凤所撰墓田碑府志县志均有记载,应为永年名碑之一,它对研究元朝吏治、风俗和墓田等方面大有益处。
呼吁各级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名胜古迹和遗址遗存的宣传和保护,杜绝毁墓、砸碑等毁坏文物事件再次发生。(纯属一家之言,敬请高友斧正)
此为笔者与朋友从油锤下抢救出的吴元瑜墓田碑残碑拓片,
残碑现保存在东召庄一户村民家中(摄于201405)
吴元瑜故里——永年县永合会镇吴庄村
吴元瑜墓田碑发现工地
光绪十九年《广平府志》关于吴元瑜墓田之记载:集贤直大学士吴元瑜墓在临洺镇
府志载父吴鼎葬在(石碑社)石北口,长子吴元珪葬在临洺镇西赵庄,次子吴元瑜葬在临洺之坤隅
笔者认为元珪、元瑜二兄弟应葬在同一地点,即东召庄村。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lishi/2021-07-12/4381.html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