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文字著华章 ——记《新华日报》(太行版)
日期:2020-10-05 15:51:09  点击:
来源:邯报书画院  作者:卫庆前


《新华日报》(太行)印刷厂旧址——桃城村奶奶庙。

 

笔杆枪杆齐奋飞  铅字子弹双镝鸣


       在邯郸西部太行山麓的涉县,有一张诞生于抗日战争硝烟烽火、终刊于解放战争胜利凯歌的红色报纸——《新华日报》(太行版)。

       在我国新闻史上,《新华日报》这一红色新闻纸媒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充满曲折与艰辛。太行版之前的《新华日报》有若干版,先后诞生于国统区和敌后根据地,分别是我党几个中央局的机关报,与太行版具有直接传承关系的是《新华日报》(华北版)。

      1937年7月全面抗战打响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中央决定在南京公开发行《新华日报》。由于日军的逼近,报社被迫迁至武汉。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于武汉创刊,隶属于中共中央长江局。报头是周恩来邀请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的。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迁往重庆,改为隶属中共中央南方局,归周恩来直接领导。

       这年7月,《新华日报》拟到陕西西安出版西北版,编辑人员由国统区北上。筹备工作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在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关怀下,何云、陈克寒等编辑人员来到太行。

      193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晋东南沁县后沟村创刊,报纸4开4版,铅印。为区别国统区的《新华日报》,报头下加“华北版”三字,何云任社长兼总编辑,陈克寒任副总编辑。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报社工作人员一手握笔杆,一手拿枪杆;一面与敌作战,一面出版报纸。

       从1939年7月到1943年7月,报社前后经历了大小9次“扫荡”,报社频繁转移,不能正常出版而中断数次,在战斗的间隙中改为油印出“战时版”。在报纸创刊4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共有196天因战事无报。

     《新华日报》(华北版)充分发挥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瓦解敌人、打击敌人的作用,对于巩固发展根据地,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朱德总司令给予高度评价:“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新华日报》,称其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另一方面军”。

      《新华日报》(华北版)为根据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也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1942年5月,日军3万多人对八路军总部和报社所在的太行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报社同志英勇阻击,突围中何云等46位新闻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报社编委兼秘书长史纪言腿部中弹,被敌人抓获。因为史纪言身材高大,又戴着眼镜,敌人以为抓住八路军大官,用担架抬往临时驻地审讯。途中,老家山西黎城的史纪言听出伪军是邻县潞城口音,就做伪军的工作,伪军放松了警惕,加上疲惫不堪,史纪言乘夜幕滚下壕沟得以逃脱,靠喝沟里的生水维持生命,7天7夜后被发现获救。由于根据地医疗条件所限,受伤右腿致残(解放后被评为因战致残二等乙级)。他和战友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了烈士的遗体,在新闻战场上开始了又一次鏖战。

       1942年10月6日,报社由左权县(原为辽县,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该县十字岭牺牲,9月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易名左权县)麻田镇熟峪村,南迁至涉县索堡镇桃城村,印刷厂设在奶奶庙的地洞里。由于处于反“扫荡”状况,报纸时出时停,到1943年9月29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出版第846号最后一期后停刊。

《新华日报》(华北版)


激扬文字著华章  继往开来踏征程

       1943年,是全面抗战的第6个年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抗战也由战略相持变为战略反攻阶段。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改为太行区党委。《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太行版),为中共太行区委机关报,任命史纪言为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安岗、江牧岳(蒋慕岳)、周永生为副社长兼副总编。原《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编陈寒冰等一批新闻骨干回到延安,编办报纸的重担落在史纪言等人的肩上。

       1943年10月1日,《新华日报》(太行版)在桃城村诞生了。

       由于报纸前身是《新华日报》(华北版),所以报纸称为“改版”,而没有用“创刊”一词,也没有发表《创刊词》,期刊号是“第一号”。报头下注明“地址山西”,是为了保密,实际上报社仍在桃城村;报社代号为“赵城部”。改版当天的报纸,在右上角的“本报改版启事中”说:

       为了使报纸与实际工作更加结合,本报自十月一日起,改为太行版。今后本报主要任务即在于报道太行抗日根据地一切动态,服务于太行区一切建设事业,敬希各界人士、本报读者,本一贯爱护报纸之热忱,继续给予本报帮助、指示,所至盼!

       启事明确地指出,报纸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太行抗日根据地一切动态,服务于太行区一切建设事业”,说明了它是中共太行区委的机关报的性质。

       当年,太行区遇到严重的灾荒。为克服灾荒,减轻人民负担,太行区委组织政府机关和部队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新改版的《新华日报》(太行版)进行了全面报道。报纸第一号的头条新闻,就是关于全区部队、机关克服灾荒开展生产自救的消息,文章上方是栏题“‘生产大进军’的号角,”鲜明地提示了整版的主题;主标题是“边区农林局、师生产部联合召开部队机关生产会议,”副标题是“保证明年三个月粮食、全年蔬菜自给”。

       这一天的报纸,以生产大进军拉开了《新华日报》(太行版)的序幕。

新华日报》(太行版)终刊号

 

太行山上擎大旗   浴火重生衔使命

     《新华日报》(太行版)社长兼总编辑史纪言,自1943年10月1日报纸创刊,至1948年秋调离前,长期担任《新华日报》(太行版)社长兼总编辑,不仅是报纸的直接领导人,也是太行红色新闻发展的见证人之一。

       史纪言,字左卿,1910年7月出生于山西黎城。

       大革命时期,他就读省立长治师范,与赵树理、王中青等组织发动驱逐校长范炳文的学潮。1931年后,在山西教育学院学习期间,任校刊《夜光》编辑和山西《民报》副刊主编,以刊载新文学作品为主,使副刊面貌为之一新。1933年秋,他奉中共地下党的指示,出任国民党的《山西党讯》副刊主编,利用这块阵地刊载进步文艺作品和评论,提倡社会科学和新文艺。

       1936年夏毕业后,被聘为上党公立乡村师范代校长。他经常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学生从事革命活动,鼓励学生读爱国书,演爱国戏,使乡村师范成为抗战前上党地区革命的摇篮。

      1937年11月,史纪言调黎城县牺盟会工作,经129师工作团团长李大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兼任黎城县牺盟游击总队政治主任。1939年夏,他率领牺盟游击队出击平汉线,在武安、磁县一带,攻碉堡、破铁路,骚扰敌人,战绩显著。

       1940年,史纪言开始专门从事党的新闻事业,先后任《黄河日报》《太岳日报》社长兼总编辑。1941年初调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编委兼秘书长。

       1943年10月1日,他出任《新华日报》(太行版)社长兼总编后,在艰苦的战斗环境里,在简陋的设备条件下,团结带领报社全体同志,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坚持出版报纸并不断提高质量。

      他注重报纸的地方化。1946年5月4日,他整理了《本报更加地方化讨论意见》,共讲了7个问题,包括报纸的性质、任务、篇幅分配、编排方法等方面,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具体,同志们反映很有指导性。

       史纪言同志十分注重总结工作经验,他的方法有3种。一是撰写每月工作回顾,以“综合评述”的形式在报上发表;从1944年5月开始,史纪言每月都要亲自撰写工作述评,当月底或下月初发表在报纸上,既指导了实际工作,又使编采人员从中得到启发。二是整理每月《报纸检查总结》,把宣传报道上的经验记载下来。三是每月开会总结当月的经验教训,确定下个月的编辑重点。这些方法,能及时明确报道的方针,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提高编辑、记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作为报社负责人,史纪言敢于承担责任,不推卸。1947年秋,报纸报道土改出现偏差,受到区党委批评。他开会回来,对负责土改报道的同志说“这个问题应该由我来检讨,责任应由我来承担。”接着,把中央土改总的政策给负责土改报道的同志认真讲了一番,让他知道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并勉励说,改正错误,提高思想,今后正确宣传就是了。

       史纪言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来没有领导的架子和大知识分子的派头。他从不发脾气,遇事总是提出问题,共同商量,尊重大家的意见,非常民主。身为报社领导他配有一匹马作交通工具,但他常让给患病的、身体差的同事骑。他穿一身土布军装,常到马夫班,躺在床铺上同大家拉家常;也常坐在炊事员的住处,边吃边聊天。他不吃小灶,和大家一起在大灶排队买饭。因此,人们都喜欢接近他。

       1948年秋,我军发起解放山西省省会的“太原战役”。史纪言奉命赴榆次,筹备中共山西省委机关报《山西日报》。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史纪言随部队进入太原,任《山西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是《山西日报》的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长、省委常委秘书长、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1983年7月,在太原病逝,终年73岁。

《新华日报》(太行版)《号外》第一号


艰难中玉汝于成  困苦里剑砺成锋

      《新华日报》(太行版)生活、工作在战争环境之中,条件艰苦,物质条件差。然而,报社人员以旺盛的革命斗志、顽强的战斗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嘹亮的号角始终响彻在太行山上。

       尽管目前缺乏太行版时期报社人员待遇资料,但是从华北版改为太行版之前的记载,可以大致了解一些。

       工作人员大部实行的是供给制,官兵一律平等。无论领导还是勤杂人员,正常年景,每人每天十三两(十六两秤)小米、三钱油、二钱盐、五分菜金;小米没了就吃黑豆、高粱;每月二元五角津贴。对技术专长的人员有所优待,医生、电务、印刷技术人员发点技术津贴。夏服是土布军装,冬装是灰土布棉衣,另有配发土布衬衣、军帽、绑腿、挎包等。

       1943年,太行遭遇旱灾和蝗灾,收成减少。工作人员经常吃的主食是掺了榆树叶的小米饭,副食是盐拌白萝卜条。粮食不够吃,大家就再采一些野菜,使小米稀饭增加些黏稠度。

       收发电报需要用电,靠的是一部缴获日本鬼子的手摇马达。照明用的是麻油灯,印刷动力靠的是人工摇把。许多材料需要从敌占区采购,经理部是负责采购供应的部门。他们有的伪装深入敌占区,有的利用私人关系,有时还要付出血的代价。源泉纸厂的工务股长、共产党员李新成,1944年12月,到敌占区潞城购买原料,在石圪节与敌人遭遇,英勇牺牲。

       印报纸需用大量纸张。从敌占区买,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路途遥远,运输十分困难。1943年,太行新华日报社等与晋冀鲁豫工商管理总局商定,建设生产文化用纸专业纸厂,逐步实现自给自足。为此,还成立了太行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地点设在索堡镇。造纸公司依靠边区政府建设扩展了一些造纸厂,把工商管理总局所属的石壁底纸厂、杜阁老纸厂、将军墓纸厂、源泉试验纸厂,划归太行造纸总公司领导。同时大力发展群众造纸,生产的文化用纸全部由总公司收购。这种太行边区自己生产的纸俗称麻纸、毛边纸,原料有芦苇、木屑、废纸、楮条、麻绳头、桑树皮等,印报印书经常出现掉毛和糊版。总公司派吴藻舟同志到源泉试验纸厂仿制成功荷兰式小打浆机,又仿照群众造纸经验,在抄纸中加地榆皮液,解决了糊版问题。1946年5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成立,从1947年1月1日起,把长治纸厂划属太行新华日报社,晋南办事处所辖的造纸厂划归人民日报,杜阁老纸厂划归华北新华书店总店,保证了各个单位的印刷纸张供应。

       关于印报的机器,史纪言回忆华北版时说,仅有4开机两架,用手摇,一架机器每小时印报纸800份。铸字炉只有一个,铜模很少,缺的字,由刻字工人刻,刻好后用翻字盒翻字。大标题字很少,刻字较多。

       印报纸,铅字每天都要在铁滚筒下滚动上万次,很快就磨损了,印出来的报纸也出现糊版,字迹不清。铜模不够,损坏的铅字无法补充。这个问题在华北版时得以解决,主要贡献者是王显周和周永生两位同志。据王显周的儿子王玉田提供的资料说,王显周听说大城市采用铸版印刷技术,就与印刷部长周永生等共同研究设计实验方案。他们集思广益,因陋就简,创造了“半铅模”:先用铅字排好版,再用毛边纸代替雁皮纸,滑石粉代替云母粉,打出“纸型”,再铸出铅版。用铅版印报,节省了铅字消耗。试制成功的第一张“纸型”连同大样送往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看到后非常高兴,特派人远道送来100块大洋,并亲笔写信鼓励。

      王显周还解决了印刷油墨的困难。他把缴获敌人汽车上的齿轮,装配成畜力油墨机,用松烟代替油烟,麻油代替桐油,配上从山上找来的山豆子和从铅灰中炼出的密陀僧(氧化铅),制造出了有名的“新华”油墨。这个制造方法传遍华北敌后,被各根据地广泛采用。

       报社只有几千斤铅字,每天都在消耗着。采购员就到农村收购一些锡灯、蜡盏,和锑掺在一起浇注铅版。配比没有化验仪器,就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摸索出最佳配比。

       电务部抄报用的是铅笔,边区不能生产,敌人封锁也买不到。为了节省,收报员每人用铁皮卷一个铅笔筒,套在铅笔上用,实在套不住了才扔掉。电台有一种B电池,一组30个串联而成。为了节约,把用过的B电池拆开,用小灯泡逐个测量,凡是有一点光亮的留下来再组装继续用。为了延长电池寿命,有时还把每一节电池都灌上盐水。

        报社还要防备敌人袭扰,时刻准备参加战斗。华北版时报社有一个36人编制的警卫排,装备有两支冲锋枪,几十支三八盖板,几支汉阳九七,其余是老套筒、比斯尼等旧枪支,还有两支手枪,几把大砍刀,每人三颗手榴弹。警卫人员不仅保卫报社,还要保卫驻地,搞好保密工作。随时捡拾丢弃的铅字、墨盒、纸张,确保不泄密。每到一地,要挖备战窑洞,供发生敌情时隐藏设备用。

       报社就是这样,在战争条件下,历经千辛万难,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办报出报。

《新华日报》(太行版)创刊号


抗战进入大反攻  三份号外发檄文

       1944年秋,报社驻地由桃城村迁往中原村的定寺,代号更换为“洛阳部”,史纪言被称为“洛阳老人”。中原村紧邻清漳河东岸,河对岸就是129师司令部、太行军区、太行区党委所在地——赤岸村。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9日,苏联红军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中国的抗日战争随即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8月10日,日本发出乞降照会,蒋介石为抢夺和独霸胜利果实,连续下达三道命令,竟然命令解放区军民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日伪擅自行动,甚至命令日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对国民党的这个命令,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坚决抵制。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的配合苏联及其他盟国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随后中共中央又发出指示,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及各地党委,应立即布置动员一切力量,向敌伪进行广泛的进攻,迅速扩大解放区,壮大我军,并准备于敌人投降时,能迅速占领所有被我包围和力所能及的大小城市。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于8月10日、11日,连续发出7道命令,要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利用各自处于抗日最前线的有利位置,迅即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展开攻势,迫使日伪军投降,并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日至11日,为及时向我解放区军民宣传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毛主席的声明、朱总司令的命令,《新华日报》(太行版)连续发行了三期号外。三张号外都是蓝色粉连纸印刷。

        8月10日夜,《新华日报》(太行版)发行了第一号“号外”,主标题非常醒目“毛主席发表声明,抗日进入反攻阶段”;副标题为“猛烈扩大解放区,消灭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内容为毛主席声明全文。

       接着,8月10日夜《新华日报》(太行版)又发行第二号“号外”。主标题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内容为“(新华社延安十日急电):日本政府已接受促其无条件投降之波茨坦宣言,……”一天连发两张号外。

       第二天8月11日,《新华日报》(太行版)又出版发行第三号“号外”。主标题是“朱总司令发布命令”;副题是“各解放区一切抗日武装部队立即出动,收缴日伪军全部武装,接洽受降”。全文转发了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于8月10日发布的大反攻第一号命令。

       三份号外如战斗檄文,向日伪下达最后通牒;如战斗号角,号召我军民夺取抗战最后胜利。

1948年,报社排字部人员携子女在东戌村合影


抽调骨干进邯郸   创办报纸叫“人民”

       1945年8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成立;10月4日,平汉路上的古城邯郸解放。不久,中央局驻地从太行山迁往邯郸。

       为了有利于对全区工作进行指导,1946年初,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提出要创办中央局机关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根据中央局领导指示,报社抽调40余名同志到邯郸,筹备创立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日报》(太行版)副社长安岗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其余部分同志,则由史纪言带领继续创办《新华日报》(太行版)。由于骨干力量被抽走,太行版负责人作了调整:除史纪言继续担任社长和总编辑外,杨焦圃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萧风任副总编辑,周永生任副社长,毛联珏任秘书长。其他各部人员也作了调整充实,总人数保持在150余人。

       面临工作任务重,骨干力量减少的情况,报社组织大家深入开展业务学习,在采编工作中提高能力。业务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提高新闻质量问题,第二阶段解决编辑工作的几个问题。从而很快地扭转了由于人员减少造成工作被动的局面。

       从太行来的同志,与来自全区各地的新闻、文化、印刷和管理骨干,共同组建了人民日报报社,加快了报纸的筹备工作。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市火磨街创刊。报头集自毛泽东同志的手迹。1948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与晋察冀边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华北人民政府,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于当年6月15日创刊,报头是毛主席在西柏坡题写。1949年3月,华北《人民日报》迁入北平;8月,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沿用期号至今。

      《新华日报》(太行版)的部分同志参与创办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又随人民日报来到平山县里庄(《人民日报》华北版创刊地)、来到北京,把革命根据地的好传统、好思想、好作风,带进大城市。可以说,这份世界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有着太行的革命血脉与红色传承。

《新华日报》部分编辑人员在桃城村(前排右一为代理总编辑陈浚)


解放战争炮声隆   凯歌声里报刊终


       1948年6月,《新华日报》(太行版)由中原村迁往本县的西戌镇东戌村。

       1948年秋,史纪言调走筹备《山西日报》后,《新华日报》(太行版)总编辑由区党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赵时真兼任,实际工作由副总编辑毛联珏主持。报社分为三大部:编辑部,部长刘江;通讯部,部长程光;经理部,部长冯秉清;秘书由王元直担任。

       1949年5月1日,《新华日报》(太行版)改换为新报头(何人题写因缺乏资料尚不知晓),取代了于右任题写的老报头。

       在我军解放全国的胜利炮声中,《新华日报》(太行版)于1949年8月19日停刊。当日,《新华日报》(太行版)出版最后一期(1449期)。报纸在第一版刊登《太行区党委、行署、军区联合通知》,大意是奉上级命令,华北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太行区党、政、军机关建制撤销,各部门于8月20日停止办公,所属专、县分别划归河北、山西、平原三省领导。第一版另有社论《团结一致虚心学习》,告诫即将分赴三省工作的同志,坚决服从新的省委领导,发扬优良传统,虚心向新到单位的同志学习,做好工作。在报眼部位,刊登了《本报终刊》启事。第二版终刊前给各级宣传部办公室及全体通讯员的告别信,和向全区邮政职工的致敬书。第四版是各地通讯员写的告别太行版的感言。

       从1943年10月1日到1949年8月19日,《新华日报(太行版)》在涉县长达5年10个月又19天,共出版报纸1449期,在太行山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停刊后,全体工作人员170多人来到太原,分别分配到《陕西日报》和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工作,开始了新的征程。

       注:本文节选自卫庆前著《太行号角——记新华日报(太行版)》书稿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