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力和交通都不发达的远古时期,人们如果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聚集起来抱团取暖,也必须在聚集地周围建起高大的石墙、土墙或者木墙来保护自己,这就是后世城墙的雏形。到了周朝甚至对城墙的形制和规模也有了严格的限制“匠人营国,方九里”。
济南府城图
不过到了后来,随着我国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以及州、郡、府、县等形式多样、层级繁多的行政管理方式的不断涌现,出现州城、郡城、府城、县城等多种多样的行政区域管理治所,虽然孔子一直提倡“复礼”,但也已经无法严格按照周朝的建城制度来套用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到了明清时期因为经济、人口等因素,各级城市的规模也差不多固定了下来,例如府城一般为十里至十二里的周长,州城一般为七里至十里的周长,县城一般为三至六里的周长。
东昌府城
以明末清初的山东省为例,济南府城周十二里有奇,兖州府城周一十四里二百步,而东昌府城却仅周七里有奇。明朝和清朝初期东昌府还管辖临清州,此时的临清州城却是周围九里有奇,比东昌府城规模还要大。不但这样,临清因为运河而逐渐兴盛起来,到了明弘治二年(1489年)“城西及南隅,商贾丛集,自弘治而后,生聚日繁,城居不能
红色范围为砖城,黄色范围为土城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卫星地图上的临清砖城及土城
临清城池的周长不但比东昌府的府城以及其他州城、县城要长,在高度、宽度上也比起其他城池要高大、雄伟,比如东昌府城高三丈五尺,基厚二丈,临清州城则高四寻(八尺为一寻,为三丈二),基广三寻(二丈四),除了府城之外,再没有能够和它相比的了。
清朝大运河图上的临清地图,红圈为土城
另外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城墙的材质上,是其他的州、县城甚至是府城也无法相比的。
据清朝初年编撰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数据,东昌府其他的州城、县城城墙均为土质,而临清州城为砖城,并且这个砖城还有个特点,就是所用城砖是和北京城出自于同一片窑厂,这样的待遇甚至连府城东昌府也没有享受到(据《重修东昌城记略》记载:洪武五年,守御指挥陈侯镛,始甃以砖石,周七里有奇。而临清砖被工部设置专门衙门当做贡砖督办则始于永乐年间。)
临清城砖
为何建北京城要选择临清附近烧制的砖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土质好,细腻无杂质,沙粘适宜,用这种土烧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
清朝临清城池图
临清因为拥有这些优势成为了北京城贡砖的生产地。在永乐年间,由工部营缮员外郎、郎中甚至
临清州志记载的工部督征临清砖的机构
临清的几个窑厂
馆陶的几个贡砖窑厂
也正是沾了烧制贡砖的“光”,临清城所用城砖也是来自于这些窑厂,每砖都印有“临清城砖”字样。当然,为了避免“逾制”,临清的城砖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的,比如烧制时用分窑烧制,城砖个头上也仅有一尺三寸五分、宽七寸、厚三寸,而“贡砖”则长一尺五寸,宽七寸五分,厚三寸六分。临清城所用城砖比起“贡砖”要小一圈。此外贡砖的价格为每块二分七厘,如果烧制的砖
再多说一点,其他地方的府、州、县城如果建设的时候,往往是需要自己砍柴、买碳、烧砖,比如同属于东昌府的清平县城,于清朝嘉庆元年开始由土城改为砖城时,需要“购炭于夏镇、觅灰于陶家嘴”嘉庆三年秋才修好,砖城改建难度之大可见一斑,而临清则避免了这一囧况。
今天的卫星图和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叠加效果
但是就是这样的雄城、坚城,先后经历了乾隆三十九年的王伦起义军、咸丰年间的太平军、宋景诗黑旗军等兵燹战火,到了民国时期已经破败不堪。即使是这样,日军后又凭借坚城成为了其在鲁西北最顽固的据点。1945年临清解放后对城墙进行了拆除,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城市大规模的建设使城墙逐步销声匿迹,而残余的土城也随着卫河的治理、河道和河堤的取直,同河堤内的几个老市镇一起迅速消失、了无痕迹了。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