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5年,已退位的赵武灵王即主父赵雍与儿子赵惠文王,离开都城邯郸去沙丘宫游览,公子章带兵作乱失败后逃入主父赵雍居住的沙丘宫,领兵平乱的权臣率兵包围了沙丘宫,将公子章杀死,主父赵雍被困在沙丘宫中长达三个月,最后活活饿死,战国中期强势崛起的赵国从此走向了衰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了第五次东巡,从都城咸阳出发后,先后到达今湖北、湖南、安徽、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西返回京途中在沙丘行宫病逝。秦始皇死后仅仅过了四年,强大的秦王朝便灰飞烟灭,刘邦顺势而起建立了持续四百年的大汉王朝。
一座沙丘行宫,前有赵武灵王,后有秦始皇,双双毙命于此,如同一个魔咒,充满了不祥之兆,随后便有了困龙之地的恶名,此后千百年来没有帝王敢在此地停留。沙丘行宫,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南,目前仍然有保存比较完整的沙丘宫平台遗址,是广宗县最为出名的历史遗迹。
广宗县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北邻南宫市,南连邱县,西界巨鹿县、平乡县,东接威县,县境南北狭长东西紧窄,全县总面积503平方公里,是河北省面积较小的县之一。
1、广宗国→广宗县
广宗县境地势平坦,沙质土壤遍布,随处可见堆积成丘,因此古名沙丘。上古时期禹铸九鼎划定九州,县境属古冀州之域,商朝时纣王于此地建沙丘行宫。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分封诸侯,县境属邢国领地,春秋末年属晋国管辖,三家分晋后属赵国领地,公元前295年的沙丘兵变即发生于县境内的沙丘宫,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饿死于此地,85年后传奇皇帝秦始皇病逝于此,“困龙”之名自此传开。
刘邦建立汉朝后,县境属堂阳县管辖,堂阳县治所位于今天的新河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朝廷封孝王刘参玄孙刘如意为广宗王,并建广宗国,国都位于今威县城东八公里处,取“推广宗子”之意,广宗之名即源于此。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废除广宗国,县境仍属堂阳县管辖。
光武帝刘秀延续汉统建立后汉,其孙子汉章帝在位时“以广先帝基业”之意,析堂阳县地置广宗县,此为广宗县建县之始。此后终东汉一朝,曾两次将广宗县升置为广宗国,但都很快被废除,曹魏时也曾复置广宗国同样很快就被废,降为广宗县,魏晋十六国时期延续不变。
2、广宗县→宗城县
南北朝时期,县境属北朝统治区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设置同名的广宗郡,广宗县隶属于广宗郡,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广宗郡被废。到了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广宗县改名为宗城县,唐朝时延续不变。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朱温控制了中央朝廷,唐昭宗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为避朱温父亲朱诚讳,宗城县复名广宗县。后唐建立后,广宗县又复名宗城县,北宋时延续不变。金朝灭亡北宋后控制了今河北地区,宗城县属金朝统治区域,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时为避讳改为洺水县,县境属洺水县管辖。
3、洺水县→广宗县
蒙古汗国崛起后不断南征,于1234年覆灭了金朝,洺水县属蒙古汗国管辖。蒙古宪宗五年(公元1255年),析洺水县武道镇(即今广宗县城)地置广宗县,明清时广宗县为顺德府九县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广宗县隶属于河北省邢台专区,1958年底广宗县并入巨鹿县,1961年复置广宗县,先后隶属于邢台专区、邢台地区,1993年隶属于地级邢台市管辖至今。
纵观广宗县的历史,赵武灵王、秦始皇两位帝王的意外死亡让广宗县名声在外,“广宗”之名则源于公元2年的广宗王及广宗国,此后又历经广宗县-宗城县-洺水县-广宗县的变迁,可谓是历尽沧桑殊为不易。目前广宗县下辖4个镇、4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县总人口33.5万人。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广宗县人杰地灵,贤达之士频出,如三国第一皇后郭女王、北齐开国元勋潘乐、唐朝名臣盘好礼、宋朝名相范质、明朝礼部尚书崔恭、清朝河南巡抚郑元善等人,皆广为后世称道,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也是唐朝时广宗县人,正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广宗县志》开篇所称:“千里一圣,百里一贤;地灵所钟,人杰为先。”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