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南大地,太行山脚下,有一个古村落特别引人注意,这个地方就是河北省武安市伯延村。
在华北平原上很多村庄都难寻古老的痕迹,甚或一块古砖都难以找到,全是清一色的新式现代化建筑,像古庙、古阁、古碑、古槐树、古狮子、家庙、明清老房子等等早已烟消云散。可这些东西在武安,随便走进任何一个村庄都随处可见,武安可谓传统古村落最多的地方。
说起伯延村,大家一定看过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1961年,周总理来到革命老区武安伯延进行调研,了解真实的农村状况。随后,便解散了大食堂。这是伯延人民的骄傲,一个小村庄,能来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太难得了。而且,解散食堂就是从这个村庄开始的,其历史意义多么重大。
伯延村在太行山东麓 ,在武安城东南8公里处,南依鼓山,北临南洺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武安县志》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在这里居住,北宋元祐年间建村,因村子形如大雁,故名“伯雁”,后将“雁”写作“延”。
要说伯延村古老,就必须看伯延镇的古民居,而且能形成古民居群落,保存之完好,建筑之精美,实属罕见。这样的民居形成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里在清代和民国是武安的首富之地。从清乾隆年间开始,有一半以上村民审时度势,陆续外出经商,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各地。老人们讲,旧时本村邮局一日可收在外经商者寄回的几千万大洋,可谓日进斗金。
伯延人外出经商,北方从关内到东三省,再到内蒙、西北地区,伯延人以药材为主。南方在开封、郑州、安阳、苏杭以经营绸缎为主。形成“南绸北药”的局面,大小店铺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房、徐、程、翟、朱等姓的富商巨贾。他们斥巨资在家乡建造房舍,为伯延留下了规模宏大、布局精巧的建筑群。现存150余处清末民初古民居,其中徐家的“九门相照”和房家的“品字大宅”尤为出众。
在徐家庄园门前写有:“里三门外三门三三见九门门门相照,前两院后两院二二合四院院院生辉。”的对联。主人凭借雄厚财力,专门到北京请人设计图纸,建造了这座占地约2400平方米的套式庄园。庄园共有四个院落,令人称奇的是,它们都建在80米长的一条中轴线上,从南到北渐次升高,寓意“步步高升”。
房家庄园建成于晚清至民国初期,就像城堡。高大的墙壁、曲折的街巷,占地约1万平方米,透着庄严神秘的气息。庄园坐东朝西,呈品字形。西古道的南北两端各建有一座高大的门楼,是进出庄园的唯一通道。在那个战乱年代,这种城堡式建筑可保安全。在庄园南古道的尽头,有一面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大影壁,雕工精湛,图案精美,寓意深刻,全国少有。以福禄寿三星图为主体。雕刻了八仙、渔樵耕读等30多个人物以及梅兰松竹等20多种花草、动物图案。
伯延历史上曾出现诸多名人,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至今仍具相当影响。
房家的房锦云是一有才、有德,扶危济困的开明乡绅。武安灾荒年,房锦云开仓放粮,并带头捐款捐粮。1907年,他与同村徐文德、徐文昭共同创办“尚德小学”,以新式教育培育人才。1918年,北大新教学楼因资金短缺停工,其子房继尧正在北大任教,言及此事,房锦云慨然捐资相助。教学楼竣工后,校长蔡元培亲题“育我菁莪”牌匾赠与房家,以示纪念。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部在这里抗日。解放战争时期,高树勋与刘伯承曾在伯延村会晤,揭开了著名的"邯郸起义"序幕。在伯延召开欢迎高树勋归来暨民主建国军成立大会。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边区政府曾驻伯延镇。
高树勋
伯延镇自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道光年间设镇,商业活动十分繁荣,被称为武安八小镇之一。明清两朝,科第屡显,取得功名的就有12人。徐诚身乃康熙48年进士。举人有万会一、徐文蔚、翟凤清、翟鹤年等。一个村庄出了这么多名人,真可谓人杰地灵。中国古代那么多村庄,有几个出过如此众多的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呢?靠天吃饭、贫穷落后的地方恐怕就是出个一个小小的秀才都难于上青天。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