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人民军工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军工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无私奉献,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人民军工精神”,也始终是我们党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奋战在燕赵大地的人民军工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了巨大牺牲。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河北省军民融合促进会共同推出【军工冀忆】栏目,刊登系列文章,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深处有一个“军工专业村”,人们还喜欢称呼它为“山尖上的红色兵工厂”。这里不仅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宅院、古街道,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兵工厂遗址。
——这里就是邯郸市磁县陶泉乡花驼村。
2019年2月28日,笔者一行在磁县县委宣传部赵飞同志陪同下来到花驼村,河北申美旅游开发集团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申美集团是2017年8月由磁县申家庄煤矿转型成立,集团依托当地观天佛山景观以及红色旅游、花驼古村落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申美集团的工作人员对景区内红色遗址的勘查、对军工史料的整理和文物的收集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曾先后到山西省、河南省等地查阅资料,走访当年曾经在这里生活战斗过的军工老战士,不辞辛苦到北京、石家庄请教相关专家学者。
在村中高低错落的小巷踏着青石板,抚摸着一幢幢石头砌成的老屋,倾听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记忆如此清晰,历史并未远去……
古朴风貌,传统名村
花驼村是邯郸市磁县最偏远的山村,属陶泉乡辖区。村庄座落在天宝寨半山腰处,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旧时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下的西韩沟村,平均海拔700余米,是磁县地势最高的村落,俗称“天尖村”。
村民与石为居,民风古朴,历史悠久。据村民讲,东魏高欢时,阁老郭荣因遭奸臣陷害,第二天将满门抄斩,头天晚上在同僚的帮助下,郭荣带领全家三十余人深夜出逃来到此地,由于北边山岭很像人的耳朵,故取名欢耳驼。公元550年,东魏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后,欢耳驼改名为花驼村,此名沿用至今。现存有西汉末年的天宝古寨、隋唐时期石碾、元代的摩崖石刻、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129师兵工厂旧址等等。2012年底,花驼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为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隋唐时期石碾遗存
远眺天宝寨景区观天佛
军民一家,同仇敌忾
千百年来村民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1938年春节前后,中国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中共磁县县委、县政府转移到天宝寨附近的中岔口村。县长田裕民为解决兵械修理及军需物资供应问题,将抗日武装兵工厂设在了群众基础好,交通较为隐蔽的西韩沟和花驼村。随着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进驻涉县,两个村又逐渐发展成为大部队的军工物资生产与中转基地。为了支援抗日,花驼村、西韩沟村的父老乡亲将村中的大部分民房捐献给八路军使用,为了选用上好的木料造枪托、弹柄,整个抗战间,村里人几乎砍光了天宝寨周边所有的果木。枪支弹药、被服鞋袜被源源不断地从村里输送到前线,一时间这里成了根据地内有名的“军工专业村”。
因花驼村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便作为129师兵工厂厂部所在地,主要生产便于担运的物资。村里最大的一处二层三进院落被老乡捐献出来当作厂部使用,并将前排房屋改造为兼具嘹望和防守功能的炮楼,附近的一处院落为电台旧址,当时的肥皂厂、被服厂、枪械厂、地雷厂、毛织厂、军工食堂等分布在村内各处院落和古庙宇中。
红色基因,永放光芒
西韩沟村在花驼村下面,因交通运输较为便利,主要作为军工运输转运和重型物资生产基地。1941年正月初五,驻磁县日军1500余人为捣毁我军需物资生产基地,直扑西韩沟而来。事先获悉情报后,我军民将人员设备物资及时转移到地势险要的天宝寨,一时无法转移的物资就地掩埋。敌军见一无所获,气急败坏,竟放火焚村,500多间民房毁于一旦,隐藏在屋中的粮食被大火烤焦。当时正值隆冬,无家可归的村民只得投亲靠友。望着一片片残垣断壁,父老乡亲们一股股复仇的怒火在胸中燃烧。
当时广大革命干部和群众为保护这个兵工厂,抛头颅,洒热血,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一位八路军干部为了保护兵工厂和群众转移,被日军割掉头颅,壮烈牺牲,后被安葬在五里河村西的山坡上。兵工厂在花驼村七年多的时间,始终没有遭到敌人破坏,为抗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5年4月,由于形势变化,兵工厂由花驼村迁往涉县西达,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涉县西达兵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