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边区首府的邯郸市
1、政权建设
为了巩固和发展以邯郸为中心的解放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邯郸自1946年4月1日起,实行市、县分治,邯郸市改为边区的直辖市,成为边区的首府。行政区划调整后,王悦尘任市长,冯于九任副市长;市政府设办公室、公安局、工商局、税务局、邮政局、电话局、市政科、财政科、司法科、教育科、建设科、社会科、民政科、行政科和合作总社等机构。同时,还成立了邯郸市警备司令部、市民主救国会、市武装工作委员会、市工商业联合会等组织。市辖5个行政区(车站区、南关区、北城区、南城区、张庄桥区)、14个街道和41个自然村;市域面积缩小为35平方公里,总人口 40993人,再加上流动商人及军政人员,邯郸市的人口应为5万余人。
边区党政军机关迁驻邯郸不久,边区参议会召开了第一届第二次会议,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戎伍胜等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冀南、太行、太岳、冀鲁豫四大解放区的代表470名,会议历时11天,盛况空前。会议审议通过了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所作的《巩固和平推进边区民主建设》的政府工作报告,选举薄一波为参议会议长,补选了边区政府委员和参议会驻会委员,会议还通过了在邯郸建设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决议。会议之后,边区政府还增设了邮政总局、卫生总局、贸易总局等机构。在冀南银行迁驻邯郸之后,为发展城市金融的需要,还创办了边区第一家民营银行——瑞华银行。在加强边区党政军机关建设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专署、县、乡、村的各级民主政权建设。
2、军事建设
1946年6月,国民党公开撕毁国共停战协定,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国性内战。7月14日,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在邯郸成立,8月6日野战军在马头镇召开誓师大会,政委邓小平作了开展自卫反击作战的动员报告。8月1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由邯郸出发,挥师南下,挺进中原,从而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1946年9月13日,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在邯郸建军。该军的前身是杨虎城将军早年在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中建立起来的第十七路军,十七路军是当年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力量,坚持抗日作战数年之久,因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十七路军第17师于1945年7月17日在河南洛宁举行起义,回到晋冀鲁豫边区。邯郸解放后,第17师师长张复振将军曾兼任邯郸警备区司令员,政委刘威诚任中共邯郸市委委员。
1946年8月30日,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55师官兵在师长孔从周的率领下,自河南巩县举行起义后来到邯郸,边区政府在邯郸戏院为55师官兵举行盛大欢迎晚会。新组建的民主联军38军加入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序列,下辖17师和55师。孔从周任军长,刘威诚任副军长,王汝昭为参谋长,崔促远为政治部主任,后调汪锋为政治委员,随即挺进中原,东西转战,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0月17日,边区政府在大礼堂举行“反对卖国、坚持独立、反对内战、保卫和平”的爱国自卫战争动员大会,发出了《为全力支援前线争取爱国自卫战争胜利向全区人民行政工作人员的紧急号召》。随即,成立“邯郸市各界爱国自卫战争动员委员会”,建立兵站,组建了民兵自卫队,组织战勤服务,全力以赴支援爱国自卫战争。
3、经济建设
边区政府在迁驻邯郸之后,为了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全面开展了边区的经济建设。
1946年3月,中央局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动群众工作的指示》,针对发展城市工商业问题,提出了在发动城市工店徒增资斗争和解决城市农民土地问题中,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城市工商业的方针。1946年4月15日,峰峰煤矿股东大会在邯郸市召开,成立公私合营的利民煤矿公司,大力发展工矿业。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边区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冀南银行还发放低息贷款,帮助恢复手工业生产和安置城市贫民生活,组织生产自救。为恢复和发展工商业,政府鼓励商人经营日用工业和轻工业品,并采取特殊政策,减免税收三分之一,还发放贷款给予帮助。此后,边区工商总局将公营的泰昌面粉公司转让私人经营,实行“劳资合作、劳资互助、劳资两利”的方针,防止和纠正在城市群众运动中出现侵犯工商业者利益的偏差。由于边区政府坚决贯彻了党的保护发展工商业政策,到1946年6月以后,不仅私营工商业日趋活跃,边区党政军机关所开办的公营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6月2日,中央局和边区政府在邯郸召开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中央局、边区政府、军区机关还抽调了200余名干部,组成首批土改工作队,经中央局民运部集中培训后,从邯郸市出发,分赴各县农村,发动土地改革运动。自此,土改运动在邯郸城乡全面展开。边区政府还及时发出了《加紧生产工作的指示》,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冬春两季大生产运动。中央局经济部为指导边区农业生产,创办了邯郸农场,拥用土地200余亩,培育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田技术。同时,还通过冀南银行,发放低息贷款,用于发展农业生产,掀起了解放后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热朝。
4、文化建设
边区政府在邯郸期间,积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事业,推动了边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1946年春,新华通迅社在邯郸成立了晋冀鲁豫总分社,负责领导边区的新闻事业。不久,中央局从《新华日报》社抽调张磐石等人到邯创办了《人民日报》,5月15日,《人民日报》在邯郸市中学礼堂举行了创刊典礼,边区的党政军领导邓小平、刘伯承、杨秀峰、邢肇棠、任白戈等到会祝贺。张磐石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创刊初始的报头为剪辑的毛泽东手迹,7月1日正式使用了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日报》题写的报头。不久,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与《人民日报》社合而为一,下设编辑部、印刷厂、后勤等部门,总计120余人,社址设在今火磨街的东口。《人民日报》在中央局领导下,得到了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等区报社的热情支持。11月,《人民日报》社随中央局迁到武安县河西村。1948年6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人民日报》同《晋察冀日报》合并,毛泽东同志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1949年8月,《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共出版了746期,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6年5月,还创办了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成为解放区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三大电台之一。6月初,为准备自卫反击战,中央局决定将邯郸新华广播电台转移涉县沙河村。9月1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从此,真理的声音伴随着红色电波,传遍了中国的万里长空。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发动重点进攻,为了保证党中央声音的传播,中共中央决定由邯郸新华社广播电台代替陕北新华广台的播音。1949年元旦,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结束播音,不久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往北平,建立了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成为中央人民广台的前身。
在边区的文化建设中,1946年1月初在邯郸还成立了冀南书店,经营边区的图书出版事业。随即华北新华书店 、裕民印刷厂、军区政治部业余编译社等文化机构相继迁驻邯郸市。华北新华书店在邯郸期间,除继续翻印延安出版的书籍外,于1946年6月1日创刊了通俗读物《新大众》,每期发行到12000余册。
为了进一步繁荣边区的文化艺术事业,1946年4月6日,边区政府在邯郸召开了文化艺术界座谈会。边区知名艺术家云集邯郸,成立了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范文澜当选为理事长,陈荒媒为副理事长,张磐石 、赵树理、张香山、朱穆之、任白戈、王春为常务理事,聘请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为名誉理事长。与此同时,还成立了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6月15日创刊了大型综合月刊《北方杂志》。边区文化团体成立之后,在邯郸举办了一系列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还曾邀请陕甘宁边区联防军剧团来邯郸公演了《抓壮丁》等大型剧目。边区文联在邯郸期间,先后邀请解放军各艺术团体和摄影团来邯举行公演和举办延安等地生活摄影展览,举办翻身诗歌漫谈会等文化活动,推动了边区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