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记忆——邯郸一万年历史的古代经济
日期:2019-07-22 11:17:02  点击:
来源: 邯郸记忆  作者:

  

 

早在1万多年前,邯郸的先人在鼓山东麓、南洺河北岸的台地上,开始了邯郸的原始农业,他们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种植粟,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源头之一,被考古界命名为“磁山文化”。

从春秋开始,邯郸的经济开始步入第一次辉煌。《春秋·谷粱传》载,公元前546年,卫献公的弟弟卫鱄:“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邯郸手工业很发达,划分了专业。《国语·晋语》记载,“邯郸之仓库实”。今天邯郸考古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兵器、玉器、青铜器、陶器、铁器等,充分说明邯郸农业经济和手工业发展发达。

战国时期,邯郸是农业与工商业繁荣的大都市。据《战国策》记载,在苏秦说燕文侯时,赵国粮食储藏以达到“粟支十年”,可见邯郸的农业已很发达。赵国手工业也很发达,邯郸为战国时期三大冶铁中心之一,生产出大量的生产农具,手工工具及兵器,出现著名的企业家,如实业家“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邯郸卓氏也是以冶铁致富的典型。邯郸还能大量使用铁范生产薄壁铸铁器,其次表现为青铜工艺的高超。从出土的青铜器看,邯郸人已掌握错金,鎏金和镶嵌等技术,并于其它诸侯国出土。特别是赵国的铜镜,铸造精良,美仑美奂。另外,赵国其他手工业在战国时期也得到相当发展,发掘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都可看出其技艺的精湛。赵国手工业的发达使其制造出大量手工制品流通于国内及各诸侯国市场,成为重要商品,其中统治阶级使用的奢侈品如金银器、丝绸、珠玉等装饰品在商品中占很大比重。

战国时期邯郸发行赵国金属货币“甘单”布,遍布北方各诸侯国,是可以走遍天下的“硬通货”,足以见证赵国的商业繁荣,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商业文明。秦国商鞅变法后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赵国却是大力推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允许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允许集市贸易的开设。这使邯郸的商业极为繁荣,因此出现了像吕不韦这样能赢利“百倍”、“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邯郸列为战国时期的八大都会之首,称邯郸是“漳、河之间一都会也”。

赵国灭亡后,邯郸虽失去国都的地位,但仍经济繁荣,《汉·盐铁论》载:“赵之邯郸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汉初先后封张耳、张敖父子为赵王。高祖九年(前198年)封其子刘如意为赵王,邯郸城开始得到恢复。在西汉时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邯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汉书·食货志》载,在王莽时期,“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邯郸列为“五都”,排名第二位,是全国性第三大经济中心城市。据《汉书·地理志》所载,邯郸总人口达942万人。邯郸的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两汉时期,冶铁业是邯郸手工业的支柱行业,赵国设置有主管冶铁业的官员。

东汉末年,随着北方战乱,邯郸城的衰落,导致邯郸经济一落千丈。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后,一面率军平定袁氏残余势力,一面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开始着手营建邺城,欲把邺城作为统一北方的大本营和根据地。曹操在邺城营建的著名三台建筑中,其中的冰井台,高8丈,有房屋140间,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食盐等物,以防不虞,可见其经济之发达。在后来的五个王朝更替中,邺都依旧人口充盈,物产丰饶,往来其间的不仅有西域的突厥、回鹘等少数民族,还有中亚的粟特、波斯等外国人常住于此。邺城四方商贾云集,天下奇珍汇聚,外贸发达,成为名噪天下的国际性大都市。西晋左思所作《魏都赋》,正是描写邺城此时的繁华景象。

《隋书·地理志》说:“魏郡,邺都所在,浮巧成俗,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士女被服,咸以奢丽相高,其性所尚习,得京、洛之风矣。”也就是说,北朝中后期,其繁华的程度可与洛阳比美。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其文化性质就社区而言属于都市文化,就经济而言属于商业文化。这种风俗的形成,无疑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公元581年,杨坚毁邺后,那燃烧了一月有余的大火,也烧尽了邺都三百多年的繁华。邯郸的经济,也进入了第二次衰败。

隋末,随着大运河的开通,邯郸东部的大名城开始兴起,在唐末藩镇割据及五代时期,逐渐形成华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都市,成为邯郸新的经济中心。《旧五代史》称后唐长兴年间“时邺都繁富为天下之冠,而土俗犷悍,民多争讼”。大诗人李白来此游历时,曾赞叹道:“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高适也曾赋诗道:“魏郡十万户,歌钟喧闾里。”五代后唐时期的《诸山圣迹志》也称:“邺都,即魏府也。管七州五十余县,府城周围一百二十里。寺院大小一百余所,僧尼七千余人。并于此处建国。土出绫罗,多丰繁,平原险陆,左右山川,商贾填便,不殊镇府也。”大名经济繁荣、工商兴旺,为时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宋金元时期,除大名为中心的经济圈外,峰峰、武安有名闻天下的“铁冶都”之称。元代临水镇是产铁中心,“总辖沙窝等八冶,炉丁万千户,收铁百余万斤”。以磁州观台、临水、彭城古镇为中心的陶瓷工业“磁州窑”,作为北方地区最大的民窑,也在此时发展到一个高峰,陶瓷产品除供应北方地区外,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伊朗等国家,成为邯郸辐射最广的古代工业产品,至今,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有收藏。

元末,邯郸经济在“燕王扫碑”的战争中,遭到蹂躏,万户萧条,十不存一,以致于在明初,不得不从山西大量移民。经过百年的休养生息,明清时期,邯郸已是一方富庶之地。官府在磁州的彭城镇设立烧制陶瓷的“官窑”,“岁造磁坛纳入光禄寺”,有“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之称。东部农业平原,经过修建水利设施,棉花、粮食等农产品输送到西部山区,而西部山区的山货、煤炭开始输送到东部。滏阳河水运繁忙,帆樯林立,沿岸出现了众多码头城镇和集市。形成了东以大名府、西以广平府为中心的两个经济圈。特别是清末官矿与商业煤矿的开采,为近现代邯郸的发兴奠定了基础。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