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商(连载60)第二章 工业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第六节 纺织业
日期:2019-07-17 16:11:11  点击:
来源:新邯郸  作者:

 民国时期的纺织业

 

1904 年清政府在实行“新政”中,要求各地开办纺织工厂。邯郸城南门里人、商人出身 的王铭鼎筹集京钱 1200 串,遂“购机辟地”,于 1907 年开办了“邯郸织工厂”,仿西法织布,“改 良土货”,常年流动资金 3000 串。这是邯郸的第一家官办近代企业,也是邯郸最早的织布工厂。 1920 年代初,因为怡丰面粉公司需要大量白布制作面袋,而当时所用白布全系家庭纺织产品, 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王铭鼎、王绍轩父子看准这个商机,遂起用春场村织户王用民,发动春场 村有织布机的织户 20 余家,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生产方法,“以线易布,仅织户于伊家 中为之。织户之机系新式人力木机及铁机,共计二百余张”,进行织布加工生产,企业所得纯 利,以三七分成方法计发织户工钱。

 

1925 年,王家父子为了扩大生产,将春场村的木机改造成拉梭机,并投入 1000 元资金, 正式成立了广济织染厂(《邯郸文史资料》第八辑),厂址设在仓道街(今南门里街),使用 洋线织布,提高了白布的产量和质量。“初此项布匹仅供面袋或丧布之用,销路甚狭,殊非久 计。后刻正研究计划改良,以期与高阳、潍县等不相颉颃”。

 

1926 年,王绍轩派王用民等人到高阳一带学习织布技术,返回后又继续扩大织布工厂, 之后王绍轩又将工厂移到东门里衙门前街,仍然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正式 设立“民生织布厂”。随着织户的数量增多,由原来春场村发展到苏曹、陈庄、军师堡、王安 堡一带。民生织布厂不仅棉布产量提高,棉花、棉纱等运销业务也不断扩大,“民生织布厂经 营棉花仅二三年就获利巨资”。而后民生厂生产工艺也有了重大进步,不但生产白布,还生产 花布,在市场上成为紧俏商品,远销外地市场。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一个时期,王绍轩成为邯 郸的大富户之一。

 

民国时期,邯郸开始了现代纺织工业,主要有制棉业(轧花)、织布业、皮麻业、缫丝业 和印染业。较大的织布工厂是王绅创办的工厂。据民国《邯郸县志》记载:城东门里王绅,自 清季提倡织布工厂,屡兴屡蹶,迄未发展。嗣于民国十八年后(1929 年)设民生工厂,以线易布。 据统计,每年产布 12000 余匹,工资 8000 余元。织户之机系新式人力木机及铁机,计共 120 张。制棉业已开始使用轧花车,城西关安庄等村经营此者最多,每年秋后,“终日隆隆,聒噪耳鼓,几乎不隔一户,近数年来外来邯运贩者络绎不绝,统计每年运出之花约数十万斤,轧制 工资计在数千元”。

 

其他各县也开始发展纺织业。如武安县于民国十八年(1929 年),县成立民生工厂,陆 续添置了织布机 10 部、提花机 2 部、合线机 1 部、毛巾机 4 部,生产斜纹哔叽、十字布等。 后又建裕民工厂,生产花格布、蚊帐纱、带色条布等,颇受社会欢迎。日军占领武安城后,暂 停业。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1942 年至 1943 年灾荒期间,根据地发动妇 女开展纺线运动。如太行区发动 4 万名妇女投入纺织运动,共纺线、织布 200 余万斤,换回粮 800 多万斤,既保证了军需,又安顿了群众生活。

 

1947 1 月,为了支援前线,邯郸地区各县掀起“百日”纺织运动,组织纺织厂 380 个、 5401 人,纺线 261566 斤,床入厂妇女 22172 人,纺线 62943 斤,织土布 91.4 万斤。新中国成立 初,纺织业逐步得到发展。仅武安县有私营针织户 22 家及文华,三星、西关、东关、信用等 5 个织布厂,共有织机 50 部,产品有条布、线毯,后增加白布、合股布、褥单布、斜纹布等, 年平均织布 3180 匹、线毯 4800 条。产品除满足本县外,大宗销往长治、左权一带。后因工艺 技术落后,除文华织布厂移交石家庄纺织厂外,其余均停业。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