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北朝,它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封建王朝。北魏于439年统一中国北方。534年又分裂为东、西魏政权。这一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东魏的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地区。550年,高欢病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帝,史称“北齐”。西魏定都于长安,实际统治者是宇文泰,控制了洛阳以西地区。宇文泰于556年病死,其子宇文觉废西魏,国号周,史称“北周”。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前后对峙了40余年。直至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统一的隋王朝。
据《魏书·地形志》司州广平郡条记载,邯郸晋时属广平郡,后属魏郡(指十六国时期),北魏太武帝真君六年(445)还属广平郡。据知,邯郸自397年属北魏后直到445年之前仍属魏郡,445年之后才属广平郡,一直持续到北魏末年。东魏、北齐时期邯郸也无变化,人口大约在17000左右。
北齐在后主高纬统治期间,骄奢淫逸,大兴土木,政治极端腐败。武平四年(573年),“诏营邯郸宫”。[ 北齐邯郸宫的营建时间,见《北齐书》卷8《后主纪》。民国本《邯郸县志》又引《隋书·五行志》,认为该志记载营建时间是武平四年(573),这实际是对该志的误解。]邯郸宫,“穷侈极丽,后宫侍御千余人,皆宝玉食”。[《隋书》卷22《五行志上》。本书所引《隋书》均为中华书局1973年版点校本。]关于北齐邯郸宫的位置,大概是在汉代赵王宫殿的基址上营建的。[ 侯仁之《邯郸城址的演变和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见《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三)隋唐五代邯郸的停滞
邯郸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百余年的战乱之后,由于隋代推行均田制和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的政策,使人口和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但在隋末战乱中,邯郸再次受到严重破坏。唐朝前期虽然有一百多年的社会安定,但邯郸作为一个非常普通的县治并无多大改观。“安史之乱”以后,邯郸又处于藩镇割据统治之下。到五代后期,包括邯郸在内的河北地区更是战乱频仍,几无宁日。所以,在整个隋唐五代时期,邯郸的城市经济长期处在停滞与萧条之中。
1.隋代的邯郸
据《隋书》记载,“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十年改邯郸为临洺。”就是说隋代前期邯郸县治曾有过迁移,其隶属关系也有变化,[ 隋代的易阳、临洺即今永年县临洺关。关于隋代邯郸隶属关系的变化,我们在《邯郸古代城市史》隋代部分曾经对文献记载的矛盾进行了考辩。]即从隋开皇六年(586)到开皇十年(590)邯郸县治一度迁移到了今临洺关。邯郸县境也扩大到了易阳县。随着开皇十年复置临洺县,邯郸县治又迁回邯郸县原境,这也是历史上邯郸县治所变动的唯一明确记载。
隋初,仍然沿袭了北周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区制度。在开皇十年(590)以前,邯郸属洺州。“隋开皇十年置磁州,邯郸县属焉。大业二年(606)废磁州,县属洺州。”[ 见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元和郡县志》磁州邯郸县条。]邯郸改临洺移治陟乡,可能同这次隶属关系变化有直接关系,到大业三年,改洺州为武安郡,邯郸才成为武安郡辖县之一。
《隋书·地理志》记载,邯郸所属的武安郡八县共有118595户,每县平均14800余户,考虑武安户数应高于其它县,其它七县平均在万余户。根据这个数字计算,如果按照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人口大致为每户五口计,邯郸的人口总数应在7万左右。再者《法苑珠林》载有邯郸人眭仁茜其人其事,文中称邯郸有“万余户”,这是隋大业年间的事情,可以印证《隋书·地理志》关于邯郸人口情况的记载。[ 民国二十二年本《邯郸县志》称录自旧志,所谓“陆仁茜”,按所载疑有误,《法苑珠林》卷6《舍宅部》作“眭仁茜”,且内容远详于《邯郸县志》,内容涉及有关邯郸的社会、人口情况。]东魏武定年间(543-549),邯郸为3958.33户、17233.83口人,至隋大业五年(609)达到14824.38户、70000多口人。从武定年间到大业五年,不过五、六十年的时间,户口数分别增长3倍左右,可见这个时期邯郸的人口比北朝时期有较大的增长。
隋代在邯郸曾经发生过三次战争,一是军瓦岗军领袖李密被俘后于邯郸成功出逃。李密出身贵族,早在加入瓦岗军之前曾参加过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反对隋炀帝的起兵,在围攻洛阳兵败时被俘,当被押送至邯郸时,用重金买通押送的官吏脱逃成功,随即投奔了翟让农民起义军,以后成为瓦岗军农民起义领袖和隋唐之际的风云人物。二是大业十年(614),隋炀帝东征高丽自辽东返东都途中,于八月己巳经过邯郸,遭到邯郸起义军领袖杨公卿率领的八千人袭击,给隋炀帝御林军以沉重打击。三是王君廓武装一度占据邯郸,这股武装对邯郸的破坏很大,后来经一个叫王君愕的邯郸人对他进行劝导,他才离开邯郸。这三次战争,对邯郸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唐代的邯郸
在唐代前期,被人们称为封建社会的盛世,整个社会经济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还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自从“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地区战端频起,行政区划屡次易手,藩镇割据最终形成。
邯郸紧邻魏博镇的统治中心,成为唐王朝遏制河北藩镇割据势力的前哨阵地,割据战争时松时紧,战和无常,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邯郸的行政区划先属紫州,后属洺州,又改属磁州,再属洺州,忽南忽北,隶属无定。至贞观元年(627),唐朝大规模调整全国行政区划之后,邯郸隶属洺州的关系才基本固定下来,一直持续到永泰元年(765),以后直至唐末邯郸隶属磁州的关系再末改变。[《新唐书》卷37《地理志》,唐元祐三年(906),改磁州为惠州。本书所引《新唐书》均为中华书局1975年版点校本。
]
唐代邯郸的人口,至贞观十三年(639)只有3276.14户和14432.86口人,到天宝元年(742)才达到9166.6户和68328口人,一百年中净增加值还不到2倍。所以,唐代的邯郸是在走向衰落过程中出现了停滞状况。
唐代邯郸城的规模有多大?文献没有记载,但根据先后在供电局南北两院、邯郸市新生砖厂、邯郸钢铁总厂北大门等地出土的唐代墓志记载,(图42)可知唐代邯郸城的大致范围:东城墙位于今陵西大街迤东一线,北城墙应在今丛台路以南,南城墙应在向阳路以北一线,西城墙应在今浴新大街以东一线。南北长不足1500米,东西宽约500米左右。当然,这样一个城域范围并不精确,仅仅是一个大致的范围。由此可见,邯郸城自汉魏之际迅速衰落,唐代更是一落千丈。
唐代邯郸出过一个著名诗人刘言史,《全唐诗》卷468附有他的小传。刘言史与李贺是同时代人,大致活动于唐德宗、唐宪宗时期(780-820),初在成德镇(亦称镇冀镇)王武俊慕下任职,被荐授枣强县令,他推病辞而不任,人称刘枣强即缘于此。后又任李夷简山南节度幕僚。[《全唐诗》卷301。]不久,因贫困饿死于湖北襄阳。他一生很不得意,辗转流离,贫困潦倒,最后客死他乡。
在唐代诗人中,刘言史的文学成就颇高。皮日休《唐刘言史碑》说他能与李贺齐名,“歌诗千首,其美丽恢瞻自贺外莫得比。”当时刘言史诗歌创作成就颇大,一度广为流传,至少可以算得上唐代诗坛的二流作家。可惜一代诗人天不假年,贫困饥饿而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3.五代的邯郸
五代,是指在中原地区相继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封建王朝,也称五代十国,共计53年。由于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所以说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个时期邯郸仍然隶属磁州,但由于五代是战乱频仍的时期,所以邯郸在军事上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唐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曾对其子李周说:“邯郸用武之地,今世道未平,汝当从军旅以兴吾门。”这说明当时人们仍然很重视邯郸的军事战略地位。
在后晋末年,邯郸曾遭到了契丹的严重破坏。开运元年(994)十二月,契丹耶律德光又一次率军南侵,沿太行东麓先后攻取各县。次年正月,契丹军攻克邢、洺、磁等州,并占领了战略要地邯郸。由于后晋军将领皇浦遏与慕蓉彦超率军死战,力挫契丹的兵锋,“契丹主(耶律德光)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资治通鉴》卷284后晋齐王开运二年(945)。]此次契丹虽然败退,但这次战争对包括邯郸在内的河北地区经济的破坏程度是相当严重的。史称“千里之外,焚剽殆尽。”[《契丹国志》卷3 《太宗皇帝下》。]这是邯郸又一次遭到的严重破坏,使走向衰败的邯郸更是雪上加霜。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