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西部有个名为“冠”的县。可能今天很多人一听到这个名字,感觉“这名字起的真不错,冠军、冠县,事事为冠,多好!”。
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冠县的“冠”字其实最开始是来源于衣冠的“冠”,也就是现在人所说的“帽子”。其实在古代特别是周礼确定之后,戴在头上的东西有很多,称呼也各不相同,此事稍后再说。
春秋冠氏邑
《读史方舆纪要》以及冠县本地的各类志书均记载:冠县,春秋晋冠氏邑。意为冠县这一片地方在春秋时期是晋国的土地,后来被封给“冠氏”用来建城。关于“冠氏”的来历,正史没有确切记载,仅有当地群众世代相传的两个故事:一是晋国有个人特别会做“冠”也就是帽子,晋国国君非常欣赏他,于是就给了他一块封地,名为“冠氏邑”。第二个故事是说晋国有个人立了大功,国君奖励了他一顶特别漂亮的“冠”并给了他一块封地,于是这块封地就称“冠氏邑”。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会做帽子就给他封地?其实在古代的制作帽子之法不亚于今天级别非常高的商业机密。比如《左传·昭二十三年》:“晋范献子求货于叔孙,使请冠焉,取其冠法。”,意思是晋国的范献子,也就是范鞅,向鲁国的叔孙请求制帽子的方法。因为鲁国是继承周礼最好、最全的国家,所以连制冠之法也掌握的最好。这次连制冠之法也成了国与国之间交易的筹码,可见冠的重要性。而对于立功的人来说也是奖给以“冠”来说明赏赐之重,比如《坊记》云:“赵武灵王制鹖冠以表武士”,意思是赵武灵王制作了鹖冠用来表彰武士,鹖即为现在褐马鸡,其性格遇有被侵者,直往赴斗,虽死不置。奖给鹖冠彰显其英勇。
为什么“冠”这么重要?
因为“冠”在周朝以后不仅仅是服饰的一部分这么简单,而是赋予给它了重要的、区分各阶层身份的属性。
在那时候能戴在头上的服饰有冕、弁、冠、帻、巾几种,名称不同,能够戴的人也不同。
秦始皇所冠之冕
“冕”的级别最高,能戴者没有几人。冕的样式为“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后垂三寸,系为十二旒。”,其前檐比后檐低一寸,呈倾斜状,前后檐均有白玉珠做的旒,《通考》记载的冕能够戴的人及样式为:冕惟卿大夫以上得服之。以旒数多寡为等差,天子十二旒,大夫三旒,大夫以下不得服。
即只有朝廷里的顶级官员以上才可以戴,并且冕前后的旒,天子是12旒,大夫是3旒。大夫以下的不允许冠冕。
山东博物馆藏明代鲁王九缝皮弁
“弁”的级别次之,《通考》云:弁亚于冕,自天子至于士,皆得服之。可见“弁”的级别是要低于冕的,并且可以戴的人扩大了,最低到“士”就可以戴。“弁”和冕相比样式差不多,不过不倾斜,前后一样平。国君及卿士大夫,在大朝大祭的正式场合外,一般都着“弁”,弁成为了日常礼服。
冠
“冠”则用于休闲的状态所戴。《正义》记载“养老、燕饮、燕居之服”,是用于养老、喝闲酒、在家休闲时穿戴。(注:本文此处表述的“冠”为服饰的一种,其他处所表述的“冠”或为帽子的泛指,或为动词把帽子戴上的意思)
帻和巾
“帻”与“巾”则是庶人,也就是平民百姓的穿戴了。蔡邕《独断》中说道:“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意思是干活打杂的、最底层的、不可以戴冠的人的服饰。而对于“巾”《释名》是这么说的:“士冠,庶人巾。”只有士以上才可以“冠”,也就是有帽子戴,庶人只能用头巾。
如果不“冠”怎么样?
周代以后,特别是春秋时对“冠”看的极重,认为“冠”掉了就是失礼,是件很大的耻辱事情。
比如《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件事,齐桓公有次饮酒大醉,结果“冠”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结果自己感觉特别羞耻,三天不敢上朝面对百官。
而孔子的弟子子路则视冠为生命:君子死,冠不免。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期间,孔悝参与了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准备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阻这场政变,他主动去找叛变的人去谈判,子路刚进入大门就遭到了叛变的人的攻击,他们用长戈了攻击子路,子路只是一个人,在搏斗中子路的帽子被敌人击落了,他没顾自己的安危,却捡起了帽子,对着那些人说:“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就是死了也不能使冠丢掉)”。就在他戴冠的时候,被叛乱的人砍倒在地,并且剁成了肉酱。
从以上两个例子里可以看到“冠”在古人的心里是有多么重的份量。
“冠”的传承和发展
到了汉代,冕基本上和周时一样,不过有些小的差异,周冕内部是朱色,汉则增加了些绿色。同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冠,被称为“刘氏竹皮冠”,它的发掘者是汉高祖刘邦。可能这种冠是刘邦在当亭长时戴的,戴的时间久了特别是当皇帝了,也就登上了朝堂,并且朝廷也对这种冠的佩戴级别也有了规定。《史记高帝纪》:“高祖为亭长,及以竹皮为冠,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也。”后下诏规定:“爵非公乘之上,不得冠刘氏冠”。另外还有学者戴的“进贤冠”,是文儒者之服,到了魏晋六朝时期仍沿袭了下来,体现了朝廷对文人的越来越重视。
随着时间的向前发展,冠的样式也越来越多,像晋代的软帽、隋代的有裙帽、唐时的乌纱帽等等。对冠的礼上的要求也越来越低了,比如大家看反映古代特别是宋代以后的电视剧里的商人、地主也都戴着特别华丽的帽子,而一些官员、读书人也着头巾,丝毫没有“掉价”的感觉。以冠定等级的时期已经过去。
不过对于一种冠,延续的历史则很长很长,这种冠就是冕,其作为国君、皇帝专用的服饰则一直传承了下来。冕之制起于黄帝,到周朝时各种对冕的各种制度已制定的非常完善了。孔子曰:“服周之冕。”,到了明朝之时仍在延续使用,直到清朝建立,取消了冕制。
不过到了民国初期,冕的“简化版”,去掉了垂旒后称为“平天冠”也即弁的一种,又开始作为祭服开始使用。比如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进行的中华民国首次“官祭孔子”活动上,袁世凯身着绣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下围有褶紫缎裙,头上带的就是“平天冠”。
袁世凯祭孔子,左起第三是袁世凯
随着民国的远去,这种“平天冠”也在大家的视野里昙花一现。就连近两年时兴的“汉服热”也仅仅是注重衣服而不讲究“冠”,更别说以“冠”来体现其区分阶层的属性了。当然,在新社会,这种属性不要也罢。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