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中华大街往南,在冀南新区的滏阳河上有一座古石桥,名字叫石桥。一般来说,石桥就是指用石头建造的桥,但是这座桥和它所在的村庄就叫做“石桥”。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
相传,明朝初年,滏阳河西岸有一户地主人家在河对岸有数顷的良田,雇佣附近的村民为其耕种。为了便于渡河,去对岸耕种,地主专门修建了这座桥。后来地主家境败落,习惯了在此耕种的村民们便在桥的西边定居下来,形成了石桥村。初听起来,这个传说不无道理,在封建制的农耕社会里,土地被农民视为生命,建设桥梁,通耕便利,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在石桥上行走一番,就会对这个传说充满了疑问。石桥两侧的扶栏望柱众多,每块栏板都雕有精美的图案,莲花、仙鹤、卷云、牡丹,纹饰多样,雕工精美。望柱柱头上的石狮、石猴造型活泼,神态各异,莲花宝座上的石佛沉静、端庄,枝叶托抚的寿桃活灵活现。如果只是一座农耕便利的桥梁,需要如此奢华地装饰吗?
关于这座桥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说是这座桥由对岸不远处的东城营村民所建,所以叫做东城桥。桥建好以后,因为交通便利,在桥的西边聚集形成了一个村子,叫做东城桥村。
这两个传说印证了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先有了桥再有了村,村名与桥名一样。清康熙磁州志中的“州境图”、“里甲村镇”章节,对东城桥和东城桥村都有表述。民国三十年(1941年)刊刻的磁县县志也把这里记作“东城桥”。1983年出版的《磁县地名资料汇编》中这样写到:石桥,因这里离东城营村较近,又名为东城桥,后又复为石桥。
石桥位于石桥村东,是通往中华南大街的主要通道。全桥长28.8米,宽6.1米,由三大两小五个拱券错落相连而成。大拱券两侧顶端都雕有汲水兽,周边雕刻有二龙戏珠等图案。桥的来水一侧,由于河水的常年冲刷,券脸多有损坏脱落;桥面两侧扶栏望柱的雕刻也因为年久风化,多有损坏;地面上敷设的厚厚的水泥已经掩盖了栏板一半的“芳容”。即便如此,站立在古桥之上,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当年风华正茂时数不尽的奢华。
不远处的岸边,几个说说笑笑的妇女在河边洗衣,从踩踏出的土路和光亮的石板可以看出,这里是村民们祖祖辈辈洗衣劳作的地方。问她们这座桥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大家都笑着说不知道,只是说她们的奶奶、她们奶奶的奶奶嫁过来时,就已经有了这座桥和这个名字。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