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字的来历
冠县始建于隋开皇6年(公元586年),时称冠氏县,因古“冠氏邑”得名。春秋冠氏邑,治今东古城,冠氏邑的来历、含义,传说有二: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官吏,专掌设计制作冠(帽子),他设计制作的冠既新颖、舒适、美观、大方,又便于区分官阶、贫富、贵贱、尊卑,甚为时尚,因此,得宠于晋侯,晋侯便赐之以姓,封之以地,其家族以职业为姓称冠氏,其封地以姓为名称冠氏邑。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制度,即对有战功的武将,由晋侯亲自授予饰有鸟翎的桂冠一顶,以旌表其英雄业绩。该国时有一名武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屡建功勋,晋侯便授之以冠,并赐姓冠氏,后转为文官,封为邑大夫,其封地则以姓为称冠氏邑。以上两说,是否属实,没有证据,谁是谁非更难分辨。查《中国姓氏汇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春秋时期,统治者赐功臣以姓各大夫、官吏、贵族以职务或职业为姓的及封地以受封者之姓为名的确实有之。
村镇名称的传说
1. 与马陵之战有关的村名
在冠城镇有前谷子头、东谷子头、西谷子头、南谷子头、孟谷子头等村庄,都与魏太子申被杀有关。战国时期“马陵之战”后,魏太子申被杀,身首异地,魏太子申的“首墓”原来叫孤子头,后演变为谷子头;魏太子申的“尸墓”在冠城镇斜店乡的史村,初名尸村,后雅称为史村。下面简要的介绍马陵之战。
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对其施以膑足、黥脸之刑。“膑足”就是剜去孙膑的两个膝盖骨,“黥脸”就是在他的脸上刺上犯罪的标志。因此才有“孙膑”之称。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军队在马陵(今莘县大张家镇马陵村)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庞涓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马陵之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范县城西南的马陵(今属莘县大张家镇),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十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再减为三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三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马陵之战发生在今莘县的马陵,庞涓自刎,太子申被俘,杀于冠氏,身、首分葬两处,埋头之处,有村名“孤子头”,葬身之处,留村名“尸村”。后村人因村名不吉,改为“谷子头”、“史村”沿用至今。
2.与孙膑的蛇形十八阵有关的村名
据传说,当年孙膑与庞涓在齐魏交界之地相峙一年多,马陵之战实际上是一个战役。为了与远道而来的强大魏军周旋,孙膑曾利用自己熟悉地理的优势摆了个“蛇形十八阵”。这十八个地名如今都存在,分属邻近的莘县、阳谷、冠县和东昌府区,只是多数将“阵”字换成了“镇”字,成了一级行政区划。例如冠县的斜店阵(今冠县斜店乡)、定水阵(今阳谷县定水镇)、定远寨阵(今冠县定寨乡)、桑阿阵(今冠县桑阿镇)、柳林阵(今冠县柳林镇)、真假阵(今冠县贾镇)。在这十八阵中,孙膑坐镇阳谷迷魂阵发号施令。
3.与明初移民有关的村名
冠县贾镇有谈二寨村,传因有人用箩筐担着儿女来此立村,初名“担儿寨”,后用谐音称为“谈二寨”。现有王谈二寨、许谈二寨村等村。
北馆陶镇崔拐,相传,北宋初期,附近有一寺院,主持人崔某落居寺旁,渐成村落,因从村至寺道路迂回曲折,拐变抹角,故名崔拐。
辛集乡崔刘八寨,明永乐年间,崔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处旧“溜八寨”之域,取村名为崔溜八寨,后演变为崔刘八寨。
北馆陶镇北崔庄:明永乐十三年,崔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崔姓定居较早,取名崔庄。
冠城镇崔八里庄:明洪武八年,张、闫两姓从山西洪洞县徒居冠县城北八里外,渐成村落。清末,崔姓兴盛,改名崔八里庄。
柳林镇崔庄:明嘉靖二年,崔姓从山东省兖州府迁此立村,因人少村小,人称小崔家庄,后简化为崔庄。
清水镇崔家庄:相传,元代此村名辛兴庄,由泥瓦工匠铺舍发展而成,因辛姓居多,故名,后崔姓兴盛,改名崔家庄。
4.与孔子及其弟子冉雍周游列国有关的村名
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来冠县讲学传道,留下多处历史古迹,冉子墓是其中之一。冉子墓位于冠县县城西北9公里高王段村冉子中学院内。
孔村,因传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此留宿而得名。初名孔圣村,后简化为孔村。
马寨,因传春秋时期孔子著名弟子冉雍周游列国曾在此歇马用餐而得名。初名马站,后谐音为马寨。
冉雍(公元前522~?)字仲弓,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据传,冉子讲学来冠县,不幸病故。按古人“葬不择地”的习惯,遂葬于冠县。至今,冉子墓附近尚有“添病”(今田平村)、“亡断”(今王段村)、“孝子哭”(孝子哭村)等村名。
万善乡有前马固、后马固、东马固等村,传因冉雍周游列国至此病重,全身“麻木”,故得名初名麻木村,后谐音“马固”。
万善乡有前田平、后田平、北田平等村,相传因冉雍周游列国至此“染病”得名,后用谐音称为“田平”,现拓建为前、后田平。
万善乡有高王段,传因冉雍周游列国在此病亡断气,故名“亡断”,后用谐音称为王段,又因村中高姓居多,遂名为高王段,现拓建为高、王、马、黄、南等几个王段村。
万善乡有崔王段:明初,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近孔子著名弟子冉仲弓病亡断气的地方,仿“高亡断”,取村名为崔王段。
万善乡有孝子哭,传因冉雍病逝后,服孝者皆哭,故名孝子哭。明代更名孝子堡,现复名孝子哭。
冠城镇有西提固:一传明代某王子经此病危啼哭,二传冉雍周游列国病逝,百姓闻之啼哭,三传孟子经此,百姓闻之提壶送浆;“啼哭”、“涕哭”、“提壶”三者其音相近,后沿称提固,现拓建为东、西提固。
冠城镇有直隶村,传因孟子游此“止车而立谈教化”得名,初名“止立村”,清代名为止历村,后演化为直隶村。
前张平,冠县烟庄乡前张平村旧有“晓春亭”,“晓春亭”是由东汉张平子为纪念孟子在此“晓谕景春”,说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所建。故名张平子村,后简化为张平,现拓建为前、后张平。
店子乡,传因孟子经此,迎送者有千家之多而得名。初名“千家店”,后用谐音称为“三家店”,再后复称千家店,现简化为店子。
5.与临近寺庙有关的村名
万善,因村傍万善寺而得名。
唐寺,因村傍唐代寺庙而得名。
三庙,因村东北有三奶奶庙而得名,初名三奶奶庙,现简化为三庙。
草镇,因傍“草镇寺”而得名,初名“草镇寺”,后简化为草镇。
活佛堂,因傍“活佛堂”而得名。
近古寨,因村傍“金鼓寺”而得名,后讹化为“近古寨”。
6.与神话故事有关的村名
白塔集,传因天神偷了托塔天王李靖天王白色宝塔下界于此故名东白塔,后因设集改名白塔集等。
7.与杨家将的故事有关的村名
杨召,因杨家将在此设招兵站而得名,初名“招兵”,后演化为“杨召”。
东木堤,传因在元代“无敌村”东建“东无敌”村而得名,取杨家将天下无敌之意,后用谐音称为“东木堤”。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