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鲁西十八秋”中馆陶被投下了细菌弹
日期:2019-05-28 14:44:12  点击:
来源:大运河时空  作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场霍乱的真相才被揭开。原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天灾”,而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一场“人祸”,也就是日军口中的“十八秋鲁西作战”计划。

  1943年,是日本昭和十八年,这一年的八月至十月,由驻北平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大将冈村宁次和原731部队长、细菌权威石井四郎亲自部署,由驻泰安的59军团、师团长细川忠康具体指挥,另有20余名日军高级将领参加,日军在鲁西地区开展了细菌战,这场细菌战的代号就是“十八秋鲁西作战”计划。霍乱细菌被投放在河水中,随着日军决堤,水流到哪里,哪里就会迅速感染霍乱细菌,据日军战俘交代,通过陆地撒播和决卫河大堤,霍乱菌在鲁西北十八县及冀南大名、曲周、永年、鸡泽、威县、清河等县猛烈蔓延开来。根据事后日军第四十四大队调查得到的数字来看,临清、馆陶、武城、丘县等县成为一片汪洋,遭灾总面积达960平方公里,40万吨农作物被淹没,6000户房屋被冲倒,受灾居民45万人,因霍乱、水淹、饥饿死亡32300多人。

 

  为什么将细菌战地点选择在鲁西地区,尤其是临清?临清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琳介绍:“日军之所以选择在卫河流域发动细菌战,是因为卫河作为山东、冀中、冀南、太行山解放区的重要连接点,极具战略地位。”除了这里战略位置重要外,还有很多原因,包括卫河河床高于地面,利于决堤放水;卫河水位上涨,严重威胁着日军控制的津浦铁路和后方重要军事基地德州的安全。将卫河决堤把水放于地势低洼的左岸,既能保住津浦线,又能保住德州。据战后战俘交待,实施细菌战还有两个目的:一是检验日军大部队在霍乱盛行区行军、作战的防疫力和持久力,用他们细菌战的术语说,是进行“抵制试验”;二是检验霍乱杀伤能力,为进攻苏联以及使用生物武器做演习和准备。

 

  铁证如山的罪行

  日军一直以来都在竭力掩盖鲁西细菌战的真相,将“十八秋”细菌战对外宣称为“华北方面军第十二军十八秋鲁西作战”,细菌制造、作战活动均打着卫生防疫的幌子,作战计划、命令和汇报统统使用隐词、反语;对配合执行作战的海陆空军官兵也严加保密,除少数高层人员外,其余官兵包括具体操作人员均不知自己所为。日军战败后,山东细菌战部队在日军大本营的关照下销毁罪证,派人携带相关资料潜回日本本土。

 

  但历史的真相不容扭曲,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相关证据的发现,还有亲历者的回忆,以及战俘的供述,已基本上可以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 2012917日,鲁西细菌战陈列馆在临清市刘垓子镇开馆,“鲁西细菌战,罪恶深重,铁证如山”。

  近日在临清发现了一个侵华日军遗留的旧铜壶。壶身为军绿色,整体呈扁方形,壶顶上有“化工”字样。“在日军制造霍乱的70年后,铜壶和军帽能得以重现天日,有极其宝贵的物证及科研价值。”聊城市博物馆的刘保哲证实说,“铜壶和棉帽确为日本侵华战争的真实遗留物证。”1943年夏末秋初,侵华日军曾挖开临清卫河大堤,造成河水泛滥,并往河中投放霍乱菌,在鲁西北制造了一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导致鲁西北十余个县市区大面积灾荒,且直接令几十万人命丧黄泉。

 

  据统计,日军在侵华期间,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细菌战。1939年,中苏蒙边境的诺门罕细菌战,导致1300多人死亡;1940年发生在浙江的鼠疫战,造成约10万人死亡;1940年,发生在湖南常德的鼠疫战,有名姓的共死亡7643;1942年发生在内蒙临河,五原鼠疫战,586;1943年,山东卫河流域“霍乱作战”42.76万人,据日俘交待是五次侵华细菌战中规模最大,造成国人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细菌战。

  当年被日寇铁蹄蹂躏的鲁西地区,早已发展地繁华富庶,但那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那一段刻骨铭心的仇恨,却不容得我们忘却。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