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3年,是唐太宗贞观朝的第十七个年头。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病死了。唐太宗李世民得知魏征的死讯后,非常难过,感慨万千地对身边的群臣说道:“一个人用铜当做一面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得体;用历史当做一面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做一面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去世了,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
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这句话也是对魏征不凡一生的人生价值的肯定。由于这句评语的流传广度和熟知程度,人们在谈论起魏征来,更多地津津乐道于他直言进谏的故事,其实魏征在史学和诗文方面的造诣也是很深的,尤其是他写的一些诗作,直接就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映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魏征曾经做过一首《述怀》诗,这首诗就是他人生价值最好的见证,那就一起去看看吧。
河北馆陶县魏征博物馆 魏征雕像
原诗:
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义气,功名谁复论。
注释:
(1)逐鹿: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就是常说的逐鹿中原。
(2)投笔:指放下手中的笔,是投笔从戎的含义。
(3)纵横:战国时期,苏秦主张六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史称“合纵”。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秦,史称“连横”,后来“纵横”就成了谋取天下的代名词。
(4)计不就:魏征早年曾是瓦岗寨李密部下的谋士,给李密献策,未被采纳,所以魏征有“计不就”的说法。
(5)谒(yè)天子:谒:拜见。天子:指唐高祖李渊。瓦岗军失败后,魏征投降李渊。
(6)关门:指潼关。
(7)请缨(yīng):一般指出师前的豪言壮语,西汉时期,终军出使南粤,临行前说“愿受长缨,必羁南粤王而致之阙下。”终军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班超《汉书》有《终军传》。
(8)凭轼:汉初的郦食其请命赴齐说服齐王归汉,临行前说“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
(9)郁纡(yū):山路蜿蜒,崎岖难行。
(10)陟(zhì)高岫(xiù):陟:跋涉。高岫:高山。
(11)国士:指李渊对魏征有知遇之恩,又礼遇有加,故称国士。
(12)季布:秦末汉初楚国人,曾做过项羽的大将,后来归顺汉高祖刘邦,担任河东太守,一生讲信用重承诺,只要答应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从不失信,以信义著称于世,也以侠义闻名当时,因此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3)侯嬴(yíng):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仅仅是看门的一个小吏,却被魏国信陵君尊为座上客,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年老而不能行,许以死送行,后来果然自杀。
诗作时代背景: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瓦岗寨李密被王世充击败,李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了李渊,此时魏征在李密账下做谋士,也跟随李密一起投奔了李渊,李渊对魏征以礼相待,恩遇有加。而李密部将李勣(jì)并没有归降李渊,还占据着瓦岗军原来管辖的领土,做负隅顽抗的打算,于是魏征审时度势、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招降李勣,到黎阳(今河南省浚(xùn)县)后,魏征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商谈投降的具体事宜,魏征也是不辱使命,完成了招降李勣的任务,本诗就作于魏征在招降李勣的路途中。
赏析:全诗共二十句,一百字,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层层赏析,层次井然,每一层可以独立成章。在逐层的渐进中,诗人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第一层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是魏征对自己投笔从戎的回忆,从现实的角度入笔。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由于隋炀帝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导致天下民不聊生,群雄并起,形成了一股股反隋的力量。这个时候魏征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也起兵响应李密的瓦岗军,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征所写,李密见魏征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征,魏征给李密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可惜李密没有采纳,魏征的才华和能力得不到赏识和重用,但是魏征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或者说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满怀着一腔“慷慨志。”第一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魏徵与唐太宗
第二层四句“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随李密归降李唐。魏征在投降李渊后,李渊非常赏识魏征的才华和能力,以国士之礼厚待魏征,魏征深感李渊的知遇之恩,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瓦岗军以前的地盘。魏征审时度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安抚山东,招降李勣,到黎阳后,魏征给李勣写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地劝李勣投降。作者引用西汉时期的终军出使南粤和郦食其说服齐王归汉的典故,以此来抒发自己的胸襟抱负以及表达自己感知遇、报国恩的情怀。这一层的两次历史人物典故的运用,突出此次出行劝说李勣归顺唐朝的意义重大,也是对自己主动请缨的激昂壮怀的直抒胸臆。
第三层四句“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这是环境的描写,作者以寂寥的笔调描绘出此次出行的艰险,暗示自己此行的任务的艰巨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凶险未知,前途未卜。细品第三层,仿佛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从“寒鸟”和“夜啼”中又能读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氛围,第三层对景物的描写是很明显的过渡层,但是作者又不着痕迹地自然过渡了,这种写作手法不可谓不高明。环境的渲染又将诗意在无形中升华了。
第四层四句“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这是在写自己此行不畏艰险的决心,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勇气与决心。为什么内心会无所畏惧呢?因为自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深感李渊的知遇之恩,此行也算是对李渊知遇之恩的一种报答吧。真实地反映了此时此刻魏征的内心世界,这种心理上的刻画与摹写是诗作中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五层四句“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义气,功名谁复论。”这是魏征在诗中第二次运用典故。季布和侯嬴都是以信义著称于世的人。魏征引用古代两位重诺守信之人的事迹,在诗中用典就是为了表明自己此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直言坦陈自己不图名不求利的磊落胸怀。明确地反映出魏征的人生观、价值观。
纵观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魏征的慷慨与英气。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势雄浑,意境开阔,巍峨壮观。魏征以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以历史进程中的典型事件为切入点。将自己的笔触切入到那个特定的时刻,最真实的映射出内心世界,将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全诗典故的引用恰如其分,最大程度上将自己的心态归于自然。情感世界与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让此诗意味深长,品读古人佳作,接近诗人的内心,接近诗作的风貌,传承国学,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件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