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是三国时代的其中一方,始於公元220年曹丕篡汉。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後追封他为魏太祖,魏朝,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都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为建安文学。
三祖陈王: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陈思王曹植。
建安七子: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徐干(字伟长),刘桢(字公干),应玚(字德琏),孔融(字文举),阮瑀(字元瑜)。
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以“三国”、“东汉”时期为主。
196--221年,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曹操父子雄踞许昌25年,“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在这块土地上演绎了无数威武雄壮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曹氏父子在此兴文学,展文功,创立建安文学;《观沧海》,《七步诗》,留下千古绝唱。宠关羽,赎文姬,广揽人才;兴水利,办屯田,振兴经济。张武治,定北方,震慑全国;图霸业,克群雄,终成帝业。这里不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曹魏集团赖以同吴、蜀抗衡的军事基地,同时也给许昌留下了独有的又极为灿烂的曹魏文化遗产和名胜遗迹。郭沫若曾说:“三国名胜古迹河南最多,河南中许昌居首”。“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许昌是1994年国家推出的“中国文物古迹游”14条旅游专线中的“三国战略线”上重要城市。河南全省列入三国名胜古迹景点20个,许昌独占14个。
在文化上,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学的灵魂,他们继承大汉遗风,上袭春秋战国灵脉,下开隋唐文化先河,拓荡盛唐浩气。又有一大批许昌籍的才子聚集在曹氏周围,为建安文学的发展推波助澜。有诗文典雅的阮禹,书法深妙的邯郸淳,文美词丽的繁钦,才华横溢的蔡文姬,字画绝世的钟繇等。在军事上,许昌是曹氏集团成就霸业统一中国的基础。他不仅兵多将广,而且许昌籍的谋士贤良都云集在他的帐下,不仅有为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被曹操誉为张良的荀氏家族和韬略过人的军事家郭嘉。
而且还有“修耕植以蓄军资”的实干家屯田都尉枣抵等。在这些先贤圣哲的辉映下,成就了汉魏故都彪炳史册的三国曹魏文化。许昌不仅有昔日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丞相府,神奇诡秘的藏兵洞,许下屯田处,还有曹操与王公贵胄狩猎的射鹿台,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青梅亭;这里不仅有成就关羽忠义美名的春秋楼和灞陵桥,还有曹操保证80万大军军需供应的碾上碾米的大粮仓和运输军粮的运粮河;这里不仅有曹操屯兵的九营十八寨和当年导水操练水兵之湖泊的小西湖,还有曹操跪迎汉献帝进许都的石板---“迎帝石”和曹氏家庙魏文帝庙;这里不仅有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国鼎的受禅台,还有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的“三绝碑”等。这里汉魏张潘古城遗址犹在,皇帝祭天的毓秀台犹存。
这里的汉献帝的衣冠冢---“愍帝陵”;神医华佗墓;“衣带诏”事件受株连而死的董贵妃之墓;“司徒妙计安天下,只用美人不用兵”的王允之墓;荀氏才子芳踪的“八龙冢”(荀淑的八个儿子)等遗址,都会让人发远古之幽思,叹岁月之沧桑。除此之外,在这片故土上,有关三国曹魏的史书奇闻,街谈巷语,传说故事,俯首皆是。提起许昌,有谁会忘了当时的风流人物曹操;说到魏都,谁不想到此感受一下曹操成就霸业的故都氛围。许昌它是有志之士成就事业的地方,是文人雅士寻觅建安风骨的地方。尽管三国风云烟硝尽,但是曹魏风骨却永存。走进汉魏故都许昌,将会使人梦回千年,恍然置身于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风云之中。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都死於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为建安文学.
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中涓弄权,朝政昏暗无比,以至于人民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天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屡屡遭到播迁,需要仰仗权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许,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汉献帝以经成为了一个傀儡,权威尽失,威风尽丧。
而儒家的正统思想统治,则在东汉末年的战火纷纭中轰然倒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突破了儒家思想道德观念的束缚,纷纷应时而出。儒家思想不但已经失去了权威,而且不再成为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当时的社会,一切都处于失范状态之下。人们纵情任性,特立独行,突出自我意识,又追求个人的精神和享受。在这样无意识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在建安时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改变,从而呈现出多种文化争奇斗艳,齐头并行的状态。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