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锦州:锦州一役的决策是如何达成的?
日期:2019-04-15 10:16:28  点击:
来源:邯郸之窗  作者:

1.jpg 

塔山阻击战纪念碑

  在解放战争中,最关键者为锦州一战。关于锦州之战,人们了解的情况一般是这样的:毛泽东要求林彪南下作战,攻打锦州一带,封死东北大门,而林彪则主张打长春,拖住东北国民党军主力。攻打长春失利后,林彪在毛泽东的督促下,南下攻打锦州,途中听说蒋介石在葫芦岛增兵,又产生动摇。由于罗荣桓的劝阻,加之毛泽东电令措辞严厉,林彪才决心攻打锦州。目前笔者所看到的著述中,几乎都认为毛泽东攻打锦州的决策是最佳选择,而且是被事实证明的唯一正确的选择。不过,锦州虽是通向关内的重要陆上通道,但并不是唯一通道,此外还有海上通道——营口。这就是说,即使锦州失守,沈阳的国民党军也有机会从营口经海路撤回关内。

 

  在辽沈战役的重大决策上,毛泽东和林彪之间有过三次比较大的分歧。

 

  分歧一:打长春,还是打锦州?

 

  194827日毛泽东给东野的电报中提出:“对我军战略意义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更为有利。”林彪在210日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说:“我们同意与亦以为将敌人堵留在东北各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对全局皆更有利,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为准。”林彪又提出:“只要吉林、长春敌被抓住和未歼灭前,沈阳的敌人是不会退的。”

 

  这就是说,在“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这个大的战略方针上,毛泽东和林彪是一致的,但在如何堵住国民党军队撤离东北这个问题上,林彪与毛泽东有分歧。毛泽东的构想是向南,打义县至滦县地带,切断北宁路,关闭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陆上退路;而林彪的想法是,只需要抓住吉林、长春之敌,国民党军队就难下撤离东北的决心。

 

  东北国民党军的布防情况大致是这样。国民党军: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2个兵团、8个军、24个师又3个旅,约30万人防守沈阳及其卫星城市铁岭、抚顺、本溪、辽阳和新民地区;“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2个军、6个师又3个旅,约10万人防守长春;“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冀热辽边区司令范汉杰率1个兵团、4个军、14个师,约15万人防守锦州。

 

  从东北战场的实际出发,林彪确有攻打长春的充足理由。在冬季攻势后,东北解放军主力大部分位于沈阳、长春间,两个纵队位于沈阳、锦州间,一个纵队位于唐山、昌黎附近。先打长春便于解放军集中兵力,便于解放区支援,如果国民党军队增援或突围,在漫长的300公里范围内,也便于在运动中歼敌。打下长春之后,东野解除了后顾之忧,更便于集中兵力向南作战。

 

  1948418日,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联名致电中共中央:“拟于五月中下旬集结九个纵队攻打长春和阻击援敌,力求在半月左右时间内打下长春,结束战斗。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好,其他意见,如打铁岭、抚顺、本溪、新民,如打义县、攻锦州,如向锦州、唐山之线进击,所遇敌军甚强,我军粮弹衣服不济,困难比较多,故均不适应。”毛泽东在422日的回电中表态:“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但又指出:“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锦榆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中的困难,实际上是不一定有的。”

 

  可以看出,尽管毛泽东勉强同意了林彪等东北局领导先打长春的意见,但对其强调南下作战的困难表示了明确的不满,并且提出了批评。这说明毛泽东这时还是希望东北解放军南下攻取锦州的。

 

  在打长春这个问题上,还有这样一些观点,如解放军将领韩先楚在回忆录中曾写道:“国民党之所以没下决心向关内撤退,长春十万大军救不出来是原因之一。如果打掉长春,敌人卸掉了一个棘手的包袱,就可能迅速下决心向关内撤退,借以保持一个完整的战略集团。”然而,无论蒋介石也好,卫立煌也好,都未把长春作为战略重点。蒋介石眼睛盯的是锦州,卫立煌看重的则是沈阳。长春失守,对蒋介石和卫立煌战略决策的影响并不大,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东野攻打长春的时候,无论长春守军如何告急,沈阳国民党军都未出动救援。卫立煌曾说:“共军的目的是围城打援,我们不能上共军的当。”长春失守与否,似乎也不构成国民党军是否向关内撤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反,如果解放军冒很大风险,付出了极大代价拿下了锦州,关闭了东北和关内的陆上大门,沈阳30万敌军是不可能等到林彪回头来打他们,必将从营口经海路撤回关内。长春的郑洞国集团突破战斗力不强的东野十二纵的包围也并非没有这种可能。当时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就提出过趁解放军南下攻锦之时,抢占营口的计划。况且,如前所述,如果沈阳守军下决心撤出东北的话,解放军是留不住的,甚至范汉杰集团都有机会在锦州合围之前逃回关内。如此,“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歼灭”的战略意图可能无法实现。

 

  所以,笔者认为林彪在1948年春选择打长春是诸多方案中更加合理的选择。

 

  分歧二:打平津,还是打锦州?

 

  在东野对长春敌军实行长久围困的同时,关内解放军各部相继组织了豫东战役、晋中战役、襄樊战役等,共歼敌20余万人。这些战役的胜利,重创了国民党军队。迫使蒋介石将调至北宁路不久的国民党第八、第九两个军又调回徐州地区,以加强华东、中原战场的兵力。全国战争发展形势以及东北敌情的变化促使林彪在7月中旬有了南下作战的意图。

 

  但是林彪南下作战的目标并未指向锦州。722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在给军委的电报中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和富有想象力的计划,即建议由华北野战军派兵围攻大同,将傅作义部队分散到大同方面,东野主力将借机挥师入关,直捣傅作义的大本营北平和天津。从战略意义上说,这是一次更大规模的关门打狗,如果解放军占领北平和天津,那么华北和东北两地的国民党军将无处可退。

 

  而毛泽东730日致电东野否决了这一方案,依然主张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毛泽东等否决林彪作战的主要理由是卫立煌和范汉杰集团会协力“向西援傅”。但是如果按照毛泽东的方案去打锦州,沈阳的卫立煌集团也有援锦的可能。所以毛泽东的理由并不成立。

 

  而这时毛泽东对林彪等东北局领导人的态度逐渐强硬了起来。1948812日毛泽东给东北局的电报就这样说到:“你们对于杨成武部采取这样轻率的态度,是很不对的。对于北宁线上敌情的判断,根据最近你们几次电报看来,亦显得甚为轻率。”这封电报表明毛泽东已经极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林彪等同意了毛泽东的南下攻锦的作战方案。根据毛泽东97日电报的指示,林彪对战略部署作了调整。除少量部队继续奉命向长春方向佯动,造成攻打长春的假象之外,主力部队从910日起,夜行晓伏,有的步行,有的乘火车,开始向锦州锦溪方向运动。

 

  分歧三:打长春,还是打锦州?

 

  尽管解放军的声东击西战术麻痹了卫立煌,但蒋介石还是关注着锦州。924日,蒋介石召集卫立煌到南京开会,令卫立煌由沈阳出兵救援锦州。

 

  蒋介石虽然没有明令卫立煌放弃长春而增援锦州,但实际上是要卫立煌直接增援锦州,有置长春于不顾的意思,特别是在101日解放军攻克义县以后,蒋介石感到问题越来越严重,便于102日飞抵沈阳,部署援锦事宜。蒋介石根据与傅作义、卫立煌商讨的结果,组成东、西两个兵团,企图南北对进,夹击进攻锦州的东野主力。

 

  林彪在102日知道此敌情变化之后,立刻致电毛泽东,在电报中,林彪对东野能否堵住国民党“东进兵团”表示了担心,并向军委重新提出回头打长春的建议。

 

  林彪的担心不无道理,正如他所说:“攻击锦州最重要的保证,是要把锦西方面的敌军挡住。据报葫芦岛方面又增加了五个师。我们的饭菜只够请一桌客,现在突然来了两桌客人,两锦相距约25公里,万一堵不住敌人,攻锦部队就要受到很大威胁。”罗荣桓在分析林彪攻击锦州的决心一度发生顾虑时说:“因为锦西防御阵地前沿与锦州敌人防守飞机场及女儿河之线相距不过三十里。锦西敌人向我塔山攻击时并可取得海军之配合,同时还由于我们正在前进途中,对锦州外围及其纵深之工事强度还不很清楚。我们攻击锦州之部署又还未完全就绪,三纵及五师刚攻克义县还未南下,从长春以南赶调上来之十七师及坦克部队还落在我们后面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按照原来之计划攻打锦州就有违战场指挥随机应变的原则了。

 

  而毛泽东则不顾此敌情变化,于103日向林彪等发了措辞极其严厉的电报:“()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在五个月前(即四、五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七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第八第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新五军从山海关、九十五师从天津调至葫岛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在罗荣桓等人的劝说下,林彪同意遵照军委的指示,攻打锦州的原定计划不变。至此,辽沈战役的战略方针按照毛泽东的意图完全确立了。

 

  塔山阻击战的成功

 

  在攻打锦州的同时,林彪最担心的问题,是怕攻锦部队受到沈阳和锦西、葫芦岛之敌夹击而处于被动地位。按照既定部署,四纵、十一纵及热河两个独立师位于打渔山、塔山和红螺岘一线,阻击来自锦西方向的“东进兵团”。

 

  塔山这个在史书上鲜见的地名,却因辽沈战役而载入了史册。整个辽沈战役成败的关键,都聚焦在这个不知名的村落。塔山其实不是山,它“是北宁路上锦州、锦西间的一个比较大的村子,距锦州三十公里,距锦西十公里。它虽然没有险要地形,但东面濒海,西面是白台山、虹螺岘山,是敌军由锦西增援锦州的必经孔道”。塔山东靠大海,易受海上军舰侧射火力威胁。中间的塔山村左右有8000米的开阔地带,基本上无险可守。左边虽是略有起伏的丘陵地带,但最高点白台山也才不过海拔261米。就其地形而言,是一个易攻难守的据点。从19481010日至15日,国共两军在这里展开了殊死搏斗。

 

  担任主要阻击任务的四纵在接受任务前,即104日,还在兴城附近召开全纵第二届士兵代表大会,动员部队准备经绥中直逼山海关。接到阻击命令后,于106日晚和7日夜进入指定位置。十一纵则是108日才到达锦州城北的长宁山、台子沟、沙河营一线。这距离国民党军1010日拂晓的进攻时间已经不到两天了。解放军打的是阻击战,但塔山陆地周围没有树木,所有建筑用的木料、土石等都要从很远处一点点扛来。由于时间短促,加之没有经验,到1010日战斗打响之时,解放军所依托的只不过是一个临时性的野战工事。

 

  国民党方面先后调至锦西、葫芦岛的部队有华北的九十二军(最后只来了二十一师)、六十二军、独立九十五师,以及由烟台调来的三十九军。再加上原驻锦西的五十四军和暂编六十二师,一共11个师的兵力。参加塔山战斗的还有驻北平的国民党空军,海军第三舰队的三艘军舰,包括国民党最大的水面舰艇重庆号。

 

  这就是说,解放军是以8个师的兵力在几乎无险可守的局面下进行阻援,而国民党方面则是以装备精良的11个师发动进攻。国民党军不仅在兵力上优于共军,而且火力方面更占有绝对优势。仅五十四军第八师和第一九八师就各有一个美式山炮营(拥有76.2毫米山炮12)、一个美式榴弹炮连(拥有105榴弹炮4)。就重火器数量而言,国民党军一个师几乎等同于解放军一个纵队。此外,国民党军还能得到重庆号巡洋舰上152毫米重炮以及空中的火力支持。

 

  从军事技术角度来讲,国民党军完全可以在一天之内突破塔山防线,与锦州的守军会合。然而,实际战斗中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1010日,塔山战役打响。由于塔山无险可守,国民党军十分轻视解放军的防卫力量,只用各种美式火炮向塔山轰炸了半个小时就命令步兵向前冲锋。由于炮火准备不充分,塔山的阵地前仍留有大量地堡和铁丝网。东野守军依托这些残余工事,集中火力,对贸然冲上来的国民党步兵给予了迎头痛击。国民党军发起了多次冲锋,均被击退。

 

  当日下午,国民党战地督察组组长罗奇带独立第九十五师从塘沽海运到达葫芦岛,11日赶到塔山。独立第九十五师号称赵子龙师,战斗力极强,在华北战场上被称为是能攻能守的部队。如果此援军立即投入战斗,不给塔山守军以喘息之机,战斗的结果是不难想象的。但作为该师的前任师长,罗奇却坚持让部队休息一天,同时熟悉地形和敌情,然后一鼓作气攻破守军防线,以使独立九十五师抢得头功。结果东野守军利用这一天时间,修复了阵地前原本已支零破碎的鹿砦、铁丝网、地堡等障碍物。就在11日这一天,国民党第六十二军一一五师四五三团在拂晓前曾以夜袭手段夺取了白台山山麓二零七高地,但由于没有后继部队增援,不到半个小时就被解放军猛烈反击夺回。

 

  13日拂晓,国民党军在数十门重炮和“重庆号”巡洋舰舰炮及空军火力支援下,以塔山为中心发动钳型攻势。独立第九十五师和第八师分别向塔山和铁路桥头堡猛攻,第一五一师和第一五七师向白台山东南阵地进攻。独立第九十五师以“敢死队”为先锋,以整营整团为波次,向解放军第二十八团坚守的塔山以东阵地发起了9次波浪式冲击,军官带头冲在最前面,士兵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身上挂满了手榴弹,准备和解放军贴身近战。第一拨受挫,第二拨马上跟上。前边的人倒下了,后面的就把他们的尸体垒起来,做成活动工事,一步步往前推。一次进攻打散了他们也不退,就在阵地前挖临时工事,准备下次再来。这股狠劲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但他们面对的是已经修复好了的阵地。解放军虽遭受了重大伤亡,但依托工事仍然守住了阵地。此日,四纵共伤亡1048人,国民党东进兵团伤亡1245人。莫文骅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一天)“是对塔山存亡有决定意义的惊天动地的一天。”

 

  14日上午530分,国民党海军的152毫米大炮及各军、师炮兵集中火力向塔山解放军阵地猛轰。而这一天,国民党重庆号巡洋舰却退出了战斗,使国民党军的攻击火力大打折扣。上午6时半左右,国民党空军飞机向塔山投下了两枚五百磅炸弹,由于飞机飞得很高,未临敌阵便盲目投弹,一枚落在塔山村后高地斜坡,另一枚落到塔山河滩西岸国民党军阵地附近,伤亡连长以下数十人,极大地挫伤了国民党军的士气。

 

  15日,就在塔山阻击战进入第6天的时候,锦州被攻克了,这标志着塔山阻击战胜利结束,也意味着国民党军救援锦州的种种努力宣告失败。但塔山阻击战的成功确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国民党军进攻部署得当,如果独立第九十五师增援后立即参战,结果都会完全不同。

 

  锦州一战,其实是一场豪赌

 

  综观整个辽沈战役,笔者感觉这是毛泽东在和蒋介石的一场豪赌,筹码就是锦州。如果赢了,共产党将夺取整个东北,进而为占领全国赢得一个大的筹码。如果输掉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毛泽东攻锦战略的成功是要有两个条件保证的,一是沈阳蒋军出城西进援锦,二是解放军在敌援军到达锦州之前攻占锦州,这样便可以回过头在旷野中歼灭敌援军主力。二者缺一不可。这种战略构想的优点在于一旦成功,解放军将迅速消灭东北国民党军主力;缺点在于风险极大,或者说是把战役计划建立在敌人的失误之上。

 

  针对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国民党军可以采取两种策略。积极一点的策略就是蒋介石提出的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如果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更积极一点的话,如果东进兵团的将军们指挥得当的话,国民党士兵应该能够轻而易举地踏过解放军塔山防线的,蒋介石的设想就能实现。消极一点的策略就是沈阳卫立煌集团趁东北解放军主力南下的时候接应长春守军突围,两军会合后一同退往营口,从营口经海路撤往关内。这样国民党可以保存40万人以上的精锐部队。无论采取哪一种策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方针都难以实现。

 

 

  在东北战场,解放军已经处于战略优势,大可不必冒如此风险而急于求成。如果说林彪是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话,毛泽东则是下了一着不必要的险棋。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