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冬,磁山村群众在村东台地开挖水渠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在地下沉睡了7000多年之久的“原始村落”,从而揭开了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探索的序幕。
随后,考古工作者在这片总面积仅14万平方米的遗址上,相继发掘出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一时间,原本寂静无名的小山村成了全国乃至世界文物界最为关注的地方。在二十多年间的一次次发掘中,大量珍贵的文物及遗迹相继出土。
在磁山遗址馆内,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坑穴,有圆的、有椭圆的、还有长方形的。考古学者称,这些看似普通的土坑可不是人们随意挖成的,有的坑为“灰坑”,是先民们倾倒垃圾的地方;有的坑带台阶,坑底有一层硬面,是半地穴式茅草房的房基;而那些深达数米的长方形坑穴,则是先民储存粮食的“窖穴”。
据资料显示,磁山遗址自发掘至今,已发掘出石器、陶器、骨器等遗物4000余件。在这些遗物中,主要有用来为谷物脱皮的石磨盘和类似石棒槌的石棍,及用来做饭的泥制陶盂、支架等。其中,石磨盘表面光滑,经过打制或磨制,有的底部带足,做工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精细了。
考古研究表明,磁山遗址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的遗物,距今约有7000多年。当时,先民们已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聚落,形成了以种粟为主,以采集、渔猎为辅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时期,先民们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手工陶器,他们制作的骨针比现在的钢针大不了多少。在这个“原始村落”,不仅已有了家猪、家狗,甚至还可能已经有了家鸡和核桃。
磁山遗址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一段空白。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被考古学界定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