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善字经》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日期:2019-04-03 10:18:52  点击:
来源:邯郸文明网  作者:

 4.jpg

322日,央视一套《晚间新闻》报道了邯郸经开区善文化进校园、两千名学生齐诵《中华善字经》活动,展现了邯郸校园学习“善”文化、将“善”文化带入课堂的新风尚。

  据报道,《中华善字经》是经开区税务局干部尹飞鹏历时四年创作,2018年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以善为核心,取材典范,以三字经的形式,六字一句,共一百句,取百善之意。央视评价说,此举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创新表达,温润人心,让孩子们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

  前几天在一个节目中看到清华大学教授王绍光在介绍一个有效的政府所应具备的基础性国家能力中就包括一项能力——濡化能力。这一能力的具体含义是,国家使得国人有共同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有内化于心的一套核心价值。王绍光教授将这一能力同国家要掌握暴力、垄断使用暴力的权力的强制能力、国家要能够从社会与经济中收取一部分资源(如财政税收)的汲取能力相并列,共同作为近代国家的基本能力。

  显然,王绍光教授的观点能够启示我们,文化、价值观的统合是与国家暴力机器、政府财政税收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另一方面,相比于后两者,前者似乎更难以量化和实际操作,其作用的显现往往有着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而且很难通过当时当代人的感受立刻做出评判,而更多地似乎只能凭借时间的积淀和事后的总结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

  这一点当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党中央提出的“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濡化能力重视的体现。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仍然要承认,从目前在濡化能力建设上所取得的成效来看,我们离文化强国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而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有着更加丰富的思考,学界已经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在于照搬西方强国的价值观,视西方人的好恶为“普世价值”,他者的优点固然要汲取,但是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和给养,失去了对于自身主体性的认知和强化,那么结果只能是走了偏路。因此,要补足上述的差距,真正强化国家的濡化能力,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整理必不可少,而各地传统文化进校园方式的不断创新,就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式。

 

  可以看到,以《中华善字经》为代表的各地“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创新表达”风尚的出现,在前期更多偏于刻板化、形式化的引入《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所谓“读经教育”之外,加入了今天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整理和重新认识。而王绍先教授所说的所谓“濡化”,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强调今天的人们的参与和认同。没有现代价值的加入、没有人们广泛的认同,表面上看起来再精致的“文化”、再有创意的“读经”活动都是无源之水,都是注定走不远的。这也是我们可以对《中华善字经》这样全新的、不同于死记硬背《三字经》、《弟子规》的文化进校园活动充满信心和自豪的重要原因。这让我们看到一个很乐观的未来,就像央视所说的“打好人生底色”那样,对于小学的孩子们来说,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所限,目前可能也只能采取一齐诵读的方式,为他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打下基础;同样的,对于我们国家濡化能力的提升来说,《中华善字经》这样的文本的出现当然还远远不够,但是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的努力,才能慢慢地为未来我们的国人“有共同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有内化于心的一套核心价值”夯实基础、打好底色。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