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美酒香醇、佳丽辈出。古有阿房、罗敷倾国倾城,今有艾楚怡在中华小姐问鼎;古有赵酒润人心田,今有丛台誉满中华。曹魏建安文化源于东汉末年,以邯郸临漳西南的古邺城为中心,豪放阔达、质朴刚健。
邯郸选美大赛之曹魏建安文化队以临漳曹魏建安文化为背景,以曹操、曹植、曹丕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为基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后世影响的众多领域。
提起建安文化,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建安文学”,“三曹、蔡文姬、建安七子”的文学组合,在东汉末年为大家献上慷慨悲凉,积极向上的文化盛宴。
建安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初阶段,也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
建安文学发轫于汉末大乱之际。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相皆专权,桓帝到灵帝三十年之间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政治上的急剧腐败和经济的凋敝,削弱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土地兼并,农民大量破产导致了公元184年的黄巾农民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割据势力不断壮大,为诛杀宦官,大将军何进调军阀董卓入京,结果酿成历史上有名的“董卓之乱”,进而又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定都许昌,改年号为建安,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之后,中国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相对稳定时朝。
2、建安文学的内容。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的大一统,异端思想突起,孕育了建安时代的精神和建安文化。建安文人在乱世中不辍著述,面对汉末的政治与文化浩劫,他们珍惜文化,关怀时事,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创作出大量的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都是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汉一统思想的结束,使传统的经学师法、家法遭到破坏。繁琐的经学的衰落,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发展。文人从汉儒僵化的社会秩序中解放出来,开始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人生,面对广阔的现实生活。他们开始追求不朽的功业、不朽的文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在建安时期也一再表白: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与杨德祖书》)。对功业与对文章的追求,成为建安文人的人生理想,也是建安诗歌发展的一种文化基础,文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进入自觉时代。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