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遗址
磁山村,位于城区西南16公里处。该村地处丘陵区,南洺河越境,煤铁资源丰富。因山产磁石而名磁山,村名以山而得。
中国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
磁山文化是1972年武安磁山村群众在村东南的台地上开挖水渠时,意外发现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文化。遗址面积13万平方米,距今约8000多年。
磁山遗址出土万年前古玉石
1976年对遗址部分区域进行了挖掘,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上万件,其中陶盂及支架、石磨盘及磨棒是磁山文化有代表性的遗物。遗址内还发现了房基、粮窖和成组的祭祀器物群,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人类的活动中心之一。磁山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一批植物炭化物和动物骨骼标本,其中植物有粟、榛子、胡桃、小叶松等动物有兽、鸟、龟、鱼、蚌五大类ニ二十三种。专家认为,粟的发现把中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了距今近8000年,填补了仰韶文化植粟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对植粟年代的认识,肯定了中国黄河流域是世界植粟最早的地区。胡桃的出土,打破了由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尤其是家鸡骨的发现,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记录,修正了当代国际有关专家原以为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的定论。
磁山文化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考古的空白,把“仰韶文化”的考古年代上溯了一千余年,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