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紫金山——丰厚的文化积淀(十二)
日期:2019-03-21 15:19:37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刘心长

 

      张易,太山太原交城(一说忻州)人,是隐居在紫金山的重要文人之一。由于张易在王著事件中没有搞明情况就派遣军队被诛杀,所以《元史》中没有为张易立传,因而我们对张易的籍贯及生平事迹所知甚少。王恽《秋涧集》首八十《中堂事记上》中记载“张易字仲一,太原交城人”。《新元史•宰相年表》记载张易是“忻州人”。据《元史世祖》记载,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并尚书省入中书省阿合马为平章尚书省事,张易为同平章尚书省事兼中书平章政事。不久,为枢密副使。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任枢密副使的张易兼知秘书监事。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张易以平章政事、枢密院副使兼领秘书监、太史院、司天台事。由此可见,张易在元代行政、军事、文化等中央机构中,都曾官居要位。由此也可以推断,张易也是一位才能出众的人。并且在诸多领域都作了重大的贡献,只是因王著事件被杀,很多史实缺载。

 

王恂,中山唐县(今河北省唐县)人,是隐居紫金山的一位杰出的年轻文人。王恂字敬甫。王恂的父亲王良,金朝末年曾为中山府掾,当时民众遭值大乱之后,有很多人被误抓入狱,王良为不少的人洗测了罪名,使数百人获救。后来王良不干官吏这一行了,就专门潜心研究周敦颐、程颢、程颐的伊洛理学,并且于天文律历,也无不精究,大概由于動于用脑,活到92岁,可谓高龄老人了。王恂小的时候非常聪颗,天资悟性很高。3岁时,家人把书帖上的字指给他看,就能认识“风”、“丁”二字。他的母亲刘氏,教给他《千字文)王恂过目成语。6岁上学,13岁学九数算学,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元史王恂传)记载:“岁己酉,太保刘秉忠北上,途经中山,见面奇之,及南还,从秉忠学于磁之紫金山。”这段话中,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己酉岁是公元1249年,这时刘秉忠已离开紫金山10年以上了。刘秉忠的北上,可能是刘秉忠来邢州奔父丧之后,在居丧期间到冀南、冀中ー带访寻人オ,在途经中山时拜会了王良,大约王良这时已是中山一带的知名学者,也可能刘秉忠与王良的妻子刘氏有点亲戚关系。刘秉忠在拜会王良时见到了王恂。按(元史》提供的史料计算,王良92岁去世的那年,王由于悲哀过度也去世了。这样算来,王恂出生的时间应当是公元1234年,这一年王恂是15岁,而王良已经65岁了,可算是晚来得子。大这次会见时王恂的颖悟和学识给刘秉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京忠感到很惊奇。过了一段时间,刘秉忠回那州的时候,把王到他居住的紫金山学习。《元史》定宗贵由的纪传中除了“己酉年三个字外没有任何记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贵由死后在立君同题上长期争议未决,时间长达3年,这段史实,简单没有记载,也无从查考。在刘秉忠南行奔丧回到邢州的第二年即公元1248年,发生了大旱灾,河水都干涸了,野草自行焚燃,牛马死去十之八九,民不聊生,蒙古诸王及各部纷纷遣使到燕京以南诸郡,征求货财、弓矢、鞍辔之物,据说道路往来的驷骑络绎不绝,昼夜不停。刘秉忠这时正在邢州,他已经在忽必烈的幕下干了10年,对于想大有作为于天下的忽必烈来说,眼光恐怕不只在货财,而在人才。前两年即公元1247年,刘秉忠把隐居在紫金山的张文谦推荐给了忽必烈。两年以后即公元1251年,忽必烈在金莲川组建了以刘秉忠为核心人物的智囊团,三年以后即公元1252年,忽必烈采纳刘秉忠和张文谦的建议进行邢州改革试点。从这些史料脉络看,刘秉忠这次回邢州,主要是奔丧,同时也在那州了解一些真实社会经济情况,为他和张文谦向忽必烈提出邢州改革试点做准备。他还积极寻访人オ,放在紫金山培养,紫金山成为刘秉忠的人才培训基地。王恂就是刘秉忠带到紫金山从学的一名后起之秀。刘秉忠在紫金山还进行了讲学活动。虽然刘秉忠离开紫金山10年了,但他与紫金山的文人仍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指导着他们的学业。这次刘秉忠从漠北回到邢州奔父丧,办完丧事,就居住在紫金山。王恂来紫金山,是师从刘秉忠就学的。王恂在紫金山就学的地方,很可能就在当年刘秉忠隐居紫金山的地方。4年以后,即公元1253年,刘秉忠将王恂推荐给忽必烈,这一年,王恂19岁。忽必烈在六盘山(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南甘肃省以东)召见王恂,接谈之后,忽必烈对这位英气勃勃和学识渊博的青年人非常喜欢,命王恂辅导裕宗,为太子伴读。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忽必烈提拔王恂为太子赞善,这年王恂28岁。第二年,裕宗封为燕王,守中书令,兼枢密院事,掌握了军政最高大权。燕王敕命两府大臣,凡有咨禀报告,一定要让王恂与闻知道。过来,中书左丞许衡曾集古代唐、虞以来的嘉言善政,写好以后报星忽必烈。忽必烈对中原古代文化并不熟悉,就让王恂讲解,并且还让太子在一边听,象听老师讲课一样受业。王恂俨然成了忽必烈父子的文化辅导老师。忽必烈又诏令王恂照顾太子饮食起居,慎为调护,不适宜接近的人,不要让其待从左右。王恂建议说,太子是王位继承人,是天下之本,付托至关重大,应当延传德高望重之人和太子居处在一起。太子兼领中书、枢密之政,各种诏条公文都应当遍览,一般的政务也应当经常过问了解。接近太子的人一定要慎重,因犯罪免官的人再次起用,更要慎之又慎。忽必烈对王恂的这些建议深表赞同。王恂早年就以精于算术知名,太子曾经向王恂问有关数学的问题,王恂说,算术是六艺之一,是关系定国家,安人民的大事。王恂对数学重要性的阐述,颇有点象孙武简述军事的重要性。王恂侍从太子左右,利用接近太子的机会,经常向太子阐释中原传统文化,讲解儒学的三纲五常,讲述为学之道,以及历代治乱兴亡的原因。还以辽、金近代耳闻目睹的事,区别善恶,论析得失,写成表文,上报太子。王询还和太子讨论思想方法,太子也深表赞同。忽必烈诏令选择贵族勋戚子弟,让他们向王恂就学,作王恂的学生,王恂师道卓然,老师还当的满不错。后来王恂跟随裕宗抚军称海(今蒙古国哈腊湖和哈腊乌斯湖以南),这些诸生就让许衡教导。许衡告老退休后,任命王恂领国子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文化部长。王间做了大量创建制度的工作。《元史王恂传》说:“国学之制,实始于此。”忽必烈认为元朝承用的是金国的《大明历》,这部历法时间太久了,其中有不少疏漏错误的地方,打算厘正修改一次,知道王恂精通算术,就责成王恂去抓这件事。王恂推荐许衡,说许衡能明历之理,忽必烈下诏把已经退休的老臣许衡召来,让许衡具体负责领导改历的事,部门的设置,官员的安排,由王恂负责。王恂和许衡及杨恭懿、郭守敬等人,遍考40多家历书,昼夜测算,终于创制成新历。这部历法参考古历,依据实际的观测数据,推算极为精密。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任命王恂为嘉议大夫、太史令。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新历编成了,忽必烈取名为《授时历》,于这年冬天颁行天下。第二年,王恂因为父亲去世悲哀过度,每天只喝一小勺水,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忽必烈专门派遣内侍去慰问。没有多久,这位本来还可以做出更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不幸英年早逝了。还在王恂病重时,裕宗多次派御医前往诊治,埋葬王恂的时候,裕宗赙钱2000贯,后来思念王恂修定历法的功劳,又曾以钞5000贯赏赐其家。延祐二年(公元1325年)赠王恂为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定国公,谥文肃。王恂的两个儿子继续王恂的事业研究天文,裕宗曾召见他们说,你们父亲起于书生,贫穷得很,没有什么积蓄,现在赐给你们钞5000贯,用完了还可以再向我要。由此可见,王恂这颗从紫金山升起的璀灿之星在忽必烈父子心目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待续)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