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兰陵王入阵曲》 始于北齐河清三年(564年),由北齐军中所创,是以乐、以唱、以舞的形式表演的一种军中乐舞。
兰陵王姓高,名肃,字长恭,又名孝瓘,系北齐神武皇帝高欢之孙,文襄皇帝高澄之第三子,原籍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是北齐时期著名的将领,因战功卓著,在乾明元年(560年)三月,受封为徐州兰陵郡(今山东省兰陵县)王,故称为“兰陵王”。《兰陵王入阵曲》是当时的军中文人乐士,为赞扬兰陵王英勇杀敌、冒死救军而作词并谱写的曲子。
据知名学者王国维推断:“含歌舞以演事,实始于北齐。因此说,《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最早的歌舞,也是中国大地上出现最早的雏形戏曲。”《北齐书·文襄王列传》载,兰陵王幼年因无资格与其他兄弟争宠,便悉心学文习武,终成一代名将。不但文韬武略兼备,且“貌美心壮,音容兼美”,每与敌对阵,对手往往观其美色而忘记与之交锋。为此,兰陵王甚为苦恼,便令手下为他制作了许多狰狞可怖的“大面”(即面具),每逢出战,选其一戴在脸上,以令敌胆寒。北齐河清三年(564年),突厥进犯晋阳,北齐军队被北周军队围困在邙山(令河南洛阳市东)。兰陵王受命为中军将,率500名骁勇,由外杀入敌军重围,势如破竹,威不可挡,一直杀到金墉城下。城内的北齐军被围甚急,不敢贸然开城,兰陵王摘下大面,北齐将士顿时欢声四起,于是开城合军一处,齐力杀向敌军,周军大败。邙山之战,北齐军得胜凯旋,朝野上下,一片欢庆。文人乐土,填词作曲,歌之,舞之。于是,《兰陵王》词曲与《兰陵王入阵曲》由此产生。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兰陵王者,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这即是后人称之为“代面”(大面,鬼脸)的歌舞戏。
《兰陵王入阵曲》共有24板和130字或131字的《兰陵王》词牌,直至唐初亦广为传播。至唐开元年间,朝中以其非正声,有碍于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而被禁演。在《兰陵王入阵曲》禁演时,日本遣唐使者将其带回日本,落户扎根。而在中国却逐渐被人淡忘并流失。直到今天,日本每逢重大节日还演奏这支舞曲。在日本奈良的春日大社一年一度举行的古典月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作为一个独特的节目进行表演。1986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到日本访问时,随团前往的邯郸市文物研究所马忠理先生,才有幸将失传1400多年的《兰陵王入阵曲》的曲谱、词牌,以及收藏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木制“兰陵王面具”照片带回邯郸。1992年9月,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率雅乐代表团“南部乐社”一行60余人,专程到磁县兰陵王墓地进行“拜谒”,盛装表演了《兰陵王入阵曲》歌舞。此后,兰陵王墓地每年都有日本的学术团体祭拜。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