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春秋》明初迁民
日期:2019-01-09 17:02:05  点击:
来源:邯郸春秋  作者:

 明初迁民

元末明初,由于战火连绵,灾害不断,给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1351年爆发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在河南、山东、两淮等地,与元兵搏斗持续了十三年之久。红巾军与元朝军队兵来将往,争战激烈,导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之民在战乱中死亡、逃离达十之七八,乃至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悲惨景象。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又派兵北伐,攻克元大都,一路上又是兵灾。在这长达18年兵荒马乱中,百姓游亡殆尽,加上黄河屡次决口,百姓死亡难计其数。明建文帝采取削藩政策,又惹得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这场战争自北向南,历经三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受害最深,以至造成地旷人稀。地处南北交战重要战场的邯郸地区,如永年、广平、大名、魏县、馆陶等县,已经十室九空许多村成了无人村。

明政府为安定社会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将人口拥挤的山西之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等处垦荒屯田。从明朝建立的当年起,涉县境内便有山西之民迁人。以后的50多年中,不断有山西之民迁至邯郸一带各县安家落户。“问我家乡哪里来?山西洪润大老槐。”邯郸城乡流传的“古槐迁民”故事实属不谬。山西由于凭借黄河天险、太行屏障,当时遭受战祸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尤其洪洞一带,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生繁亡少,加上中原地区战乱频繁,难民流落于此较多,便形成了人稠地窄之地区。明政府实行迁民举措,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山西洪洞县。因洪洞县广济寺所处地域集中,交通便利,故政府在此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迁往外地。被迁百姓在起程时,对故乡难舍难离,便将广济寺里粗壮高大的老槐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成故乡的标志。

(作者简介:申风鸣,1951年12月生,河北省永年县人,曾任邯郸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1966年参加工作。做过工,当过兵,搞过宣传报道,抓过生产经营。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随后有各类体裁作品见诸省内外报刊。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古城邯郸行》散文集《寄给故乡的明信片》以及与人合作编著的《赵都观光指南》《赵地风流》等。1986年始从事地方志工作,先后主编和参与编写了《邯郸纺织工业志》、《邯郸市志》、《邯郸年鉴》等多种著述。)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