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邯郸城,散布有许多林木花草丰富的公园和宽阔美丽的广场,成为百姓休闲游乐的好场所。那么你可知道,在20世纪初期至40年代中期,邯郸城的园林名胜有哪些吗?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年长者、实地考察,发现当时邯郸城的园林名胜只有丛台、半园、苗圃和杨家花园。
丛台,据世传及有关资料载,丛台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筑,上有雪洞、天桥诸景,而且诸台连聚,故名丛台。明嘉靖十三年,兵备杨彝在台上建据胜亭。清乾隆十五年,知县怀荫布奉文在台上建行宫(即今之武灵馆)。1922年,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何遂与时任县劝业所所长的王铭鼎(字文山)捐资增修,王铭堂表哥清末进士王琴堂画梅一幅,举人李世昌绘兰数枝,均刻石嵌在台壁上。
1931年秋,陆军八十四师高培五师长驻丛台上时,增修回澜亭。1939年由知县杨肇基倡导,社会各界捐资,增建八卦亭、临湖轩、茅亭,堆积土山,砌石板路,架筑桥涵,栽种花木,开辟游艺场等,占地43.5亩,建成公园。
半园,位于邯郸城东门外半里许土山之东(中华路邮政局后院附近),占地五六亩,相传原是明代张国彦的亭园,已经几易其主,成为一片废地。后来此地由住在邯郸东门里的王铭鼎(1862—1928)购得,重新辟为园林。王铭鼎(字文山),是邯郸城著名的实业家,还担任着邯郸县劝业所所长。王琴堂在1915年撰写的《王氏半园记》碑详细记述了半园的辟建情况:在园中挖长方形水池,放水后植莲养鱼。池西岸建半间小棚,名曰可鱼轩。轩东北角建小亭,名曰向梧亭,因为亭前植有两株梧桐,故名。利用园东南角的废土堆和旧窑,堆积成山,名曰小邯山,与西边的邯山(即土山)相对峙。园中虽无奇花异木,然而常见的榆树、柳树、桃树、杏树、杂花、野草等却也齐全,尤以瓜蔬最多,因而显得野趣盎然。今年夏季我曾几次到园中游憩,文山曾对我说:“邯郸城向来没有园林名胜,我辟这个园子,虽想作为我后半生的节劳游息之所,然而城里的父老子弟都可以随意游览、纳凉、休憩,而不受禁止。这个园子一半归我所有,一半给予众人,你与我独乐众人也乐也,又何必在乎园子的大小呢!请你给它起个好名字。”我说:“既然如此,就叫半园吧。”半园之名由此而来。
苗圃,始建于1919年,建成于1921年,位于当时的孔庙西侧儒学废址上(今地委礼堂西侧)。关于苗圃的情况和建设始末,王琴堂曾于1922年撰写过一篇《苗圃记》并刻石立在县建设局内假山西曲房前的西壁上。其主要内容是:王铭鼎见儒学废址瓦砾荒秽,不合尊圣之道,乃创议开辟公园,以作游人的憩息之处。他首先捐资动工兴建,各机关和乡绅们也纷纷资助,县长陆友梅又拨来公益巨款,使苗圃得以建成。苗圃占地五六亩,中间建有一座圃香亭,亭后筑有一座假山,名曰希圣;亭前凿地为池,池上修桥,池内广植荷花,夏令荷花竞开,香气馥郁;假山西侧,建曲房三间,名曰蜗庐,可以居住;莲池西南建有一座迎月轩,与东边的孔庙相互辉映。圃中还种植竹树、杂花、梧桐、杨柳、蔬菜等,几乎没有空闲之地。它们有的华美秀丽,有的可供食用,有的还能成材,很符合实业之道。
杨家花园,位于今丛台公园南门西边,新街北端路西杨家宅地上,占地二亩,创建人是杨振澜(1884—1935)。其字洞庭,号海泉,家中经营银楼,加工订做金银首饰。他擅画葡萄松鼠,与王琴堂、李少安、李光华并称邯郸“诗书画四绝”。他为了开阔艺术视野,满足闲情逸致,便和弟兄们一起,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成一座家庭花园,内有假山花亭、甬路鱼池、花草树丛和鸟禽。花园落成后,邯郸县县长时常携家眷前来游览;邯郸的文人名流进士王琴堂、举人李少安等也常来此游览小憩、吟诗作对、探讨书画技艺,一时成为邯郸文人墨客的荟萃之地。日本军侵占邯郸后,在花园里养马,把花园糟蹋得面目全非。现在此地仍属杨家后人所有,大部分地皮都盖上了房子。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