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考古,除磁州窑遗址开展工作较多外,其余多为零星发现。
隋代遗存以磁县贾璧青瓷窑址的发现较为重要,其中包括窑炉及碗、盘、豆等瓷器,说明早在磁州窑瓷器创烧之前,邯郸地区也是北方较重要的青瓷产地之一。佛教遗存主要发现有南、北响堂寺及小响堂石窟的隋代窟龛,磁县赵王庙石刻,涉县林旺石窟及堂沟石窟等。其中1986年南响堂寺石窟新发现的《滏山石窟之碑》,为确定该石窟的开凿年代、周武帝灭法、石窟命名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滏山石窟之碑细节
唐代遗存在邯郸、武安、磁县、临漳、永年、鸡泽、邱县、大名等地均有发现或出土,其中以武安中营井冶铁遗址、大名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及何弘敬墓志最突出。武安中营井冶铁遗址位于营井河北岸,在沿河1公里范围内共发现炉址近20座,炉址后侧均发现有堆放木炭或原料的灰坑,地面上散布有铁块、炼渣、陶瓷器等遗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唐魏州旧治在今大名县城东大街一带,河北四镇之一的魏博镇即长期盘踞于此,原城址已淤埋地下数米,现地面上还散存有唐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狄仁杰祠堂碑等重要文物。
前者通高12.04米,重140.3吨,原碑文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可惜北宋末年被磨毁而改刻为宋徽宗赵佶的《五礼新仪》,但碑刻本身仍不失为国内现存唐代石碑之最。大名境内还发现有万堤、康堤口等唐代墓群及罗让墓碑等。
其中1973年万堤农场打井时发现的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墓,墓室平面为圆形,直径约6米,墓壁已毁,墓底分三层,下部为深约3米的砖砌圆形基础,中铺松香灌注的双层木板,上为厚20厘米的石板地面,室内还发现有4根八棱形石柱和石雕残块,并出土一合边长约2米、总厚度达1.4米的罕见的巨型墓志——何弘敬墓志。
该志不仅精雕细刻、图案复杂、装饰华丽,而且志文达3800余字,为研究晚唐藩镇割据及唐王朝与藩镇、边境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外,峰峰、武安、涉县等地还发现有很多唐代佛教窟龛,北响堂常乐寺遗址和成安南街寺庙遗址内并出土有大量被毁的砂石造像等文物,为了解唐代佛教的兴衰过程及雕刻艺术提供了实物依据。
➤
何弘敬墓志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