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候,有章望之和陈舜俞两个高官到相州,找到曾任丞相的韩琦,以要诗文的方式,婉转索要名闻天下的铜雀瓦做砚台。
韩琦问邺城的县令要,邺城的县令就派遣衙役去地方上去要。衙役到了地方上,找到相当于现在的乡、村两级干部,派了一些强壮的劳力,去地里挖掘。费时费力,劳民伤财。
一时间,北宋的高官文人都认为邺瓦“一瓦难求”且材质无双。
北宋丞相相州韩琦在《答章望之秘校惠诗求古瓦砚》这首诗中写有这样的内容:
“陶甄之法世莫得,但贵美璞逾方珉……求之日盛得日少,片材无异圭璧珍。巧工近岁知众宝,杂以假伪规钱缗。头方面凸概难别,千百未有三二真。我来本邦责邺令,朝搜暮索劳精神。遗基坏地遍坑窟,始获一瓦全元淳……”
在《答陈舜俞推官惠诗求全瓦遍砚》中有“邺宫废瓦埋荒草,取之为砚成坚好。求者如麻几百年,宜乎今日难搜讨……必须完者始称珍,何殊巨海寻三岛……”
后,韩琦在一铜雀瓦砚上铭曰:“邺城宫殿已荒凉,依旧山河半夕阳。故瓦凿成今日砚,待教世人写兴亡”。
王安石的《古瓦砚》:“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虚名动世人。”
明代张太微写的《铜雀砚歌》,其中有:“道我铜雀砚最古,恍惚不敢对面开。开缄拂拭试一看,五色光芒真可玩。堂中仿佛波涛生,檐前倏忽风云散……”
“铜雀瓦”严格的说应该指“铜雀三台”上用于宫殿等建筑的瓦,用它来做砚台“甚过美玉”是因为它密度大,火候好,没有气泡,明显优于其他瓦片。
尤其是东魏、北齐时候修葺铜雀台用的瓦片,仰合两面都涂有胡桃油,平光油亮,在阳光照射下隐约可见锡花状的花纹,质地细密,胎质厚实,坚硬,表面光滑,渗水慢,耐磨,润笔发黑。
其实文人的诗句对铜雀瓦的描述也有过誉失真之处。
因为完整的铜雀瓦优质且数量稀少,再加上文人的吹捧,高官名人的收藏,搜求的人非常多,于是坊间甚至开始造假。
宋朝人判断铜雀瓦真伪的方式就是简单粗暴的认为是否符合“上等瓦片”的标准,不符合的都是赝品。可实际上,除了那些真正的造假瓦,还有很多在邺城修建过程中所使用的辅料,稍次一些的瓦片,也被归为了赝品。
今人复制的”铜雀瓦砚“
要知道,建造都城,用料庞大,工序复杂,甚至同样的料在下料时先后有别,分量也有差。这才造就了“千百唯有三二真”的说法。
相关新闻:考古专家明确临漳邺城“铜雀瓦”非“邺瓦”
临漳县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称,邺城遗址位于该县西南部,用“铜雀瓦”制成的著名“铜雀瓦砚”就诞生于此。日前,记者从临漳县获悉,专家经考证认为,“铜雀瓦”有别于“邺瓦”,严格地说,它们是两个概念。
“在历史文学中,有大量对铜雀瓦的描述和铜雀瓦砚赞誉的篇章,但许多诗人将‘铜雀瓦’泛指为‘邺瓦’,把东魏、北齐的瓦也说成‘铜雀瓦’了,这是不正确的。”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员张子欣介绍。
“邺瓦”泛指在“邺城”建都的六个政权,经历了数次大的破坏和重新建筑所用的瓦,均称“邺瓦”;“铜雀瓦”严格地说应指铜雀三台上用于宫殿等建筑的瓦,狭义指曹魏铜雀台上建筑所用的瓦。
“铜雀瓦”属于“邺瓦”,“邺瓦”不全是“铜雀瓦”。
“我们在邺城遗址考古这么多年,发现完整的‘邺瓦’不多,寻找也不太容易,有时挖破耕土发现也是破碎的,完整的‘铜雀瓦’更是一片难求。”张子欣遗憾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