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东周秦汉考古最显著的特点,可以说均与赵国的兴衰存有某种联系。从春秋末期赵氏集团邯郸争夺战开始,到战国时期赵迁都邯郸,乃至东汉时期赵郡国彻底衰亡,考古资料中均留下了当时的实证。
春秋时期是诸侯争霸、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目前,邯郸境内此时期最重要的发现当属武安午汲古城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该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垣大部分保存尚好,且四壁还分别保留有宽10米以上的门阙豁口,城区总面积约68.8万平方米。在城中共探明东西向主路1条、南北向支路4条,在城区西半部探明古墓、窑址、水井、窖穴、灰坑等146处。经发掘的遗存包括春秋时期陶窑1座、古墓10座,随葬品以鬲、盆、豆或鼎、盆、豆较常见。据此可知,午汲古城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且很可能就是文献中经常出现的邯郸午的封邑“五氏城”或“寒氏城”,春秋末期赵氏集团长达10数年的邯郸争夺战就是由此而开始,所谓“午汲”或许就是邯郸大夫赵午、赵稷父子二名的合称,甚至还与早期邯郸城存有某种瓜葛。
午汲古城
战国时期,邯郸是赵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自然也是邯郸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当时最显著的进步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城市或城堡等中心聚落或军事据点的大批涌现。其较重要的考古发现,除赵都邯郸故城之外,还有永年阳城,峰峰界城,磁县讲武城、九龙口、西清流,武安固镇、店子、邑城、继城、北安乐、曹子港、刘庄、小店,涉县寨上等10余处古城址。阳城古城多被认为是赵国的陪都信宫所在地,西清流古城为伯阳城址,固镇古城为早期武安城址,但最重要的收获还是赵邯郸故城的发现与研究。现已基本查明,过去认为属赵国都城遗址全部的赵王城,只不过是赵都的宫城,占地面积约505万平方米,在今邯郸城区6~10米的地下,南北长约4800多米、东西宽约3200多米、占地面积达1380万平方米的古城,则是当时工商业活动及市民居住的廓城;对赵邯郸故城的建筑年代、城区布局与功能、建筑设施与特点、人口数量与经济等也有了一定认识,如赵王城西小城宫殿基址的中轴线布局、阶梯式城垣上的覆瓦和排水槽道、大北城内工商业区的分布等,均取得重大突破。此外,赵王陵3号陵大型陪葬墓——周窑1号墓长达77米的“中”字形墓室、外石内木双层椁室及墓道内车马坑、殉葬坑的发现,涉县北关大型“积石积炭”木椁墓中七鼎及编钟、编磬等成批铜、石礼乐器的出土,百家村与齐村战国贵族墓群中的殉人现象和车马陪葬坑的发掘,以及邯郸西郊数百座战国墓葬的清理,对研究当时的墓室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王城
战国墓出土文物
复兴商贸城附近战国古墓发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