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使魏军大败。公元前351年,魏与赵在漳河订立盟约,正式将邯郸归还越国。第二年(前350年),赵成侯去世,赵肃侯继位。可以说,赵肃侯是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一位君主,数年的魏赵战争,不仅使魏国国势大衰,也使赵国国势衰微。从肃侯继位到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四十年间,赵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很不稳定,时有内乱外患发生。
赵肃侯即位之初,首先平定了公子绁的争位之乱,公子绁逃往韩国。公元前317年,赵公子范又袭击邯郸,被击败杀死。为了安抚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赵肃侯还加强了外交工作,在平定内乱的同时,他先后与魏惠王相会于阴晋(今陕西华阴东),朝周天子于周。这些举动起到了联络感情作用,也暂时保持了局势的稳定。
赵肃侯善于纳谏。公元前334年,肃侯出游大陵(今山西汶水东北),刚走出鹿门(今山西孟县西北),被其相大戊午拦住马头,大戊午说:“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听后如梦方醒,赶忙下车承认了自己不顾农事溺于玩乐的错误。但肃侯在位期间,由于周边各国的强盛,赵国又无大的革新举措,国势相对薄弱,在对外战争中胜负相参,无大的发展。
公元前343年,赵攻魏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公元前341年,秦攻魏的西鄙,赵也趁机进攻魏的北鄙。公元前333年,赵肃侯又领兵攻魏,围黄城不克。为了防御齐魏两国,赵国修筑了南长城。公元前326年,赵韩联合攻魏,围襄陵(今河南睢县)。同年赵肃候去世,争战各国暂时休战,秦、楚、燕、齐、魏各出锐师万人至赵,参加葬礼。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携太子人朝于赵,以示友好。自此,赵魏之间故争基本结束,双方在不同程度上开始联合对秦。以后,秦国多次攻赵,战争多以赵损兵折将而结束。
魏取邯郸时,齐曾援助赵。可在前344年,赵又攻齐,取齐高唐(今山东高唐东北)。到了公元前325年,在平邑之战中,赵又被齐大败。到了公元前317年,齐又败魏、赵于观泽(今河南清丰县南)。
因为赵的弱势,连小国也想趁机攻赵获取利益。公元前320年,燕人伐越,围浊鹿(今河北涞源北)。赵王和代地之兵救援,败燕军于勺梁(今河北唐县东南)。中山国也于公元前312年攻赵,败赵师于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
赵国的状况,引起了即位不久的赵武灵王的忧虑。
(作者简介:申风鸣,1951年12月生,河北省永年县人,曾任邯郸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1966年参加工作。做过工,当过兵,搞过宣传报道,抓过生产经营。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随后有各类体裁作品见诸省内外报刊。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古城邯郸行》散文集《寄给故乡的明信片》以及与人合作编著的《赵都观光指南》《赵地风流》等。1986年始从事地方志工作,先后主编和参与编写了《邯郸纺织工业志》、《邯郸市志》、《邯郸年鉴》等多种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