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行八径”——鼓山滏口径!(二)
日期:2018-08-24 10:05:32  点击:
来源:解读邯郸  作者: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鼓山滏口道地区政治 经济地位的上升,开始由长期以来的区划分割变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曹魏黄初三年,分设“临水县,属广平郡。因城临滏水,改曰临水。”


  临水位于故山脚下,即今峰峰矿区新市区一带。临水县的设置,使鼓山滏口道地区第一次成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

  纸坊玉皇阁,俗称“无梁阁”。始建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被誉为“江南第一阁”!其位于古“太行八径”——滏口径的要道上!

  以后临水县的隶属关系虽屡有变化,置废无常,但在此设置临水县说明了鼓山滏口道地区经济的发展及特点已具备了置县的条件。以后县治的迁移,不是说鼓山滏口道政治、经济地位的下降,而是因为滏口道的走向有所改变,相反则愈加显示出这条黄金通道的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战乱频仍、军阀横行、人民流离。不仅国家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就是在军阀割据政权之间以及每个政权内部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也经常爆发大规模战争。因此,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鼓山滏口陉,又成为军阀激烈争夺的焦点和屯兵运兵,屯粮运粮的重要通道。

  东汉末年,鼓山之东的邺城是袁绍割据北方的中心,尤其是曹操在邺城建都之后,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各朝均在邺城立都,使鼓山滏口道的军事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成为邺城政权的京畿要地和天然屏障。因此,围绕着邺城的争夺,在鼓山滏口地区又爆发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战争。

  滏口道的交通运输重点也由战国时期的中线、北线移至南线,最靠近邺城的鼓山滏口道南道,就成为“自邺西出之要道。”

  东汉末的建安九年,曹操率军进攻割据河北的袁绍势力,袁绍之子袁尚备守邺城,便命部下尹楷据守武安毛城,以“通上党粮道”。

  曹操进攻邺城两月而不得手,遂决心切断邺城赖以支撑的上党至滏口径的粮道。于是,其留曹洪继续攻邺,自己亲率大军攻拔毛城,切断了邺城的外援和物资供给线,扫清了邺城外围残余据点。


  这次战役正是由于曹军最后控制了鼓山滏口这条交通要道,使邺城陷于孤立无援境地,最后曹军一举而克邺城。
    
  东晋永和六年,建都邺城的后赵政权发生了冉闵之死事件,各路军事集团随即围绕邺城的争夺而展开了一场残杀,在这次变乱中,后赵将军张沈就曾于滏口屯兵数万,问鼎邺都,傀儡皇帝石鉴为了摆脱权臣冉闵的控制,也曾遣官秘密召张沈领兵袭邺,结果石鉴因消息走漏而被杀。

  在这场内讧中,张沈因滏口屯兵而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东晋太元十九年,定都于中山的前燕皇帝慕容垂决心西攻建都长子(今山西长子)的西燕政权,他以邺城为基地,征发司、冀、青、兖四州兵力,以太原王慕容楷率军出滏口,以辽西王慕容农率军出壶口。

  不久,又分两路西进上党 。月余之后,他又突然亲率大军再出滏口,入天井关直至壶壁,一战而歼西燕政权军队的主力,攻破长子,遂灭西燕。随后,慕容垂自长子至滏口道还师邺城。此又说明慕容垂凭借鼓山滏口道的天险,使之始终处于战争的主动地位。
     
  北魏政权末年,在各地人民起义的打击下,其政权内部四分五裂,统治区域支离破碎。当时,在反对北魏政权的斗争中,河北地区的起义军最为活跃。而镇守晋阳的北魏大将尔朱荣却害怕起义战火向西蔓延,在军事上采取了控制鼓山滏口道的战略措施。

  《魏书•尔朱荣传》称:“以山东(指太行山以东)赋盛,虑其西逸,乃遣兵固守滏口以防止”。

  尔朱荣将滏口作为他固守山西的前沿据点,建义元年,声势浩大的葛荣起义军自河洛地区北击邺城,尔朱荣又挑选精骑七千,每人配备两匹战马,自晋阳“侠道兼行,东出滏口”。

  后又以滏口为确保山西的前沿阵地,大败葛荣起义军于邺西滏口之间,残酷地镇压了这支转战河北多年的农民起义军。

  永安三年,尔朱荣死后,北魏命大将杨津为并州刺史,都督并、肆、燕、恒、云、朔、显、汾、蔚九州诸军事,前往镇守晋阳。杨津自洛阳北进,“驰至邺,手下唯羽林五百人,七马寡弱,始加招募,将从滏口而入”。

  杨津计划自滏口西进晋阳。虽因情况有变化而未能成行,但因此可见,自邺城经鼓山滏口径至晋阳,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路线,而鼓山滏口径是这条通道的出山口和险关,据此可西进山西,东出山东,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而且日渐形成了一条重要的经济文化带。

  此后不久,尔朱氏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大将高欢不甘屈居尔朱兆之下,谋自晋阳而向河北发展势力,遂以带领六镇降户“就食山东”为名,“自晋阳出滏口”。

  其相继占领了邺城、冀州等地,正式脱离尔朱氏政权,形成了一个新的军事集团。永熙元年,尔朱兆发兵围攻高欢于邺城,并亲率大军自晋阳再出滏口,至邺城督战,结果高欢以少胜多,以寡敌众,打败尔朱兆于韩陵山。

  尔朱兆奔还并州晋阳后,高欢乘胜北伐,统率大军自邺城入滏口,一战而平晋阳。随即,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兴建并迁都邺城,建立了东魏政权。这样,邺城又变成了东魏政权的政治中心,而晋阳则成为东魏政权军事中心,实际上处于陪都地位,粮兵官将云集于此。

  东魏政权定都邺城之后,高欢长期居住晋阳,据军事要地而遥控邺城政权。这个时期,滏口道作为联系晋阳和邺城的主要通道,其地位和作用则更加重要。高欢在控制和经营东魏政权的十几年中,他曾先后八次到邺城巡视,除其中一次是自晋阳东出井陉至邺城外,其余七次都是经滏口道而往返其间。

  高欢把这条通道视为东魏政权的生命线,置于严格的军事控制之下。故顾祖禹称之曰:“凡出并、邺之间者,滏口实为之冲要”,“滏口为自邺西出之要道也。”

  当北齐政权(550——557)建立之后,高欢的子孙经常来往于邺城、晋阳两地约有几十次之多,其中绝大多数也是经滏口而往返。因此,在滏口道沿线留下了许多东魏、北齐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都与高欢及子孙往返滏口道有直接的关系。


  现存的鼓山南北两处石窟(即南北响堂山石窟寺)和涉县的娲皇宫以及山西左权县的高欢洞等,相传就是当时东魏、北齐王朝的行宫。北齐皇帝高洋为了便于他来往邺城和晋阳时避暑、游玩、礼佛,遂于鼓山南麓和北山开凿了两处规模较大的石窟,修建寺院,营造宫苑。

  南北响堂山石窟,依山傍水而雄伟壮观,共有十六个石窟,石雕像4300余尊,造型匀称,庄重敦厚,在我国石窟艺术由北朝向唐代的写实风格的演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充分体现了北齐时代的文化艺术风格,是研究我国佛教、雕刻、绘画及建筑、书法的宝库之一。

  南北响堂山石窟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史上,尤其是在石窟造像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鼓山及滏口道直接赐予的恩惠。可以说在东魏北齐时期是鼓山地区及滏口道在历史上最能体现其政治、军事、文化的重要价值的时期。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