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一名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春秋谷梁传》。公元前546年,卫国发生了内乱,卫献公因故杀了大夫宁喜,宁喜的同伙、卫献公的弟弟鱄(音专)便逃离卫国,来到了邯郸,从此,“织绚邯郭,终身不言卫”。这便是历史文献中关于邯郸地名的最早记载。
关于邯郸一名,有人认为它的出现至晚是在股商末年,因为在《史记・殷本纪)》中有“益广沙丘苑台”的记载。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考释沙丘台引《竹书纪年》中的一段话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今河北广宗、平乡县一带),皆为离宫别馆”。意思是说,自商朝的纣王祖先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到纣王时殷朝灭亡,在长达253年间再未迁都;纣王时期又逐浙扩大都城,南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北至邯郸及沙丘,到处都建了离宫别殿。殷纣王统治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由此推断,早在3000多年前邯郸之名就已存在。
关于邯郸二字的来历,据张晏《汉书注》解释:邯,来自邯山一名;单,尽头之意。在当时邯郸东城下有一座小山,名邯山,邯山尽头之处的城镇便名曰“邯单”,因古时城镇称作“邑”,所以“单”字旁加“邑”便写作“郸”。张晏对邯郸地名的考释,便被后人世代所沿用。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有了新发现,山西侯马古晋国遗址出土的《侯马盟书》所记,在春秋时期以前,邯郸的正式写法是“邯丹阝”,并有“邯丹阝”二字合文的正式写法。一些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兵器多有“甘丹”的铭文。看来,张晏对邯郸的解释亦不尽然,关于邯郸二字的解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考释。
(作者简介:申风鸣,1951年12月生,河北省永年县人,曾任邯郸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1966年参加工作。做过工,当过兵,搞过宣传报道,抓过生产经营。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随后有各类体裁作品见诸省内外报刊。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古城邯郸行》散文集《寄给故乡的明信片》以及与人合作编著的《赵都观光指南》《赵地风流》等。1986年始从事地方志工作,先后主编和参与编写了《邯郸纺织工业志》、《邯郸市志》、《邯郸年鉴》等多种著述。)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